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芬
中職生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顧麗芬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現今中職生行為習慣暴露的問題,進而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教育措施,幫助中職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
中職生 職業行為習慣 教育
中職生的發展定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術性人才,一個優質的中職教育能不斷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在當今中職教育中,出現了一系列比較突出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以下內容主要探討分析中職生在職業行為習慣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一些整改措施,不斷強化中職生的整體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一)不良的行為習慣
中職生的來源大部分是成績較差的初中畢業生以及輟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由于他們的基礎知識薄弱、道德意識不高,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容易造成課堂厭學不認真聽講,互動參與率較低;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經常使用不文明語言;在生活習慣上酗酒吸煙、半夜打游戲白天睡覺逃課等現象嚴重。部分同學追求物質享受,不肯吃苦、缺乏動力,久而久之往往形成惡性循環,當遇到問題時,他們就會害怕去解決,沒有勇氣去面對,這勢必會對未來就業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學習的環境影響
有時候為了擴大招生,有的學校會降低門檻致使學生素質層次不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周圍的學生素質都會潛移默化的對自身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課堂上部分教師會得過且過,有時候為了應付教育從而疏忽對學生的管理,課堂上沒有積極有效的參與到他們的學習當中,學生們就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感為零。教師只負責把課上完,而作為學生就只等著下課,長時間低效率的教育只會令學生更加厭學。同時由于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的的誘惑,有些同學會迷失自我,撒謊逃課上網吧,進而帶動其他學生紛紛效仿。這樣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也會對每個家庭造成影響。
(三)教師沒有起到有效積極引導作用
剛步入中職的學生正處于豆蔻年華,內心比較封閉,對于未來與社會的一切都是一知半解,從封閉的初中學習狀態進入到半開放的中職教育中,社交范圍不斷增大,很容易步入一個誤區,大家難免會顯得比較迷茫。他們不明白自己學習的東西將來會怎樣幫助自己,也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未來規劃,不明白學習的意義何在。部分老師沒有能夠正確的去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一)建立適用的行為規范準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凡事都要有一個適用的行為規范準則。依據文明禮儀誠實守信等優良的傳統道德文化,針對學生的行為建立一套規范。該群體學生最大特點是追求個性與獨立,所以要在入學最初就加強這方面的鍛煉,強化他們的意識。
比如,班主任可定期的組織學生開展學生守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鼓勵每個人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會有意識的去遵守行為規范,同時也能加強對別人的監督,為大家共同進步營造一個和諧文明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的正確引導建立職業規劃,開展職業素養教育
進入新環境學習的首要目標就是每個人都要明白自己學習的目標是什么,一味的盲目學習或者自暴自棄顯然無益于每個人的職業發展。面對大家的迷茫與困惑,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對每個人進行正確的引導,使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一個規劃。
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進行學生職業規劃講座,進行任務發布。諸如:在職業能力上進行自我評估、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找出自己的職業技能、找出自己的職業興趣……。針對這些問題大家在閑暇時間進行自我思考,然后抽出時間進行討論,闡述自己的意見,使每個人都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定期進行職業素養主題教育活動,諸如:禮儀與形象、敬業與責任、合作與溝通、誠信與主動及心態培養教育等,提高學生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行為在內的職業素養水平,為更好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有意識的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面對同一套教學體系勢必會對一些基礎薄弱的同學造成學習的障礙。故而教師在教學是應該有意識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做到均勻傳授知識。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聽課的狀態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根據水平的差異建立對應的教學目標。或者還可以進行課下談話,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給予鼓勵,讓每個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就潛移默化的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名合格的中職生。
一套高效教學體系的出現都是要在不斷探索中前行的,針對中職生這一群體,學校應成為主導力量,各個監管制度必須要嚴格執行,不能得過且過,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能夠有信心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每一個中職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打磨失去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一個學生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堅持養成良好習慣,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1]陳靜.淺談在中職學校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意義與方法[J].好家長,2015(15).
[2]李白莉,甘霖.新時期中職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