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明
(沈陽工程學院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136)
論新中國三代體育教師的歷程與使命
朱亞明
(沈陽工程學院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136)
基于青少年的體質狀況,新中國政府將體育課嵌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68年過去了,體育教師隊伍發展如何,本文就新中國體育教師的歷程和使命,及年代劃分作以研究。
新中國體育教師 年代劃分 歷程使命
從18世紀起中國在抵御外敵的戰爭中,屢遭重挫被迫割地、賠款,此時國人開始意識到強國即需要國力,也需要國民有強壯體質。為洗刷“東亞病夫”的恥辱,經歷過戰爭的首任新中國總理周恩來,曾力排眾議堅持將體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就這樣與體育相關的人員,幸運地加入到教師的行列,榮獲體育教師的稱呼。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級學校就有10萬多所,若一所學校配置2名體育教師,則需20多萬教師,而民國政府幾十年間,招收體育專業學生最多的年份,也僅有550名,因此,第一代體育教師是由運動員、軍人、有運動特長的人員組成,幾乎沒有受過專業教育,文化程度僅有小學水平。1955年隨著5所體育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數據表明從1949年到1966年,全國高校共培養13.5萬名體育畢業生。全國各級學校為解決體育師資短缺問題,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分批安排教師到體育院校進修。二是將有運動員背景的畢業生,留校當體育教師,這樣第一代體育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文化素養有了顯著提高。
(1)1952年新中國教育部出臺了《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從此,第一代體育教師正式開展教學。
(2)第一代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體系建設、制度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教學規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為體育教學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完成了全國各級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和計劃的制定工作,確保了學校體育課按教程的要求進行規范教學。
(4)1960年之后,全國高等院校的體育設施規劃初步完成,教師崗位配置完畢,有力的保障了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的開展。
(5)2000年前后第一代體育教師到了退休年齡,陸續退出教學崗位。
(1)由于第一代體育教師成份復雜,專業基礎不扎實,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又剛起步,因此,體育教育在學校中明顯落后于其他學科。
(2)盡管第一代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受城鄉發展水平不均,以及學校體育設施簡陋的影響,嚴重制約了體育教學提升的速度。
3.小組討論替代合作學習。走進新課程實驗課堂,教師大部分采用分組方式讓學生討論,進行所謂的合作學習。但問題表現在:一是討論的內容選擇不夠恰當,導致討論頻率過高;二是討論的任務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各行其是;三是討論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導致討論的價值不大,對多數問題的討論不深不透。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課程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3)全國城市中小學校體育教師配置不全,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全國農村學校由于體育教師嚴重缺崗,特別在村鎮學校里,體育課多數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兼任。
(4)由于第一代體育教師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的因素,因此,對下一代體育教師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
1966年由于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國的高考制度被迫暫停,直到1977年才開始恢復,這也劃出新中國二代體育教師的起點。他們的排頭兵是1972年高校培養出的工農兵學員,及各級學校的體育留校生。作為第二代體育教師的中堅力量,是恢復高考后的體育本科生,從1982年的不到1萬人,發展到1999年的10萬人。他們在第一代教師的引領下,不斷地提升其影響力,最終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主力軍。
(1)在新中國教育騰飛時期, 第二代體育教師迅速填補了各級學校師資的空缺,完成了中國體育教師學歷化、專業化的目標。
(2)第二代體育教師在體育科研、教研研究方面異軍突起,通過引入國外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反省中國體育教學的艱辛歷程,探求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3)開創了中國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先河,對素質教育、終身體育、快樂體育、挫折、成功教育等理念進行探索性嘗試,對體育教學的分班、分組、分項、選項等教學方式進行了實踐研究,呈現出中國體育教學改革最輝煌的時期。
(4)堅持全面貫徹《學生體育體質健康標準》,積累長達30多年的學生體質數據,為體育教學有效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5)2015年前后第二代體育教師的排頭兵,到了退休年齡陸續退出教學崗位。
(2)隨著獨生子女進入學校學習,體育教師首次面對運動不足的學生,沒有做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應對時機,最終導致學生體質下降。
(3)在高考制度的影響下,引發了全國中小學校對智育教育的畸形發展,除了智育以外的教學全部被擠占,使得學生成為升學考試流水線上的產品,為此體育教學受到嚴重干擾。
(4)校園體育競賽仍然以復制競技體育運動為主,沒有創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表現方式,使得學校體育運動和文化缺乏自身的內涵。
新中國第一代體育教師的起點在1949年,由于文化革命的發生,將一、二代體育教師自然的劃分開,第二代體育教師,應從1974年工農兵畢業生算起,在百度搜索“一代人”,解釋稱25年為一代人,這樣新中國第三代體育教師應從2000年計算,21世紀之初中國高校每年招生人數遞增50萬,2010年招生人數增至629萬,體育專業招生高達10萬人,同時全國有100多所院校開辦體育碩士、博士教育,招生近5千人,這也造成了體育教師資源大量過剩的局面。
第一代體育教師出生在舊中國,成長在戰爭時期,幾乎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在最艱苦最簡陋環境下,開啟了中國體育教育的征程,經歷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職業生涯。第二代體育教師出生在落后的新中國,成長在貧窮的時代,接受過高等教學,趕上了中國教育的崛起,見證了學校體育教育的復興,勇于探索體育教學發展的方向。第三代體育教師出生在改革的春天,成長在生活巨變的年代,接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面對萎靡不振的體育教學卻束手無策。
由于校方無視人類文明行為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規律,無視人文科學的成果轉化速度,無法與自然科學相比的基本常識,將體育教師的學術工作,作為教師職稱、加薪的唯一依據。誘導教師體育忽視教學工作。
(1)在學校體育教學低迷時,學校體育負責人沒有意識到教學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沒有組織阻止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攻堅戰。
(2)由于全國中小學校體育教師,無法阻止校方銳減體育課的做法,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升反降,形成了一股向第一代體育教師原始狀況回流的趨勢,使得體育教師的職業生涯如此荒誕。
(3)在體育教師科研“大躍進”的17年里,一方面誘導教師去制造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吞噬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釀成了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學態度,雙破職業道德底線的后果。
在社會重視智育開發的今天,在將學生的身體健康,全部寄托于學校體育的今天,中國學校體育教育向何處發展,首先期待校方領導的覺醒和反思。
(1)第三代體育教師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和職責,高度重視體育教學的實踐能力,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進行攻關,而不是舞文弄墨搞科研。
(2)在體育應試教育模式已經證明失效的時候,第三代體育教師所面臨的是教學改革深水區,所以要通過做大量的思考和實踐活動,探索出學校體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3)第三代體育教師要利用現代信息的傳播和溝通的方式,創立體育教育與教學的網絡平臺,建立學生健身運動的數據庫,營造一個點對點、面對點、點對面的現代體育教學新生態。
[1]陳嬌霞,靳賢勝.新中國50年體育師資隊伍培養回顧與展望[J].體育學刊,2003(5):37-38.
G807
A
2095-2813(2017)09(b)-02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