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永生
有意義學習在薄弱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柴永生
在薄弱學校中,由于教育條件與水平相對落后,學生的基礎差,學習能力低,教學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對教學進行優化,有意義學習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透徹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文章圍繞有意義學習在薄弱學校中語文課堂的應用做簡要闡述。
有意義學習 薄弱學校 語文
薄弱學校是指在一個特定地區在教育教學方面相對落后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礎知識薄弱,能力低下,學習習慣差,思維品質不高,學習缺乏內在的動力,學習目的不明確。薄弱學校的教師一般以講授式為主,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欠缺只有通過大量的講解才能慢慢彌補,結果滿堂灌成了薄弱學校的教學常態,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學生無法體會到學習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以上現象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所謂非人為的聯系,即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觀念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所謂實質性的聯系,指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以及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的聯系。
(一)意義學習的條件
1、課前預習
對于薄弱學校的學生而言,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主要在于與新知識相關聯的舊知識的欠缺,即學生缺乏理解新知識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理解教材,明確學習新知識需要哪些前期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知識以及相關能力學生掌握的程度,如何去檢測,又怎么樣去彌補?由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前置,可以通過預習來解決前期知識,這是同化新知識進行意義學習的前提條件。奧蘇貝爾就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碑斎活A習的內容必須明確,目標必須用顯性的語言表述,預習的結果必須可檢測、可反饋。
2、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而較為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如在語文課堂中適當地使用課件,借助課件提供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多種信息,對學習者形成各種感官刺激。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和注意,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更有利于其對新舊知識的同化,形成有意義的學習,實現高效的、最優化的學習。課件的內容最好是創設情境的,避免對理論知識的簡單再現,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3、情知交融,促進有意義學習的形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良好、平等的對話互動關系,而且,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比如聆聽者、學習者、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支持者等)保持持續變化的狀態中,學生也一樣,師生共同為課堂教學過程負責。有意義學習的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更是師生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對于薄弱校的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得到教師的理解、尊重、呵護,平等相待。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平等、友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客觀的學習規律,及時捕捉課堂上閃現的“光點”,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轉化。
(二)意義學習的內容生活化
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知情意行之間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學習材料即知識作為媒介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或者在部分教師的教學中,知識已經完全局限于某種固定的學科體系中,成為冷冰冰的文字、符號和數字,師生圍繞著空間和時間上那么遙遠的東西在課堂上反復演練、討論,至于文字符號和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卻逐漸模糊,更不知道這些知識的價值在哪里,這樣的知識學習與知識所對應的情境和現實生活是割裂的,對學生而言,毫無意義可言。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語文教學應當結合現實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形成背景性經驗。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語文、理解語文,進而體會到語文就在身邊,感受到語文的趣味和魅力,從而對語文產生親切感。
(三)意義學習的途徑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主動獲得的。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習材料的特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來。參與的形式可以是個體學習感悟,也可以是小組合作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知識的結構和層級關系以及知識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在合作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和水平;在探究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自我價值的定位。
總之,任何成功的學習、有效的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不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一個符合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的科學學習過程。只有通過有意義的學習,才能將文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體現知識的價值;也唯有有意義的學習,才能將知識的構建與學習者自我成長的需要結合起來,體現成長的意義。
[1]項家慶.高效課堂的理念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張卓玉.構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