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偉峰 劉 成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習得性無助是指個人經歷了挫折與失敗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是有機體經歷了某種無意識的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屬于動機歸因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1]。
習得性無助,這個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狗的時候提出的,他用了一只活狗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先是把狗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籠子了,然后給予小狗電擊,開始小狗多次掙扎,并發出呻吟和顫抖,并嘗試逃出籠子,可是始終無法逃脫。經過多次的電擊之后,把小狗所在的籠子打開,繼續進行電擊。小狗發出呻吟和顫抖但并沒有想逃離籠子的跡象。本可以逃出痛苦的折磨,可是小狗還是主動地接受了痛苦的折磨。塞利格曼也小狗的這樣表現稱為習得性無助。
運動員習得性無助是由于經常接受的失敗體驗而導致了運動員的自我否定,并逐漸獲得一種消極、懷疑自己、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運動員習得性無助通常是來描述運動員在面對某些人或事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導致失敗的結果反復出現而引起的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日后運動員即使處于能完全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的情況下,也會覺得對該事件無能為力、希望渺茫而不去努力嘗試控制。它是由于后天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不良心理現象后,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而形成的一種自我否定的心理體驗。運動員的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具有復雜性和重復性的心理現象,當運動員患有習得性無助后會在認知、情感和動機上產生缺失,表現出低成就動機、低自我概念、消極定勢、情緒失調五個方面。另外學習的動機會有下調,運動員發奮向上的動機會下降,變得被動和情緒消極,運動員會逐漸失去信心,屢戰屢敗。由于運動員經歷了多次失敗的嘗試,出現認知障礙,變得習慣了失敗,追求勝利的欲望變得不那么強烈,逐漸開始否定自己。
習得無助感的個體往往認為,每件事都不受他的控制,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是不能改變的。這種心理如果不能克服,將使患者會喪失一切斗志,放棄一切追求,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2]。
運動員患上習得性無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患上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不良的外部環境特別是連續失敗的體驗下,在運動員內心的深處產生并形成了害怕、焦慮等不良情緒,長期被不良情緒干擾的運動員,就容易患上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運動運習得性無助是外部環境和運動員自身內部共同影響的結果。對于運動員來說,競技的成績就是命根,如果長期處于失敗或有連續失敗的經驗,在自身內部的心情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就容易產生“失敗癖”,然后患上習得性無助。
3.1 運動員習得性無助形成的外因
根據外國學者Marsh提出的大魚小池效應理論,高水平的同伴環境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概念,并進而影響其將來的成就[3]。運動員所處的壞境水平太高,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如果運動員多次與同隊的優秀同伴競爭都以失敗告終,在訓練中又跟不上其他同伴的進度,就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喪失自信心,總感覺是已經努力訓練了,但沒有戰勝對手,沒有得到進步,于是開始焦慮,自我概念也將逐漸地降低。特別是比賽的時候,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技術水平,久而久之,對自己的技術戰術產生懷疑,缺乏信心。一種無能為力、自我否定的情緒狀態就會出現,運動便容易患上習得性無助。
3.2 運動員習得性無助形成的內因。運動員需要經常參加比賽,比賽焦慮是體育運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或關鍵的賽事中,運動員比賽焦慮表現格外明顯,假如不能消除焦慮,便會影響到技戰術正常的發揮,最后影響到比賽的最后成績。一旦比賽過于緊張,造成成績下滑、不能戰勝對手,會對自己的技術戰術產生懷疑,缺乏信心。
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關鍵不是失敗與挫折本身,而是外在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以及他們看待挫折的方式[4]。運動員習得性無助主要可以從內在動機激發方面解決,外部環境并不是自己決定的,只能調整自身去適應。還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促進運動員在賽場的發揮,獲得勝利,增加自信心,繼而解決運動員習得性無助。
4.1 緊張與冷靜關系
運動員都知道賽前不能夠緊張,會讓自己盡量冷靜下來,但是好多運動員都不了解緊張的重要性。適當的緊張可以使運動員的注意范圍縮小,注意時間延長,動員全身能量,減輕疼痛感、疲憊感等。運動員賽前具有適量緊張是正常的,這有利于比賽的發揮。然而運動員一點都不緊張的可能性很小,一旦出現了也不是好現象。
4.2 充滿自信與放低位置的關系
處理好這個關系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根據賽場的對手而確定強調哪一個方面。面對比自己強的對手,要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而面對比自己弱的對手,要放低位置,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導致失敗。第二,根據當時自己的情況確定強調哪一方面。取得勝利時候保持低調,放低自己的位置,避免自視過高而導致下次的失敗。失敗后也要昂首挺胸,輸比賽不輸人,充滿信心并期待下一次的競賽。
4.3 認識對手和認識自己關系
感覺對手過于強大、無法戰勝的時候,不要過于高估自己的實力,要承認對手的實力,并尊重對手,深入分析對手最強勁的武器,繼而避其鋒芒,攻擊對手薄弱的地方,不要盲目地沖著對手的優勢部分來攻擊,不要希望能夠首先攻擊對手的長處來取得心理上的優勢。充分認識對手和認識自己才是取勝之道。
通過對運動員患上習得性無助的外因與內因分析得知,運動員對自己的技術戰術產生懷疑,缺乏信心后會出現一種彌散的無助或抑郁狀態,自我評價降低,動機也減弱到最低水平,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適當引導運動員先接受外因,即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環境,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促進運動員在賽場的發揮,獲得勝利,增加自信心,繼而解決運動員習得性無助。
[1]紀偉,劉麗麗,李影. 習得性無助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學科版 ),2011,(06):98-99.
[2]孟芳. 淺析學生習得性無助行為的防治對策[J].文學界(理論版 ),2010,(07):148+153.
[3]李振興,李玉姣,王歡,鄒文謙,郭成.學業自我概念發展中的大魚小池效應[J].心理科學進展,2013,(05):867-878.
[4]王小新,吳迪. 試論習得性無助學生的教育對策[J].新課程研究 (職業教育 ),2008,(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