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坤
(中石化江蘇油田職工培訓處 江蘇 揚州 225007)
淺析語義模糊性及其語用功能
邱 坤
(中石化江蘇油田職工培訓處 江蘇 揚州 225007)
模糊性是語言自身具有的一大特點,本文簡單闡釋了模糊語義的定義及其特征,并淺析了模糊語言產生的原因:語言的模糊性來源于客觀實體邊界的不明晰性;人們對客觀實體缺乏清楚的認識;人類語言的概括性;人們使用語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以及語境的變化。而且從語用角度分析了語義模糊性的功能:提高語言表達效率與準確性,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義;模糊性;語用功能
任何學科的研究人員都在力圖使自己所建立的理論精確化,往往將模糊性視為大忌。不少語言學家和語義學家也在努力精確的描寫語言和語義,但是卻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原因就在于語言本身就具有客觀而又普遍存在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詞句語義的主要特征之一,語言具有模糊性是語言自身的一大特點,而且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特點,無法忽略,不能改變。所以,語義必須具有模糊性,別無選擇。
國內外的許多哲學家,語言學家很早就關注到了語言中的模糊現象:例如我國學者對《周易》中的兩個字一直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歷代學者對孔夫子言論也存在多種解釋;美國實用主義和符號學的創始人、著名哲學家Peirce于1902年給模糊性下了如下定義:“當事物出現幾種可能狀態時,盡管說話者對這些狀態進行了仔細的考慮,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排除出某個命題還是歸屬于這個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上文所述的實際上不能確定,并不是指由于解釋者的無知而不能確定,而是由于說話者的語言特點就是模糊的”(王寅,2001:146)。
還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運用不同理論對模糊語義做出了論述,對于模糊語義學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語義模糊性是指語義所表現出的一種語義不確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模糊性詞句就是指具有這種模糊語義性質的詞句,表示詞句于它們所概括的對象之間聯系的模糊性。模糊性詞句是一個具有不同隸屬程度的元素的集合,雖具有較為明確的內涵,但其外延是不確定的”(王寅,2001:152)。模糊語義學則是建立在多值邏輯學之上,專門探討自然語言的語義模糊性,主要研究具有模糊性質的詞句的意義。
語言模糊性具有以下特征:
2.1 普遍性和客觀性。客觀世界的許多事物在性態和類屬方面具有亦此亦彼,反映和表達事物的詞語也就會具有亦此亦彼性。再加之人們有時在認知精確事物時也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就使得模糊現象在語言中普遍存在,這是自然語言的一大特點,是語義客觀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
2.2 限界性、原型性、隸屬度。所謂模糊,就是不清楚、不確定、模模糊糊、模棱兩可。模糊詞語主要表現在其外延的不確定性上。有的模糊詞語雖然說是模糊,但并非模糊無界,取值往往會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雖然很難一刀切,但是還是有個大致的限界。例如我們說的“大約50歲”,人們不會將“60歲”歸入其中,更不會把70和80歲歸入其列。
人們在感知和認識事物時,是以事物的一組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屬性為依據的。“原型”就是指在某一詞語所指的一類事物中,人們所公認的正常的代表性樣本。原型是詞的概念外延中的一個典型成員,具有常見性、平均性、突顯性、穩定性、靈活性、適應性等特征。
2.3 不平衡性。語言既具有自身的明晰性,又具有內在的模糊性。如果語言不具有相對的明晰性,人類之間的相互理解就不可能建立,但是語言具有模糊性又的確是語言的自身特點。語言中的明晰性和模糊性矛盾在同一語言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由于詞語基本上都具有多義性特征,詞語的明晰性和模糊性這對矛盾還反映在詞語多義義項的“明晰性-模糊性”的不平衡性上,詞語有的義項是明晰的,有的是模糊的。例如,英語中的數詞one、two、three、four表示“一”、“二”、“三”、“四”意義時是明晰的,但是其他義項卻會出現模糊現象,例如“one or two”表示“幾個,少許”;“two by four”表示“小的,微不足道的”;“on all fours”表示“完全的,相似的”。
2.4 交際性和實用性。維特根斯坦認為,“雖然日常語言字詞的意義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它正常的發揮作用,達到目的,那么它就是適合的。雖然精確的語言令人仰慕,但是它們不僅是脫離生活的,在生活中無法使用,而且人們所追求的這種精確性是制定不來的”(王寅,2001:166)。
模糊性是一切自然語言的屬性,但模糊性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第一,最根本的一點,我們必須明確,模糊性不是主體、客體或語言符號三方中的一個方面就能產生的,它存在于三者的互動過程中。離開了人(主體)的認識活動,僅僅客觀事物,它們以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在發展和變化,無所謂“模糊”與“不模糊”。再說,純粹的客觀世界沒有也不需要度量諸如模糊、隨機等確定或不確定性的尺度。因而,研究模糊性與精確性,必須存在兩個條件:一是主體(人)和客體(自然界、社會)發生交往和認識關系;二是必須直接或間接地存在一個用以度量精確或模糊的參照系,也有人稱之為“人類認知場”。人類認知場,就像一把尺子,用它來量度客觀事物的“長度”使人們對被測客體有更多、更精確的認識和了解。這把尺子的精確度是以人類的認識能力、目前的認識水平、認識狀況為基礎的,超出了這個范圍,客觀世界對于人來說還是混沌不可知的。
第二,詞義的概括性是產生模糊性的原因之一。客觀事物是思想賴以產生的基礎,大腦對其特征進行抽象概括便會產生概念,即思想的構成成分,思想靠語言來表達自己。詞是指稱一般事物的,不可能對世間每個個體、每種性質狀態、每個動作,簡單點說就是每個具體情況,都有一個指稱或描述,“如果每一個、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名稱,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戚雨村,1985:156)。
