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
摘 要: 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作為直接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文化素養課程,其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作者從我國臺灣地區的“通識教育”課程發展及內涵探尋廈門高職院校文化素養課程體系改革方向及措施。
關鍵詞: 文化素養課 臺灣地區通識教育 課程體系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是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具體要求,這表明高等職業院校所構建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必須開發適應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作為直接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文化素養課程,其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從我國臺灣地區的“通識教育”課程發展及內涵探尋廈門高職院校文化素養課程的課程體系改革方向及措施。
一、一些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課程現狀
(一)文化素養課架構有待調整。
由于我國教育體系的教育目標與學生背景不同,學生在校應修習文化素養課程也不相同。比如廈門本科院校在校生修讀34學分~40學分,高職院校在校生26學分~30學分。整體而言,廈門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接受文化素養教育方面的訓練,與本科大學的學生比較,明顯不足。
(二)文化素養課的開設科目有待更新。
一些高職院校文化素養課的開設由于沒有確切的定義與范疇,基本停留在選修課上,某些高職院校對于文化素養課的開設,只提供五花八門的課程,無法在諸多課程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聯結”,與專業領域知識形成一種“積極的搭配”。其實,文化素養課不應該是和專業教育競爭的一種教育,他們之間應該是互補乃至相互豐富的關系。
二、臺灣地區“通識教育”的發展、內涵及借鑒意義
“通識教育”課程在臺灣地區大學校院全面推行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產生原因是對臺灣地區教育的反思:“一是在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過早分文、理科;二是在大學教育階段,在培養專門人才的觀念引導之下,文科類的學生不認識自然科學與技學,理、工科的學生又缺乏人文素養的認知。”在此背景下,臺灣地區的“通識教育”內涵建設偏重對重視人的基本能力的培養,是以人為中心,探索人生智慧,建立生命的意義。其發展方向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自我”的充分了解與認識,進而依據個人特性,鍛煉、培育各種基本學習能力,并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大陸地區的“素質教育”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它發生的背景與臺灣地區有相似的地方。從教育的目的看,兩者都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筆者借鑒臺灣地區通識教育的發展及內涵,探索廈門高職院校文化素養課課程體系改革。
三、廈門高職院校文化素養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思考
(一)發展“以人為本”的文化素養課建設。
1.在課程體系中開展“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要孕育富有人文精神的學生,首先教師與學生發展關懷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關懷的氛圍中學習,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自己有感性、能體諒與體貼別人;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互為主體,勿讓學生淪為教學活動的客體,如此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教學是人性化的教學,進而在教師人性化的教學中涵養人性;最后,教師實施開放對話的素質教育而不是灌輸或是填鴨式的素質教育,如此學生才能擁有自由的空間,學生的人性才有發展的空間。
2.在課程體系中實踐“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最大的目標是“育人”,如何“做人”,是將品德置于技能之前。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外在技能、規范的養成之外,應注意學生內在品德的提升。在外在技能、專業素質的養成上,應教育學生主動遵守外在技能、專業素質;在內在品德的提升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展現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文素養。若能如此,學生內外都將有所成長。
(二)實施全面素質的理念,改進文化素養課教學內涵。
文化素質課程的內涵建設關鍵是文化的內涵建設,強調文化創新教育形式的體現,既體現地域特征,又注重素質教育實效,從而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素質課程體系。筆者以廈門地區為例研究探討如何改進文化素養課課程內涵建設。
1.課程規劃-從做中學,強調主動發現、積極參與。
廈門與臺灣地區隔海相望,地域文化同承一脈,在關心外界、放眼國際的同時,若心細觀察,則不難發現,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往往以不經意的形式出現在生活周遭,時時刻刻滋潤、豐富著現在生活的活水源頭。以筆者開設的“生活閩南語”課程為例,給不同教學主題特色設計不同的課程活動,并邀請學生共同參與,例如在教授愛情主題時,因為年輕學子普遍都有戀愛的經驗,所以請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語料,課堂上分組并發表閩南語演說“我的愛情故事”,如此將更深刻地體會閩南語特有的表現方式,并讓學生投票表決方式,選出最佳表演獎。
2.教材設計—使用生活化教材,從生活中發現廈門。
“生活閩南語”這門課程教材的設計,以日常生活中最基礎的語言談起,一般人一提到學習閩南話,腦海里總會浮現出復雜的聲調符號,不習慣的拼音系統,改編的注音符號、奇形怪狀的漢字及太過文言的古詩古詞等糾結的難學的印象。然而,如果知識沒有普及,一般人就不容易親近它,更別談所教導的新新人類學生。舉例來說,在老一輩嘴邊經常流傳的閩南語中,經常出現生活化、生動逗趣的詞語。例如愛情篇的“紅柿上樹頭,羅漢腳仔目屎流”、宗教篇“天公疼憨人”、飲食篇“吃乎死卡贏死無食”、節氣篇“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等都是非常生活化、精彩而生動的描述。借著對臺灣地區俗語的認識,相信學生更能貼切地體會到閩南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親密性,引發學習閩南語的熱忱與興趣。
3.考核方式-以體驗式作業取代傳統考試。
“生活閩南語”課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體驗式的作業提交,取代傳統的期中、期末考筆試,用意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閩南話,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部分,便分別設計了生活舞臺劇表演和創作爆笑版多媒體作品。生活舞臺劇表演是透過情境虛擬的舞臺做角色扮演的生活閩南語對話,表演內容可以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食、衣、住、行到社會、政治、股市等市井小民關心的議題;創作爆笑版多媒體作品結合學生創意與新生代學生在行的電腦操作編輯,選定一份自己組別有興趣的影音作品,根據內容改編成幽默風趣的閩南語,再配合影像把自己的聲音錄進編輯而成。以上這兩項作業的構思主要是希望學生能活用閩南語,從生活中取材,發揮創意,讓生活閩南語這一科目更貼近年輕學子的心聲。
(三)提升文化素養課教師的素質涵養。
提升文化素養課教師的教學知識與涵養,解決師資與教學資源不足問題的措施如下:
1.學校成立單獨成立素質教育教學資源發展中心,整合全校教師資源及相互支援、開發并改革課程,并分享教育資源及資訊。
2.學校經常邀請校外教師開設講座。廈門地區內高職院校互通有無,享受師資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楊月君,李妙然.基于網絡課堂視角的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范式創新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3):66-67.
[2]程會恩.生產力視角下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3]劉盼盼.深化高等體育教育改革必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3):101-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基金項目“廈門高職院校借鑒臺灣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對策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JAS14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