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勇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成都 610041)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讓職業世界快速迭代,就業環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同樣異常嚴峻,曾經因相關專業培養口徑相近,學生的職業能力過于單一等因素,2010—2014年體育專業連續5年被評為專業滿意度、就業率最低的幾個專業之一。為了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2007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各體育院校由此將大學生的就業輔導納入教學計劃,通過過去10年的探索與應用,對提升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謂功不可沒。但隨著今天不同以往任何時代背景的90、0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以及外部環境的快速變遷,原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漸漸顯示出其不足,如:課程理念陳舊,講授偏理論化;授課內容與形式不考慮專業的差異;強調求職準備而導致學生職業生涯能力準備過于單一等。
如何在生涯發展中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生涯建構理論無疑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生涯建構理論認為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不是做客觀選擇題,也不存在所謂現成的、固定的職業發展模板。關翩翩等曾用這樣一個隱喻來描述生涯建構,“對于每個人來說,生涯建構過程就猶如人們親身在演繹一個自己當主角的、以職業生涯發展為線索的人生主題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內心世界和外部環境之間不斷互動-調整以追求達到某種相對適應狀態。”
生涯適應力是生涯建構理論的核心構念,它是指個體在應對各種工作任務及角色轉變中進行自我調整的準備狀態或社會心理資源,體現了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面對外部挑戰所具備的核心能力。
Savickas認為個體生涯適應力的發展是沿著四個維度進行的,分別為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每一個維度都有一個核心的問題需要個體不斷探索, 即“我有未來嗎?”“未來我想要做什么?”“誰擁有我的未來?”和“我能做到嗎?”。個體生涯適應力的發展貫穿于這四個維度,最終形成其與生涯規劃、決策和調整有關的獨特的態度、信念和能力,而這三個因素會影響個體在面對生涯發展任務、生涯轉換或生涯困境時的生涯因應行為。
可以看出,首先,生涯建構的理念提升了個體適應力的內在動機——我可以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其次,該內在動機可以激發個體的生涯適應力——主動調整自我內外一致性能力;再次,這種自我調整能力能驅使人們產生特定的行為或行為傾向,如積極主動的生涯規劃、職業探索等;最后,生涯建構的結果反映了個體在所處職業生涯階段中相對適應的程度或狀態,如獲得一份工作、對不確定的挑戰表現出積極的適應性等。
以生涯建構理論為核心理念的生涯規劃課程設計,其主要目標是建立積極的人生生涯發展態度,提升自我效能,最后通過立足當下的行動發展學生的生涯適應能力。
建立積極的生涯發展態度——即擁抱生涯的不確定性和保持生涯探索的主動性。變化是必然的規律,個體的生涯發展目標應該是建立在不斷探索的生涯行動基礎上澄清自己的使命與愿景,因應外界的變化達到自我實現。因此,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回歸到自己的內在,積極不斷探索自己想要的未來,并為之付諸有計劃有目的行動。
努力探索,提升自我效能——即提升個體對有能力解決自己生涯問題的信心程度。自信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積極心理資源,體育專業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在過去的成長環境中對當下多變環境的探索經驗較少,當遇到新的變化時傾向于過多地考慮自己的不足,常常表現為自我懷疑并壓抑和限制自己,因此較在城市長大的學生表現出自信不足。通過設計有目的的外部環境探索,讓學生從中積累成就事件和獲得外界的肯定,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和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
立足當下的行動,獲得實實在在的生涯發展成果。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知與行的距離,只有想象而不將想象付諸行動其必然成為水中月。在課程實施中不斷邀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愿景、身份和價值觀設計有效行動計劃,從而讓愿景具體落到整個大學生活中是課程的重點。此外,通過生涯任務的實施,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掌握相關能力并獲得相應的實踐成果,為自身未來的生涯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準備。
利用體育專業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是本課程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體育專業學生喜歡通過具體的身體活動和實踐過程掌握知識與技能,在學習方式上偏向于直接經驗的學習。該專業學生具有不怕困難和挫折、敢于拼搏、活潑好動和樂于自我表現,課堂上表現活躍。因此,在體育專業學生的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調用他們的學習特點,通過任務體驗、課堂共建、討論與分享的形式來引導學習,淡化理論講授的課程實施形式。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包含了建立積極態度與信念、傳授知識、發展技能三個部分;教學過程以建立概念、設計體驗、實施(討論分享)、復盤與總結、內涵升華五個部分為主要流程;教學形式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交織實施,共同推進。
課程主體設計分為4個模塊:
第一模塊,生涯關注——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涯的積極關注。著名的臺灣生涯研究學者金樹人曾經說過,“當一個人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時,生涯才開始‘如影隨形’”。生涯的存在是一個主觀意識所認定的存在,一個人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涯發展態度、信念和行為。在這個部分,通過80歲生日宴會、簡歷寫作、生命線練習等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積極的生涯意圖、使命和愿景,以及如何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由此喚醒學生建立生涯意圖、意義以及發展戰略的意識,從而激發其創造屬于自己滿意生涯的內在動力。
第二模塊,生涯好奇——即通過設計行動有意識探索可能自我。這個部分的核心是要重視與外部環境互動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自我概念。通過生涯任務的實施,幫助學生認識外部環境、發展自身技能,在生涯故事中從興趣、性格視角認識自身優勢特質。最后,思考未來的我可以在何處發展自身什么能力、發揮自身哪些優勢、表達自己的哪些價值觀和實現自己的什么樣的生涯愿景。
第三模塊,生涯控制——即掌控自己選擇未來的權利。我們的決定也決定了我們,決策伴隨每個人一生的發展。決策能力的學習與訓練有助于讓學生避免優柔寡斷、搖擺不定,無法做出適當的生涯選擇的生涯困擾。通過生涯任務的實施引導學生學習影響決策的因素、體驗如何做出決策并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由此了解決策與生涯的關系,為當下做出一個決策以開啟生涯之旅。
第四模塊,生涯自信——即踐行生涯角色并實現成果。通過生涯任務實施而建立的學習經驗,有助于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在本模塊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確定正確的目標、如何設計可行的行動計劃、開始朝向目標邁出一小步,最后學習運用反饋的技術為任務復盤,從成功與失敗中發現意義,并傳承到未來的生涯探索活動中去。
通過以上四個模塊設計的嘗試,在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了生涯教育的“漁”與“魚”,既提升了本專業學生對未來生涯適應的認知,又實實在在地為學生畢業求職做了準備。
[1]關翩翩,李敏.生涯建構理論:內涵、框架與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2):2177-2186.
[2]趙小云,郭成.國外生涯適應力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9):503-1510.
[3]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