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萬先+方煒+付華蓉

摘 要: 管理出質量,高三語文備考也不例外,本文就如何設置科學高效的高三語文復習備考組織模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 高三語文 備課組長 角色定位 備考組織模式 科學高效
一、一個困惑與備課組長角色定位
勤奮是一件好事嗎?
拿破侖曾經有一段經典的論述:“聰明而勤快的人,讓他當高級參謀;愚蠢而懶惰的人,讓他當普通差役;聰明而懶惰的人,那是當統帥的材料;愚蠢而勤快的人,則什么也別讓他做--最好讓他滾蛋。”在他看來,勤奮對于愚蠢的人而言,肯定不是好事,因為愚蠢的人總是出現方向性的錯誤,“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是勤奮就越是在幫倒忙。這個道理人人皆懂,自不待詳說。那么,勤奮的人為什么不適合當統帥呢?換言之,聰明而勤奮的人當“頭兒”有什么弊端呢?
有以下弊端:一是因為自己太勤奮,又因為覺得自己最聰明,所以很多時候往往把下屬的事都搶著做了,這樣下屬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升;二是個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而因為勤奮做了很多事,那么效率必然不高,或者說每件事都做不好;三是因為做了太多事,長期下去,必然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壓力,一旦因病缺位,團隊就必然陷入癱瘓。
歷史和現實中因為聰明而勤奮的人做頭兒帶來弊端的案例舉不勝舉,蜀國的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那么,假如一個聰明而勤奮的人來做高三語文備課組長,會有什么結果呢?
我們只要稍稍想象和推理,就能察知:一定非常糟糕。
“勤而敏”未若“懶而智”。
備課組長只有三件事要做:掌控方向、監督激勵、調節融合。整個備課組像一艘船,備課組長是船長,船長就應該做船長的事。
掌控方向是備課組長的第一等大事。隨時搜求考情、學情,以備方向的及時確定和調整。首先,在高三還沒開始的時候,就應該在全組成員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根據近幾年高考的趨勢、特點、考綱的變動及本校的學情等信息制訂出彈性可調整的全年復習計劃。這個計劃應該具體、實用,具體可操作的,尤其是在一輪專題復習的順序上要認真思考和討論。一是專題板塊有大有小,是先復習小的板塊還是大的?這就類似于在一個瓶子里先裝入沙子還是石塊的問題。先放沙子,石塊往往就放不進去了;先復習小板塊,大的板塊往往就會很緊張。二是專題板塊之間有何種關聯?譬如,詩歌鑒賞、散文、小說、實用類文本這幾個閱讀板塊有沒有共通性?能否放在一起復習?順序如何排列?成語和文言文閱讀有沒有共通性?三是作文的復習能否編制系列?可否形成“技法指導、話題專題總結、閱讀引發思考”三條序列線彼此互補交叉,同時進行復習?以上三個問題應該在整個高三備考開始前就應該考慮好,并且提出來供全組成員討論,然后編制全年的備考計劃。這個計劃應該有彈性可調整,足以從容應對復習過程中的種種意外。
二、語文備考組織模式優化設計初探
調節融合是備課組長的又一件大事。宏觀計劃有了,如何分工、如何落實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的備課組織方法是備課組成員每個人承擔一個小周的備課計劃,這樣當面對一個大專題板塊(比如詩歌鑒賞、散文、小說)的時候,由于每個成員只是承擔了某個或某幾個章節、考點的復習研究,一方面使得備課組長一個人要應付所有專題版塊的復習策略準備——“奮其私智而不足”,另一方面使得除了備課組長之外,其他成員不能系統地對整個專題板塊進行宏觀觀察。這樣專題復習實際上陷入零散化,無法形成緊湊高效的專題復習戰略計劃。而且,很多時候往往是事到臨頭才倉促應對,復習策略研究得不夠深,資料選擇多粗放,效果自然很差。
如果換一種更科學的方法組織語文復習備考,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能否借鑒軍隊中、企業中的“任務或項目導向的小組組織體制”呢?能否把語文的各個專題看成是一個個任務或者項目呢?
