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玲
摘 要: 課外閱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需要,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堅強意志,保證了他們智力活動的持久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增強了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生的熱烈情感,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體驗;樹立了學生的遠大理想,為他們插上了翱翔藍天的翅膀;拓寬了學生的人生經歷,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力和表達力;啟發了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個人人格和品質。
關鍵詞: 課外閱讀 學生個性 后天教育
一般說來,學生的語文閱讀主要包括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大板塊。課堂閱讀為課外閱讀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課外閱讀則使課堂閱讀得以升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知識之窗。傳統的閱讀教學把學生的視野局限于課堂一隅,漠視或淡化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使閱讀教學如同坐井觀天,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遮蔽學生的知識視野,束縛學生個性的發展。
所謂個性,亦即“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有別于他人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主要包括人的需要、意志、興趣、情感、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等諸多個性心理傾向。一個人個性的形成,是由其先天素質與后天培養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的,其中后天教育起著更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那么,健康的課外閱讀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影響如何呢?
一、課外閱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需要,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呂叔湘先生曾說,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可見課外閱讀是多么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責任絕不僅僅是引導學生感知解讀課本內容,更應發揮課堂教學的輻射作用,把學生閱讀的視野及范圍由課堂引向課外,讓他們在健康的課外閱讀中感受到閱讀的愉悅,同時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有言道,閱讀像空氣、像陽光、像食物、像朋友,健康的閱讀讓人充實、多智。當學生在經歷一番刻骨銘心的課外閱讀之后,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即使在教師和家長不督促的情況下也能做到積極閱讀,悉心體會,他們會如同剛出殼的小雞一樣趔趔趄趄地自己覓食。這時他們的目光會變得更加清澈,視野會變得愈加開闊,甚至手不釋卷,沉浸在課外閱讀的愉悅之中,學習積極性自然高漲。
二、課外閱讀培養了學生的堅強意志,保證了他們智力活動的持久性。
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堂之外搜集和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一項復雜而艱苦的學習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多數學生會一直堅持下去,但也有某些學生會淺嘗輒止。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在班里及時組織舉行以“書香伴我行”、“我的悅讀世界”、“我與課外閱讀一起成長”、“閱讀與心靈的對話”等為主題的演講交流活動,奇跡出現了:原本不怎么讀課外書籍的學生開始行動了,原本想放棄的學生堅持了下來,原本就在讀著的學生涉獵范圍更加廣泛,閱讀體會更加有深度,原本脆弱的學生在故事英雄人物的熏陶和影響下更加堅強,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更加透徹。他們在持續的閱讀中不斷汲取了不竭的精神力量,讀書成了他們智力發展不可缺少的途徑,從而保證了他們智力活動的持久性[1]。
三、課外閱讀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增強了學生汲取知識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興趣是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中最活躍、最給力的心理因素,對增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有著積極的驅動作用。例如,我曾有意向學生推薦過一本在西部辦得很有特色的文學雜志《黃河文學》,記得當初學生懷著好奇的目光打開這本雜志時,只見雜志的扉頁上赫然寫著這樣三行字:“倡導辦一份能夠首先拿回家讓自己小孩看的雜志;倡導辦一份能夠給讀者帶來安詳的雜志;倡導辦一份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溫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內向上的雜志。”親切而溫暖的話語,一下子攫住學生的心,他們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他們就像饑渴者那樣埋頭讀起來,當時有很多學生還和著眼淚偷偷寫下了閱讀筆記,誰也沒有催促他們,也沒有強制他們,他們竟如饑似渴地閱讀,并不由自主地寫下那些發自內心的文字。那些文字雖說是稚嫩清淺的,卻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可見,但凡新穎、別致、溫暖的課外閱讀,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他們獲取知識的主動性。
四、課外閱讀激發了學生的熱烈情感,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體驗。
情感,是學生潛心于課外閱讀的催化劑,是學生進行“我心感我佛”式閱讀的直接動力。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是純水晶般透明的,語文老師要充分調動和呵護他們的情感,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例如我曾向學生推薦過《馬燕日記》——一本感動世界的現代“童話”書。馬燕是中國西部最貧困山區農村的一位初中女生,她為了讓兩位弟弟能上學,不得不輟學打工給他們掙學費。但她不屈于命運的安排,天天堅持寫日記。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的日記被一位法國記者翻譯成法語,這本日記猶如裝有求救信息的漂流瓶漂向法蘭西,一下子感動了無數的法國人,也感動了全世界。我的學生也生活在隴中貧困地區,他們很多人身邊也真真實實發生著如同馬燕一樣的辛酸故事,所以他們閱讀的熱情分外高漲,并且很多學生拿起筆來寫起“日記”。那一份份真情和全新的人生體驗令他們感動不已。在無數的閱讀和“日記”中他們真切地體驗到上學的美好和生活的艱辛。想想那種熱情,那種真情,真是千金難買。
五、課外閱讀樹立了學生的遠大理想,為他們插上了翱翔藍天的翅膀。
馬未都先生是一位有名的收藏家,也是一位文化雜家,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可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訴人們,他當初只讀了四年書,小學都未畢業。他的成功,完全是因為自己持之以恒的課外閱讀。馬先生知識淵博、學養深厚、個性鮮明,學生都很喜歡他。在我的倡導和激勵下,學生課外大量搜集閱讀了馬先生的書籍,后來有學生在作文中竟然直截了當地寫道:我的理想是長大了做一名像馬未都爺爺那樣的作家,和他一樣向人們熟稔地說文化、說世俗、說人情、說歷史,也要創辦中國最好的博物館,讓人們都來這里了解我們的文化。由此可見,有益的課外閱讀不僅為學生樹立了遠大理想,而且為他們插上了翱翔藍天的翅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