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林
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人文課建設思考
胡 林
文章從課程與教材的開發、課堂設計、教師日常教學行為以及教學評價與反思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高職人文課中進行工匠精神培養。
高職 人文 工匠精神
自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的熱度幾乎覆蓋全國各行各業。然而我國高職教育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指導下,人才培養中過分強調“技能本位”,重眼前就業,輕長遠發展,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課程開設數量較少,導致部分學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而這將成為培養“工匠精神”的一個很大的危機,因為雖然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藝和技術,是他們最根本的職業生涯的追求,但是沒有他們對自己專業獨特的職業態度,他們不能夠將自己的專業變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工匠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有創新能力,要有最終的社會人文關懷,對自身要有更高的要求,這些都離不開人文素養的培育。如果沒有人文素質,就不可能有職業態度的端正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專業上不懈的創新動力。因此,如何在人文課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教育值得探究。
2016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強調為了加強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指導技工院校安排工匠精神教育課的教學,并配發了教學大綱、教育讀本和輔導材料。通知要求將工匠精神教育課作為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的德育必修課程,納入各專業教學計劃。除了人社部指定的工匠精神教育讀本,各個職業院校還可以從自己的文化建設和辦學特色著眼,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挖掘職業院校所處地域的豐厚歷史文化,開發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除了將工匠精神納入學生的通識教育內容,還可以根據各自條件打造綜合性大學生工匠精神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將理論抽象與感性認識結合起來。
傳統的工匠精神教育往往以教師講為主,而教師講授的往往是規范,“應該怎么做”或“不應該怎么做”,這就使學生無形中感受到工匠精神與自己本身的脫離感。因為通過灌輸得來的道德教育容易使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看似接受,其實并沒有得到內化。這樣的工匠精神教育過程無法使學生完成自我內化和自主建構,而學生要實現自主選擇,實現工匠精神的內化,一定離不開親身的體驗。學生可能沒有對職業活動中工匠精神的感性體驗,但并不缺乏對身邊普通小事的感性體驗。從這種相應的體驗中,學生可以切身體會精益求精這一工匠精神的社會意義。因此要在課程中要多采用討論式教學、注重實踐開展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和訪談互動教學。另外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教師要多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講工作與生活中自己的精益求精的體驗,引導學生從平常的生活中體驗思考進而將工匠精神內化為一種生命追求。
作為高職院校,比培養一名大國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須依靠有效的養成教育使學生達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創新觀念和職業素養,擔負起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讓‘工匠精神’真正成為影響學生一生的習慣。因此重視發揮教師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意義重大。教師屬于“身教重于言教”的職業,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皆為教育,要做好整個教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備課時,既要深入研讀課標,鉆研教材,收集整合相關資源,又要深入了解學情,確定教法,全面預設可能情況。教研過程中,同學科教師要針對一節內容進行同課異構或者提出補充改進建議,從而確定教學設計定案。上課時,老師帶著自己反復精雕細琢過的教學設計和激情走上講臺,走進學生,在一個個預設與生成中來回穿梭,于峰回路轉之處看見柳暗花明。可以說,要想上好一節課,需要老師前前后后處理好幾十個環節,沒有“工匠精神”來約束自己,根本難以保證諸多細節的質量,整節課的效果也就無從談起。除了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在課堂中加強對大學生文明修身日常行為規范的指導,對擾亂課堂秩序的不良行為要及時勸阻和教育,身體力行維護課堂秩序,為學生做好示范作用;課后利用互聯網深入班級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等等,小到教師對三尺講臺及教室衛生的注意,學生上課起立的站姿,以及握筆方式的正確與否都可以進行工匠精神教育。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也是師生共同學習、體會和實踐工匠精神的過程。因此,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師生的思想、行為會有一些可以觀察到的發展與變化。將師生的這種發展與變化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組成部分,可以使這種教學評價成為一個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教師、學生主動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過程。只有這樣,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抓手和載體,給學生、教師一個密切互動、共同成長的機制,精神培養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機而又有效的、教與學統一的過程。其實技能的培養不僅僅是學生的事,精神的培育也不僅僅是學生的事,離開了師生的共同成長,工匠精神養成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作者單位: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