如果可行,就可以將所有專題大致切分為若干個項目:語言運用基礎(名句默寫、詞語、語病、連貫、圖文轉換等)、文言文閱讀、古詩鑒賞、論述類文本閱讀、散文和小說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作文。這樣根據自愿選擇和統籌安排相結合的選擇,在充分考慮到教師個體的特長愛好的前提下,實行專題項目包干負責制。各人承包的具體事務包括:考點考綱研究,近三年考題及趨勢預測研究,復習資料的研究和準備,公開課,命題,清理提綱的編寫。如下圖所示:
如此整個高三語文備考事務被切分為若干個項目,備課組內每位組員都是“項目經理”,都是管理者,在所有復習階段上包干負責自己的項目,并且可以通過月考對自己負責的項目進行檢測反饋,之后加以修正。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組員提前編制學年計劃,做好專項復習的準備。一學年之后,每位組員都會成為自己負責的板塊的高考復習專家,等到帶完三屆高三,組員通過對三個板塊的深入研究,基本上可以對整個高三復習備考進行宏觀鳥瞰。這樣就為學校語文學科的發展培養了大批行家里手,實現了學科“高精尖”的可持續發展。
三、模式運行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科學的分工合作實現了各有所專,發揮特長,實現了全組智力的優化整合。唯其如此,才能一方面使得組員有時間和精力細致地研究某一個專項,成為某一個專題復習的專家,另一方面使得備課組長從繁復的事務中抽出身來,專門從事“船長”的工作,引領全組破浪前行。
但是,這個組織模式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緊要的問題:
1.整個高三語文備考的大框架一定要在全組充分討論的前提下率先確立。如各個復習階段的時間分配、專題的復習順序等,各專題復習應該在大框架范圍內實施計劃。
2.大專題的復習應該進一步細化分工。基于個人精力有限的情況,大專題的負責人可以在備課組內招募一些專業特長愛好相同的老師組成臨時小組共同實施本專題的復習。首先,專題負責人提前完成對考綱、真題的研究,并且拿出本專題的復習框架,選好復習資料,訂好本專題的宏觀復習策略,然后在專題臨時小組內進行橫向或縱向分工。所謂橫向,就是按照考點分工,如文學類閱讀可以分為散文和小說,小說又可分為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或者分為概括類、理解類、作用類、賞析類、探究類。所謂縱向,就是按照復習進程或要務分,比如可以分為計劃目標制定及監督、早讀設計、正課學案設計、閱讀課設計、檢測反饋設計等。這種分工的細化大有好處,比如按照這種分工原則,高三作文教學就可以實現“系列化”:作文可以由三個人負責,第一個人專事技法指導的課程設計,第二個人專事常考話題專題的總結并且命制作文題目,第三個人專管每周閱讀資料的集編,設計小作文題目以引發學生的思考。
3.資源共享、觀點交流做到“絕不藏私”。語文備考絕不可能依靠一人之智完成,要真正實現“群策群力”,就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讓各種資源、信息在成員之間做到無障礙流通共享。一是要建立多樣化的流通渠道,比如建立QQ群、集體備課等。成員之間可以隨時隨地地以各種方式表達觀點。二是要培養團隊意識。現實中有組內成績排名等不利因素,導致成員“勇于私斗,怯于公戰”。因此要引導成員淡化校內排名,因為最優秀的備課組也有最后一名,最糟糕的備課組也有第一名。榮譽歸于集體,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理風貌。三是要糾正一些不良的思維定式。比如“以言毀人”、“以人毀言”、“以一節課斷定一位老師的教學水平”等均需要糾正。此等錯誤思維不糾正,正常交流很難進行。比如如果大家普遍存在“以一節課斷定一位老師的教學水平”這種思維,那么上課之人必然不能以平常心待之,必然精心準備,力求完美。而聽課之人,聽完該老師的一節課之后就主觀斷定該老師的教學水平,認定此師所有的課均是這般,下次就不愿去。如此,聽課評課交流何以為繼?四是要從評價機制上加以保證。比如,在評職時將市質量獎的比重加大。
綜上,以上基于“管理出效率”的前提,優化備考組織模式的策略,已經在實踐中取得相當的效果,希望借此以求語文備考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德]埃米爾·路德維希,著.梁錫江,譯.拿破侖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6.
[2]吳翔華.管理學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