曹竣云
特長發展及其教育意義
曹竣云
本文探討了學生特長的含義,發現兒童特長的方法,發展兒童特長的方法及特長發展在教育上的意義。
特長 發現方法 發展方法 教育意義
特長在《現代漢語詞典》指特別擅長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經驗。它可用在教育上。在教育上,它可指學生的特長。
兒童特長的發現除了科學的測量方法等之外,一個簡易的發現方法就是觀察。在兒童的游戲中學、玩中學和做中學中,兒童在學習中的渴望、學得快和滿足是發現兒童先天特長的三個線索。兒童學習的渴望既可能是學生某一領域特長的存在,也可能是學生在某一方面學習上的敏感期。學得快是識別兒童先天特長的另一線索。兒童學習后感到滿足和快樂是識別兒童先天特長的又一線索。
通過發現兒童特長和為兒童特長成長提供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特長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兒童特長興趣在學習上的泛化;可以增加兒童在家庭和社會中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共鳴”,更好地促進學生或兒童的學習。
從一定意義上講,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有七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它們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后來增加了第八種智能,即自然認識智能)。加德納所指的智能,是指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問題、生產和創造成果所需的能力。費爾德曼的非普遍性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發展范圍可以由普遍領域到獨特領域,在普遍性領域的發展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而在獨特性領域,就并非人人都能達到完全相同的發展,因為這需要個體特殊的條件和持續的外部支持(如教育)。當多元智能理論和非普遍性發展理論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得出,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或她)的多元智能是非普遍性發展的,即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或她)的多元智能的某一(或某些)智能在普遍性發展的基礎上有可以發展的獨特領域,這一(或些)獨特領域就是他(或她)的可待發展的特長或獨特智能。對于一個兒童來說,這一(或些)獨特領域是他(或她)的天賦(或天分),是天生的,是兒童發展為特長的基礎。學生在他(或她)天賦的基礎上發展為特長可以充分發揮他(或她)優勢,可以節約教育資源;在同等外部條件的基礎上可以使學生在這一智能上發展更優秀,可以使學生發展更快、更高、更強。
從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來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生的狹義智能主要指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自然認識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等;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這些智能對于學生來說天生就是有差別的天賦,即這些智能對于學生是先天非普遍性的,充分利用這些有差別的有相對優勢的天賦或可以發展的獨特領域并促進其發展,可以帶動其相對弱勢的天賦的發展,實現其優勢天賦的發展帶動相對弱勢天賦在相對一定的時間內的遷移發展,從而實現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從中國和世界的現行教育制度看,學生的廣義智能即七種或八種智能也是非普遍性發展的,它的智能發展范圍比狹義智能更寬泛,它也有相對更優勢的智能,即更優勢的先天天賦。同樣地,充分利用這些有差別的有相對優勢的天賦或可以發展的獨特領域并促進其發展,可以帶動其相對弱勢的天賦的發展,實現其優勢天賦的發展帶動相對弱勢天賦在相對一定的時間內的遷移發展,從而實現學生更好地更全面發展。
優先為學生的天賦或具有優勢的獨特領域的智能提供環境、資源和條件并促進其發展,可以帶動其相對弱勢的智能的發展,實現兒童或學生更好更快和更全面地發展。
對于學生特長發展來說,培養他(或她)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尊重和重視學生、以學生的人為本,這是學生或兒童實現特長發展的前提。
學生的特長發展是學生的求知的需要。學生的特長發展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本是實現學生特長發展的前提。學生的需要層次有七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從前到后依次排列的需要層次是呈金字塔依次上升排列的,是從低到高依次出現的。只有依次滿足前四個需要才有條件出現求知的需要。其中依次滿足前四個需要層次是實現求知需要的前提和條件;依次滿足七個需要層次是實現學生優質學習和特長快速發展的保證和保障,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實現學生學習有充分動力的條件。
發展學生的特長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良性情感態度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可以大大減少學業失敗的可能性。
充分實現學生的特長發展,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高峰體驗,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自信心,這種自信心是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進學生幸福和更好更積極地學習和生活。學生是社會一份子,學生的更好地生活可以影響社會群體,從而積極的影響和生成更健全的社會。
[1]陳杰琦,[美]瑪拉.克瑞克維斯基,[美]朱莉.維恩斯.多元智能的理論與實踐:讓每個兒童在自己強項的基礎上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馬庫斯.白金漢,唐納德.克里夫頓.現在,發現你的優勢[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濱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