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磊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1.1 研究對象
以商丘市虞城縣村民的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和體育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選取五個行政村的530名十八歲以上的農民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從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借閱各大院校期刊雜志查閱關于農村體育發展現狀的文獻,又在網站上搜集各種農村體育發展的資料,在各類報紙上搜集社會主義農村體育發展的相關信息與文獻,并借閱當地農村體育發展的資料和統計數據,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此對商丘市農村體育發展現狀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1.2.2 訪談法
隨機對商丘市虞城縣各村村委體育負責人,各村落初中小學的體育老師和負責體育發展的干部以及各村的普通村民進行訪談,了解各村體育活動發展情況、村民對體育的需求和活動方式以及各個行政村舉辦體育活動的規模大小,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近年來農村體育發展和關于農村體育發展的各大體育文獻期刊,針對商丘市農村體育發展設計了《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調查》問卷,對商丘市虞城縣鄉鎮村民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530份調查問卷,回收490份,回收率為92.45%,有效問卷473份,有效率為89.25%。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al統計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常規處理。
2.1 虞城縣農民對體育的認識
2.1.1 對體育作用的認識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人們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求,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為目的進行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具有娛樂身心、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豐富文化生活、促進心理發展、緩解壓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等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體育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認識比較正確,而對體育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功能認識比較膚淺。這說明農民對體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原始狀態,對體育的非本質功能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同時說明農民對追求身體健康有著較強的愿望,比較關注體育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2.1.2 農村開展體育活動必要性的認識
農村開展體育活動能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增強農民體質,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形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調查結果表示:大部分農民認為有必要在農村開展體育活動,這一點能簡單的說明大部分農民對在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認可,還有很少部分農民認為沒有必要開展體育活動,原因在于他們對農村開展體育活動不是很了解,甚至對體育活動一些錯誤的理解。
2.2 虞城縣體育組織管理現狀
2.2.1 對體育法規政策了解情況
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為了更廣泛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為推動農村體育的開展,促進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國家體育總局確定了2004年群眾體育向農村傾斜的工作思想。我們稱2004年為“農村體育年”。但據調查得知:了解“農村體育年”的農民只占2.83%,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很了解的只占0.85% 。以上分析說明,農民對商丘市虞城縣體育法規政策的了解情況較差。
2.2.2 虞城縣農村體育組織機構及其重視程度
在走訪調查虞城縣23個鄉鎮中,只有兩個鎮一個鄉建立了體育活動站,范圍較小。從調研可看出,目前商丘市虞城縣鄉鎮建立體育工作小組或全民健身計劃辦公室的比例僅占5.62%,村鎮規劃建設考慮體育設施的僅占7.3%,鎮有關部門制定農村體育活動計劃的占13.58%等。這些數字表明,虞城縣農村體育組織機構不健全,對體育工作重視不夠,需要轉變觀念,增強體育意識。從調查結果中可知,影響虞城縣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缺乏場地器材、無人指導、無人組織,分別占的比例為22.58%、18.63%、17.84%。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技術不斷提高和機械化的推廣,農民閑暇時間增多,農民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但是由于農村缺乏場地器材和無人組織、無人指導,影響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
2.3 虞城縣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具體情況
2.3.1 體育鍛煉的場地
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農村住宅區空地比較多,農村宅基地面積比較大,所以幾乎每一戶農民家都有很大的院子。研究發現,虞城縣大多數農民體育鍛煉的主要場地是住宅區空地、公路和街道及自家庭院所占的比例分別是30.18%、19.69%、18.37%。虞城縣對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投入有限,根本沒有為農民專門修建的體育館,所以虞城縣農村村民會選擇住宅區空地,公路和街道及自家庭院作為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
2.3.2 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
我國體育鍛煉標準,“每周參加3次體育鍛煉,每次鍛煉不少于30分鐘”稱為適量運動。從研究結果可看出,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及以上的農民占11.54%,基本不參加體育活動的農民達到59.06%。每次參加體育鍛煉達到30分鐘的農民占45.68%,達到20分鐘和10分鐘的分別占34.38%和19.94%。所以虞城縣農民每周參加鍛煉的次數較少,每次參加鍛煉的時間也都在30min及以下,農民的整體鍛煉意識不是很強。由此看來,虞城縣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較少。
3.1 虞城縣農民的體育意識較為淡薄,對體育作用的認識比較片面,農民獲得體育知識的途徑不多,大多數農民對體育只有增強體質、休閑娛樂及促進教育發展的認識。
3.2 在被調查的鄉和鎮中,超過一半的鄉鎮沒有體育組織機構,運動器材和場地較少,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絕大多數農民是自發性和非組織性進行體育鍛煉。
3.3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普遍偏少,鍛煉時間大多在30分鐘以下,農民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更多人不參加體育鍛煉。
4.1 提高農民對體育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全民健身活動,要通過廣播電視,村宣傳欄等載體,宣傳體育科普知識,傳播體育文化信息,并對工作人員嚴格要求,使更多農民了解體育法規政策,健全體育組織機構。
4.2 促進農村體育健身的知識化、文明化 。要轉變農民對體育健身的觀念 ,使農民在豐富的閑暇生 活中學到體育健身知識 。
4.3 根據每個農村情況修建農村體育場地,增加體育器材,使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不單單局限于住宅區空地,公路和街道及自家庭院。
[1]裴立新.農村中心鎮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技學,2006 27(1)62-64.
[2] 姜健.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相關問題研究現狀的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 2002,19(4)25-27.
[3]李鳳新, 我國小城鎮體育發展的關鍵問題[N]. 中國體育報,2002-11-28(7).
[4]聶銳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3)22-24.
[5]周登嵩, 李林. 茹秀英,等新農村服務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 2009,(11).
[6]張振華. 論中國特色體育的思想基礎[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 2005.3.
[7]林鵬等.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 北京體育大學出本社,2005.
[8]《科學大眾》組成新編委會[J]. 科學大眾(中學版),2001,(02).
[9]曾理.中國農村體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 成都 , 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