第三,思維的模糊性與語言的模糊性密切相關。概念、判斷和推理以及它們的聯系就是思維形式,而這一切都必須通過語言來完成。思維和語言有直接的聯系,可以說思維的結果——思想,只有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換句話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思維又是語言產生的物質基礎。人腦的大量思維活動是具有模糊性的機理過程,或者說,思維的模糊性是人類智能的基本特征。客觀世界的許多現象是不能用精確的數字、精確的公式、精確的語言、精確的邏輯來表達的,而人類的大腦,卻具有一種執行不精確指令的特殊功能。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認識的逐步深化,正是在模糊——精確——更高級的模糊——更高級的精確,這樣一種螺旋式循環中達到的。認識的精確性和有效性在深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差異。就現階段人類的認識水平來說,為了提高認識的有效性,思維又需要更高層次的模糊。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物化表現,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們既可通過語言的模糊性認識思維的模糊性,也可以通過思維的模糊性來證明語言的模糊性,二者可相互提供佐證。模糊語言是人類思維的特殊產物。
第四,模糊性也是人類言語交際的需要。言語交際是借助語言符號系統傳遞信息的活動,語言符號在交際過程中充當信息載體,也標志客觀事物。日常交際中,人們首先根據自己的觀察、感覺、經驗、常識等去認識客觀事物,然后用語言符號標志所認識的對象。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在人自身的感知能力、感知特點的背景下,人們只能確定客觀事物的大致范圍,不能精確地確定客觀事物的量的特征,這就需要語言符號的意義具有模糊性,二者達成一致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
自然語言中存在著許多模糊詞語,廣泛地應用于科學、廣告、公文、新聞報道、法律、文學等語體。同義的模糊性并不妨礙交際,相反,我們的日常生活交際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詞語的存在,否則,語言會變的相當貧乏,交際功能與表達功能會受到很大限制。
1.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描述的不確定性并不是件壞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較少的代價傳遞足夠的信息,并能對復雜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斷和處理。也就是說,不確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2.提高語言表達準確性,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詞義的模糊性并不會成為言語交際中的消極因素,它不但不會影響語言的社會功能,反而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會產生積極的協調作用。一個詞的意義所概括的事物或現象大致有個范圍,雖然邊緣部分缺少明確的界限,其核心部分是明確的;是人們注意的焦點,便于區分事物、現象,從而能夠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如果每個詞的詞義都有精確的語義,那么社會交際將寸步難行。
3.對比喻、夸張、委婉等修辭格的闡釋能力:模糊詞語還可以構成修辭上的明喻、隱喻、委婉、夸張等修辭格,因為這些修辭格所表達的意義往往是建立在詞義模糊的基礎上的。
4.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創造出朦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詞義的模糊性彌補了人類語言表現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在文學作品中,不但能夠惟妙惟肖地傳達出言語表達者的意旨所在,而且可以給讀者產生各種聯想的模糊空間,讓讀者在真實與模糊之間領略到寫說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進而喚起潛藏于讀者心目中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從而獲得含蓄、朦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本文對語義模糊性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和分析,首先從模糊語義學研究的歷史概況入手,進而指出了模糊語義的定義與特征,進一步分析了造成語言模糊性的原因,最后從語用角度就語言模糊性的語用功能進行了闡述,并指出正確使用語義的模糊性有助于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和表現力,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1] 王寅,2001,《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 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 何自然,1997,《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 戚雨村,1985,《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 苗東升,1987,《模糊學導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劉穎,2000,談詞義的模糊性問題[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3):24-29.
邱坤(1981.10-),女,籍貫山東濰坊。2008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獲碩士學位,現從事英語教學工作。
H0
A
1672-5832(2017)11-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