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燕
從科學技術發展視角下分析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
馬春燕
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技術被異化,默頓的科學制度性目標不僅應關注科學的價值還應兼顧生態價值和社會道德倫理價值,科學的制度性目標的改變導致科學主體應遵循的價值觀及科學規范應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在社會背景變化了的情況下,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應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本文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角度分析了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在科技發展的背景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了補充。
科技發展 異化 默頓規范 補充
在默頓的《科學的規范結構》一文中,默頓把科學的社會規范稱之為科學的精神特質,他認為科學的精神特質是一種“約束科學家的有感情色彩的價值觀和規范的綜合體”。①
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科學的制度性目標,是指“擴展被證實了的知識”。②第二個層次是科學家的價值觀,包括獨創性、客觀性和關聯性。第三個層次是默頓的科學規范,主要是由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這四個規范構成。普遍主義規范:科研成果與提出者的社會屬性無關,并對有才能的人開放。公有性規范: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屬于社會所有,不屬于個人。③無私利性規范:在從事科學活動過程中,科學家不應以謀利為主要目的。有組織的懷疑規范:科學家對任何創新的成果都要有一種理性的懷疑態度,以確保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獨創性”。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不可否認科技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與社會的快速進步,但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下面將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角度分析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
(一)從人與自然角度分析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其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科技的這種異化,也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異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疏離,人開始與自然的本質對立,人的活動破壞了自然本來的秩序。所以,科學知識應用結果的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也應該成為衡量科學成果的標準。科學界需要新的規范來應對新的問題,默頓科學規范結構中的制度性目標沒有涉及到科技異化后該如何調節的科學規范,沒有考慮科技發展過程中的負面效應,默頓的科學規范其潛在承認科技成果都是對社會都正面作用的,在這個潛在承認的前提下,才提出的四條規范。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使得默頓科學規范結構的科學目標已不再適應,其需要擴充,科學目標變化后,四條規范也需要有所擴充。
在自然的演化過程中,其自身有一套自己的運行機制。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有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活動漸漸開始對自然界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目前,我國就有因為污染問題而造成的癌癥村和各種“怪病”村,自然植被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各種泥石流、山洪暴發、地震、河流決堤等災害,大氣污染而造成的城市空氣污染事件。例如,1952年倫敦的光化學煙霧事件,4天導致4000人死亡。近幾年,我國霧靈問題日益嚴重,全國多個城市空氣受到污染。北京是受霧靈侵擾的典型城市,多次啟動空氣重污染預警,霧霾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霧霾污染嚴重,給自然、社會、人類自身都帶來了危害。科技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危害,我們可以看到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里并未對此作出預判,在這個科技已經被異化了的大背景下,默頓規范就有點單一了。但技術被異化的問題不是靠批評來實現的,還需要根源上的避免,這就需要科研人員在研發時心中得有標尺,若科技成果最后測試會危害自然環境或有違道德倫理,應慎重對待。
(二)從人與社會角度分析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
科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科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科技在發展社會的同時,不僅擾亂了社會秩序,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還影響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近幾個月,朝鮮半島因為核問題而局勢緊張,科技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人類借助科技改造社會的時代在逐漸消失,甚至可以說,此時科技已成為社會主體,而人則成為客體。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在此時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在其價值觀中應加入科學價值的生態性與社會性,調整其相應的規范。
伴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許多倫理道德問題開始出現。據我國媒體的相關報道,代孕不僅有找代孕媽媽租肚子的,還有找女孩買卵子的,甚至還有中介打出廣告“包成功,包生男孩100萬”,若代孕媽媽懷的是女孩,會被要求強行打掉,也發生過代孕媽媽生了孩子之后不愿意給別人了,由此產生糾紛的事情。原本技術的進步可以為人類帶來福音,但技術的不正當濫用,卻造成了更深刻的社會問題,就拿代孕這件事來分析,生育與養育的分離,是否會給孩子帶來社會身份認定的危機,如果出現許多未婚男子跳過婚姻這一步,而是直接通過代孕來生孩子,這會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這些都是未知的,但是有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和法律道德問題在內的。
