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貴亮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何貴亮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當前,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對于傳統的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方式隱蔽、教育時空開放、教育過程持久等獨特優越性。在新媒體環境下,從完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評體系著手,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共同努力,并且依托新媒體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當前應對新媒體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提出的幾點措施。
新媒體環境;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進入 21 世紀以來,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媒體與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新媒體表現出來的信息表達開放性、信息傳遞及時性、信息查閱便捷性、信息內容直觀性等特征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高校需要依托新媒體,開發設計、應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1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相對于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單純依靠理論知識灌輸為主,教學手段外顯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過隱匿、含蓄、迂回等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教育內容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學習、生活環境中,引導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開拓思維、陶冶情操的一種客觀實踐活動。
1.2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概括起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方式的隱蔽性。隱性思想政治的教育含蓄、間接地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教育內容融入受教育者的學習氛圍中,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認可。
第二,教育時空的開放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在教學時空上的封閉性,教育活動可以貫穿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教育者完全可以在“全天候”“隨時隨地”的時空狀態下接受教育。
第三,教育過程的持久性。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對教育內容接觸、篩選、確定、最后吸收,經歷“外化”與“內化”兩個階段,這樣教育內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加之,教育者個體能力有所差異,很難一步到位,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2.1 新媒體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機遇。第一,新媒體豐富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傳統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學校的管理理念,集體活動,校園文化等主要載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新的載體和手段。
第二,新媒體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學習、生活諸多方面的影響有目共睹,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影響也尤為突出。依托新媒體技術以學校為主力,家庭、社會發動起來,三者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2.2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第一,新媒體信息因質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由于涉世尚淺,對大量良莠混雜的信息內容,勢必會陷入選擇困境,具體表現為:理想迷茫、信仰缺失、法律意識淡漠、榮辱觀偏離等。
第二,新媒體環境下,學校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托網絡為載體把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新媒體環境下的虛擬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在新媒體的虛擬空間里,大多數人是通過匿名而非真實姓名交流,教育工作者根本無法確定是誰在發表意見,學生遇到什么難題,交流信息是否具有真實性,因此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煞費苦心制定的教育方案難以切合學生真實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
2.3 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新媒體當前正在以及其獨特的魅力征服著大學生群體。微博、微信、博客等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表達個人意志的重要載體。新媒體在悄無聲息中已深刻滲入到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強烈,求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獨特優勢打破了過去想問題、辦事情陳舊思路和方法的羈絆的現實瓶頸,拓展了大學生思維空間,實現了在實踐中迸發創新意識,創新中完善自己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新時代大學生有強烈的主體意識,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了過去總是被動地接受社會、學校、老師的硬性安排,大學生實現主動式學習提供了契機,創造了條件。
3.1 完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評體系。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完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評體系研究,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標的針對性和教育效果的實效性有重大的意義。新媒體環境下,有必要轉變考評理念,開拓思維,構建靈活多樣、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評價體系。可以讓大學生依托新媒體隨時隨地完成學校布置的考試題目,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是否及時完成考試的態度,可以考察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每次的跟蹤記錄,綜合得出大學四年得出的總成績。不再“一考定成敗”,迎合了大學生不斷追求全面發展的個性。
3.2 依托新媒體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唱響的主旋律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因此,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的普遍使用的環境下,如何挖掘富有價值、能體現思政教育的主旋律的微電影和微信公眾號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3.3 培養大學生慎獨精神和自律意識。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自由參與新媒體活動,追求自由和夸張的個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個人與人之間身份隱匿的新媒體環境的存在造成了部分大學生不同價值觀和角色定位沖突的可能性,為大學生道德失范提供了契機。由于法律、法規具有權威性,制定的程序嚴格而緩慢,運行上遠遠滯后于發展速度異乎尋常的新媒體。所以為了營造相對“干凈”新媒體環境,要大學生真心誠意地加強“慎獨”精神修養,實現他律約束向自律約束的轉變。總之,加強道德修養,大學生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和堅定的道德信念,而保持自身行為不背離現實生活秩序是應對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戰的最重要對策和方法。
項目來源:濟南大學2015年學生工作科研項目“新媒體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G1511 )
何貴亮(1979-),男,漢族,山東莒縣人,講師,法學碩士,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672-5832(2017)11-0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