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亮
“工匠精神”在高職落地的困境及應對思考
張克亮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大眾崗位工匠的任務,傳承“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的必然工作。當前關于“工匠精神”內涵的探討一直在持續,給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使其落地帶來了困擾。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特定內涵可以概括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強烈欲望;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續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潛心鉆研”。“工匠精神”在高職落地面臨著現代化進程的時間壓力、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高等職業教育的誤區等情況帶來的困境,必須進行外部環境的改造和分層培育的設計。
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 培育
自從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在各個領域引發了強大共鳴。“工匠精神”契合了現實需要,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推手,是企業謀求長遠發展的需要。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依靠力量,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大眾崗位工匠的任務。傳承“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學者們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從“工匠精神”的特點描述出發來界定。比如學者王麗媛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1]中國品牌戰略學會會長楊清山認為,“工匠精神無非‘認真’二字”。科隆大學學者羅多夫總結認為,“德式‘工匠精神’的特點是‘慢’、‘專’、‘創新’。”[2]
(2)從“工匠精神”在多層面的體現出發來界定。比如學者肖群忠、劉永春認為,工匠精神體現在:“尚巧”的創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3]學者孟源北、陳小娟認為,“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個層面,思想層面,“工匠精神”指的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是從業人員對工作始終保持認真、負責、熱愛的態度和精神理念。第二個層面,行為層面,“工匠精神”表現為勇于創新、持續專注、注重細節。第三個層面,目標層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努力想要把品質從99%提升到99.99%的精神。[4]
(3)從“工匠精神”的核心構建及其實質的角度來界定。如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說,“工匠精神”就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2]學者潘天波認為,工匠精神的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要建構新時代需要的工匠精神,表現為具有手作專注與敬業精神、匠心文化內聚力以及現代性創新思想。[5]
在高職教育中,職業精神的培育比較突出的困境是學生普遍專注力不夠,要做到持續專注就更難,且對于大講理論的方式有抵觸心理,不愿意深究。同時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的探討還有很大的空間,并一直在持續,這給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使其落地帶來了困擾。針對這種情況,結合上述多位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可以高職院校要培育的“工匠精神”的內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概括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強烈欲望;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續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潛心鉆研。
(一)現代化進程的時間壓力
現代化進程的時間壓力是高職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困境之一,某種程度上,推崇效率的現代社會同“工匠精神”有著必然沖突。當前的社會文化中物化現象嚴重,表現為人的主體性喪失,人被數字化,并成為被計算、被操作之物,這切中了盧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論的趣旨。盧卡奇認為,“隨著對勞動過程的現代‘心理’分析(泰勒制),這種合理的機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靈魂’里: 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個人格相分離,同這種人格相對立地被客體化,以便能夠被結合到合理的專門系統里去,并在這里歸入計算的概念。”[6]可以說,在現代社會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特征的人本主義與可計算化可定量的科學精神始終處于激烈的沖突之中。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對它的評判也出現分歧。因為進入工業社會的日本,只有量產、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大潮中倒閉的很多。而且,“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專注于技術而完全無視其他方面,在經濟不好時,這樣做往往顯得不切實際。
(二)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
18世紀中期,當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拉開工業時代的大幕時,效率更高、更精確的機器逐漸取代人類的手工,帶來匠人行業的日漸式微。連“工匠”這個詞都在逐漸往歷史后臺退,由“工人”來代替。再加上我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文化觀念,工匠的人才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即便是“大國工匠”,精湛的技術帶來的僅僅是一摞摞獎狀證書和榮譽,而不是讓人艷羨的收入待遇。而相反,那些對利益趨之若鶩,制造大量山寨產品的生產者卻能“掙快錢”,收入水平明顯高于潛心鉆研技術的工匠。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榜樣的激勵,而工匠本身的生存困境難以說服期望高收入的學生去追求“工匠精神”。
(三)高等職業教育的誤區
