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群杰
(廣西交通技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技工院校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
謝群杰
(廣西交通技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職業能力就是技工院校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通過整合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進入新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從職業分工、勞動形式到生產工具以及競爭機制相繼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職業種類的逐漸增多,使各行業對高素質勞動者提出迫切要求,從而促進了高等技工院校的發展,這是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決定的。因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提高技工院校大學生職業能力已成為當目前技工院校的培養目標。當前各地技工院校體育教學的定位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運動能力為載體,以發展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堅強的心理素質、溝通協調能力等為代表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重點,對技工院校學生進行職業性體育和終身體育教育,做到既對其開展公共基礎體育教學,又測重對其進行所學專業、進入社會后就業相銜接的特色體育,旨在培養學生適應就業所需的體育能力、心理控制能力以及體育健身能力,為日后進入職場盡快適應勞動競爭和職業轉換造就優良的體質基礎和心理狀態。當前技工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其體育教學模式基本借鑒和照搬高校的一套,沒有突出技工院校的就業特點,根本的問題在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與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接軌。下一步,技工院校的辦學方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突出技工院校體育的特色和本質功能,圍繞學校體育任務,重點進行以職業性體育教材、教法等課程教學改革為代表的研發,不斷創新體育教學實踐。
1.1 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形式
高職技工院校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的轉變中應運而生,其教學宗旨在于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性、應用性人才培養為目標。相對外國而言,我國高職體育教育是隨著人才市場的發展而發展的,無論是體育教學課程的設計,還是內容設置方面,一直處于借鑒模仿和實踐探索中,體育教學的共性特征多,個性特征少,沒有明顯的技工院校體育教學職業體系特征。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在進入社會普遍存在的技能學非所用、體能與所從事工種不相適應、社會適應性較差等現象,已對改革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發出了呼聲。
1.2 當前技工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一是職業定向性不夠清晰。很多技工院校除了借鑒與模仿普通院校的體育教學,看不出技工院校的體育教學的職
2.1 體育教學課程的設計目標應該定位明確
社會分工的日趨精細化,使市場對今后的勞動工種有著更加明確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專業課程也會相對增多,既然專業課程不同,其培養學生的目標也不盡相同。職業的不同,對學生的體能、技能、文化素質要求也不同。學生進入技工院校學習的目的,使為了畢業后盡快找到自己能力相適應的工作。但這一特點,便對技工體育教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體育課程的目標設置,必需一改原有的共性和雷同,突出實用性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職業特點總結形成體育教學理論,反過來再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要著眼于學生所學專業和日后從事職業的特點,量身訂做學生職業所迫需的身體素質訓練。在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地進行突出學生個體性和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改革,進而制定相關的體育教學方式方法,發揮體育教學在打造學生身心健康和就業實踐能力的社會功能。
2.2 體育教學課程設計要突出實用實際的特點
體育課程作為高職體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內容的改革與設計最終要服從服務于學生崗位職業適應能力的需求這一因素,所以,應凸顯三個特征,即學生為中心的特征,健康為中心的特征,就業為目標的特征。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誘發、引導、培育學生的對體育課程的興趣與愛好,在把準學生專業脈搏的前提下,大膽改革與當前就業形勢嚴重不相適應的舊有教學模式,開發圖文與說教、引領與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擺正體育學習與就業的關系,充分認識身體健身與專業訓練對適應職業極端重要性,把學生的學習體育課程的興趣調動起來。其次是以健康為重心。健康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藍本,技工院校學生通過開展由淺及深、從單一到綜合,從一般到專業的體育訓練,掌握訓練方法,獲得訓練愉悅,擁有健康的身體。三是以就業為目標。就業是學習的最終歸宿,是體育教學的制導,也決定著職業化體育課程模式的設計,這一切都是就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決定的。
2.3 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應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教育性原則。所謂教育性原則,體育教學要從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習和掌握適應崗位職業的能力。二是結合性原則。這個結合是指體育教學與健身訓練的結合,體育教學與職業性的結合,一般鍛煉與專業訓練的結合。體育鍛煉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端,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職業特征科合理制定教學內容。三是統一性與針對性一致的原則。既統一安排學生進行課堂體育理論學習、科外體育鍛煉、拓展訓練,又各有不同地尊重職業個性化差異,進行靈活的有針對性的獨具職業特點的體育教學。針對專業特點和職業對體能的需要,發展提高職業技能的身體素質。四是創新性原則。各技工院校要站在時代高度,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創新高效的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1 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
技工院校體育教學應著眼社會需要,立足素質教育,把健康體育的理念傳播給學生,注重體育教學與學生就業一體化,形成高職體育的特有風格。以學生的就業實際為出發點,從學生將來從事的具體工作崗位出發,結合所學專業加強對他們體育基本能力素質的培養。摒棄傳統落后的體育教學模式,引用借鑒國內外先進高效的教學實踐理念,依據高職體育教育的健康屬性和職業屬性,編寫適合學生職業性發展的實用性課程教案,形成具有職業特點、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型體育課程體系。以學生的職業特點決定體育課程改革,以課程改革促進體育教學水平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