所以默頓的公有性規范認為科學知識是社會公有的產物,應公開科學知識,促使其傳播,而且“隱匿科學就會受到社會譴責。”④但科研成果應用后產生的效應具有滯后性,且有未知的負面作用,所以,科學主體在公開科學知識時要適度,要注意保密與安全。應是適度的公有性。
(三)從人與人角度分析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
科技的發展在不斷改善人的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人對科技的一種依賴。人創造了科技,卻反過來被科技所控制。科學技術具有學科領域性,也帶來產業的細分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本性問題的研究成了主要的方向,但這些對于細節的研究很容易造成混亂,在整體上沒有交流,僅在各自的分支上進行研究。且這種產業的細分也帶來了從業者的細分,只能限定在有限的職業內,無法全面的發展。不同領域的從業者之間缺乏專業上的認同,這會加劇現代人的隔閡,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異化。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并未涉及關于科技發展與科研成果對科研人員本身的影響,關于科研人員的交流在公有性規范中有涉及,但僅是科研成果是社會所有,應當進行傳播,后來的研究者是基于前人公開的研究而繼續研究出新的成果的,但在專業細分的背景下,科研人員應該彼此加強交流,在進行高等教育時,可以不要一上來就專業細分,多擴展領域內專業知識,為之后的科學研究交流做鋪墊。
人因科技而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要服從科技對人的要求,科技的異化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這體現在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控制。人依靠科技部分擺脫了自然的控制,卻同時又陷入了科技的控制之中。人想擺脫科技的束縛,追逐自由,但只是在用更高級的另一鐘科技在解決現有的科技問題,這更加借助了科技本身。
例如,現在的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都是在試圖摒棄農業技術,不是說農業技術不好,而是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想吃更加綠色健康的蔬菜,這就使得生態農業等受到歡迎;在醫學方面,人們為了治療疾病,而服用藥物,這也會給人體自身機能帶來一定的傷害,造成對藥物的依賴,尤其現代人對保健品的依賴,甚至把服用保健品作為一種時髦,人對科技的依賴,同時也造成了人自有生存能力的降低;在生活中,現代人的許多時間都被網絡、智能手機占用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流行DVD機,BP機,后來流行MP3,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這些了,在現在的各種場合都可以看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上網,在刷著網頁,看著QQ、微信、微博的資訊,對手機是重度依賴,甚至在大學宿舍內,舍友雖然都在,但只在微信等通信工具上交流,科技的一些應用已背離初衷,原本是為滿足人的需要,反過來科技開始引導人類的需求,人們為了追求科技而追求。
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未涉及到科技成果自身的評價與控制問題,科技人員在科技產品在被投入批量的生產應用之前,應當對產品提前作出測試,在產品后期的不斷更新中也應該進行改變,就比如現代人如此依賴智能手機,甚至有報道一大學女生經常熬夜看電子產品致暴盲,右眼只剩光感,那么針對手機依賴癥,研發人員不僅要考慮自己手機的營業額,還要考慮人們的身體健康問題,可以給手機加裝定時,規定每天在娛樂型App上花費的時間在幾個小時之內,超過這個時間App就無法打開。默頓的科學規范中應當加入對科技成果本身的考察機制,還有科技成果的準入門檻。
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誕生于小科學時代,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技術由原本是用來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求的工具變為控制人類的工具,技術的異化給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默頓的科學規范結構中,科學的制度性目標需要擴充,不僅是擴展被證實了的知識,還需要有生態目標與社會目標,這也決定了其價值觀當中應有生態價值與社會道德倫理價值。
科學規范不僅需要監管機制來進行管理,還需要給科研工作者領域內的指導原則。默頓科學規范結構雖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受到挑戰,但仍有存在的必要,科學規范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普遍主義規范強調的是科研成果不依賴于研發者的社會屬性,向一切有才能的人開放,但并沒有涉及到科學家在科學方面的道德考核,普遍主義規范應加入對科學家的道德評價。
公有性規范認為科學知識是社會公有的產物,科學應迅速傳播,但科技成果在應用后有未知的負面效應,科學主體在公開成果時應適度的公開,在科技并不明朗,存在較多的爭議時,可以選擇先不公開。
無私利性規范要求科學主體應排除個人利益,顧及社會利益,但此規范過于理想化,科學研發者在選擇課題項目時,不僅會考慮專業上的突破,也會結合自身利益,因此,應兼顧各方利益。
有組織的懷疑規范只強調了對于科研成果的創新性等的懷疑,并沒有對于科研成果到底對人類和社會具有怎樣的影響的懷疑,如果一個成果很有創新性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若只從創新等價值來進行懷疑是不科學的,例如克隆技術,若是克隆技術應用在人身上,不僅涉及倫理道德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運行都會顛覆,但也要看到克隆技術好的方面,若是應用于醫學,克隆人類器官,一個人得了病需要換器官,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以找到器官源了,應擴大懷疑的范圍。
注釋:
①[美]R K 默頓.科學社會學[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63.
②同①:365.
③同①:369.
④羅云平,許配寧.論馬爾凱對默頓科學規范的批判[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28(5).
[1]郝偉.當代科技異化問題研究——基于馬克思實踐觀的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5.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