首先是將職業教育認為是教育系統的一個補充的誤區。社會上仍然普遍認為高職是學生無法上本科院校的無奈選擇,同時,高職學生在擇業時也顯得“低人一等”,因此他們在接受高職教育時容易心生迷茫而顧慮重重,根本無法企及“工匠精神”的要求。其次是在職業精神培育中以偏概全。受當前“工匠精神”被廣泛宣傳的影響,已經開始出現過渡泛化的趨勢,一些高職院校甚至將“工匠精神”直接等同于職業精神的培育。高職院校的定位陡然轉為培養“匠人”,而非大眾化的“職業人”,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工匠精神”應該是涵蓋在職業精神之內的。再者是對“工匠精神”理解的不到位。將技能的“高、精、尖”等同于“工匠精神”,這是有失偏頗的。除了技能的要求,“工匠精神”也需要人文性和思想性,而非僅僅只追求技術理性。
(一)外部環境的改造
要培養一大批“大國工匠”,必須形成尊重工匠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加快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會氛圍,樹立“技能光榮”“造作偉大”的社會風尚。當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如在德國,《職業教育法》《學校法》《就業促進法》等都對雙元制職業培訓體系有規定。2004年,德國政府與各企業、工會簽訂協議,要求每擁有15名工人必須招收1名學徒。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多方位激勵制度。此外,嚴加監管,打擊造假行為。
(二)分層培育的設計
1、思政教育、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主陣地
在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政教育、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已經經過了多年的實施,有了豐富的經驗積累,在教育實效性方面有相當程度的保證。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將“工匠精神”的教育納入其中,通過易于高職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使其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時代意義,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發展規劃,理解并踐行“工匠精神”,確立良好的職業態度,促進自身成長成才。
2、專業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環節
高職學生未來要以專業在社會立足,專業學習是其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因此也是高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結合自身所處行業和細分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具體化到專業學習和訓練中,尤其是利用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等教育環節,讓學生通過行動內化對“工匠精神”的認知,體會到“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強烈欲望;為能把事情做好的持續努力;愿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潛心鉆研”的必要性以及對自身專業水平提升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踐行“工匠精神”。以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借助準備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時機,專業實訓教師帶領學生從和水泥開始,到砌磚、種草、種花等等,讓學生從單純設計中走出來,融入到具體施工中,在這個過程中反復修改方案,反復改進施工效果,這種“體知躬行”可以說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茍的艱辛,同時也體會到了精益求精帶來的專業力量,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校園文化活動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如此,需要以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載體來促進學生對其實質內涵的吸收。可通過相關的晚會、演講、比賽、展覽、辯論等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隱性教育資源,為學生營造一種精神氛圍,對其職業精神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比如舉辦“‘百年老字號的傳奇故事’的故事會”、“匠人讀書會”、“‘螺絲大王’引發的思考”征文活動等等,使“工匠精神”的教育寓教于各種文化活動之中,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弘揚。
4、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普遍建立了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平臺,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來培育“工匠精神”。目前高職教育中的“工匠型”教師嚴重不足,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定位不準,仍然跟風本科院校追求“高學歷”,而對多類別、實踐型的教師引進與培養不足。且教學工作量大、企業實踐機會少,能夠達到“工匠型”教師要求的教師很少。相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校企合作中的企業方指導老師更接近“工匠型”教師的要求。學生在接受企業方指導老師的指導過程中可以更直接了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認識到工匠精神這一職業素質在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學生未來就業出口的現實版,企業方指導老師與在校生大多有著相似的專業知識結構、學習經歷,其最能引起學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極大的示范作用。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2]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堅持“慢工細活”不浮躁 [N].2016(03):10,http://japan.people.com.cn/n1/2016/0310/ c35463-28188812.html.
[3]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4]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
[5]潘天波.時間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與可能回答[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6][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49.
(作者單位: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張克亮(1980-),男,湖北江陵人,本科,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和高職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