3.2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技工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技工院校的學生是主體,必需把學生的職業需要放在首位。在優化體育教學內容上,力求課程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乃至學生日后就業的貼近性和銜接性。圍繞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特點,有目的地設計教學大綱、計劃、內容。認真分析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勞動與體育教學的關聯,做到既向學生傳授各類職業性疾病癥狀與預防措施,健康保健知識以及鍛煉身體的方法,又著力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提高學生自我保健及自我鍛煉的能力,刻意提高學生體育能力、專業能力同職業崗位的融合。不僅使學生掌握健身運動和體育保健的基本方法掌握運動技能,還使其為畢業后打下終身體育的基礎。同時還要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加強學生體育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可以嘗試分組教學,也可以根據職業技能,進行模擬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總而言之,要研究一套有效的體育教學方式是體育教學課程設計的終極目的,通過開展系列綜合性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質。
3.3 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來自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體育教學的方式方法,要謀求形式的多樣化,內容的豐富化。不僅課堂上引入師生互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多向研討座談機制。既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立異求新的創造性。結合職業勞動造成的常見損傷,教育學生掌握應相應的防范措施,有效規避勞動帶來的傷害。在教法改革中,要以有效的評價體系為引領,使體育綜合評價標準科學實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夠對學生的生理、體能、知識、技能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要把學生的職業體能以及體育教學對職業操作技能的促進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能、學習成績、以機日常行為、情感意志綜合評價出來。近年來,沿海很多技工院校嘗試校企聯動進行體育教學的做法取得很好效果。該辦法的創新之處在于,院校和企業聯合興建實踐訓練基地,有利于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體育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鍛煉。
3.4 開發體育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教育界幾乎有這樣一個共識,即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不管是業內學者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資源開發的認識上局限很大,沒能打開眼界開發利用大量鮮活的體育課程資源,如此這般,造成了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沒有實現人力、物力、環境等因素的整體資源優勢利用。下一步,各技工院校應在遵循《綱要》的基本要求下,從學生的需求和各自的課程資源實際出發,參照各院校的辦學思想、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等因素,研發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體育課程。廣大院校教師要走出傳統課程的封閉圈子,開發一些具有本校特色兼具地域特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體育課程資源。廣大教師既是體育課程資源的創造者,又是學生實踐體育課程資源的指導者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手腳,遠離教條地利用課內外廣闊的空間,在豐富的體育課程資源使用中進行趣味性的實踐,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效果。
4.1 職業性體育課程的改革要突出其功能的多元性。
當前技工院校的體育教學功能,已經從單一的體質教育向健康教育、職業能力提高轉變。在體育教學改革中,要突出體育教學的多元性功能,做到健身與技能的有效合一。
4.2 體育課改貴在創新獨具的職業特色
體育教學內容貴在創新職業特色,體育教學的創新決定著技工院校的魅力和品牌。各地院校要在突出職業特點的同時,傾力創新并形成科學、新穎、高效、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體育教學新機制。
[1] 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1)∶4-8.
[2] 陳功立等.對安徽省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改革的探索[J].安徽體育科技,2008(29)∶71-75.
[3] 沈亞寧.體育教學與職業技能發展相結合的研究[J].教師論壇,2002(8)∶33-34.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PE Course Career Oriented
in Technician Vocational Colleges
XIE Qunjie
(Guangxi traffic technician colleg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提高職業能力是技工院校追求的目標。在當前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下,如何改圍繞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進行革體育課程教學,成為眾多技工院校的重要教育目標。文章從更新體育教學理念,改革體育教學模式,轉變體育教學方式方法等入手,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實現大學生專業技能與體育能力相結合,一切為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服務的觀點,以期為技工體育院校的體育教學深層次改革提供參考。
職業能力;技工院校;職業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謝群杰(1982-),海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業特色,與應有的以職定崗、以崗定學相反,很多技工院校幾乎千篇一律地按照既定的框框,進行設計缺少專業性、定向性的體育課程。這種缺少職業化的泛泛體育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開發和挖掘體育教學的綜合功能。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遠遠不具備技能以外的“詩外功夫”,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二是體育教學課程內容陳舊。因受傳統高校體育教學課程設計理念的影響,依然重視和強調對體育理論知識、體育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的體育興趣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拓展培養。三是體育教學資源配置不足。進入21世紀,技工院校普遍進行擴招,有些技工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無論是場館、器材配備上,還是軟硬件設備等方面,資金缺口較大,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故而不能按照規范化標準進行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