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立+Brendan+Bartlett
摘 要: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強調“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在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引入工作坊的運行模式,有助于克服傳統翻譯教學的弊端,為翻譯課堂注入活力;同時,為了適應網絡時代的特點,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可嘗試實現網絡化,以突破翻譯傳統課堂時空的限制,更有效地為翻譯教學服務。
關鍵詞: 工作坊 網絡化 翻譯教學
一、引言
翻譯課作為本科英語專業高年級的主干課程,在整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翻譯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培養出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然而,目前某些院校開設的翻譯課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仍然延續傳統的老路,這顯然無法適應新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改變翻譯教學現狀迫在眉睫。有些學者如肖紅(2005)、李明、仲偉合(2010)、張春柏、吳波(2011)、靳振勇(2012)等開始探尋更為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提出工作坊的教學模式,變革翻譯實踐的模式,為翻譯教學注入活力。另外,在當今泛在計算時代,探索網絡化、信息化翻譯教學既是一種趨勢,又是突破傳統翻譯課堂局限,克服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弊端的有效手段。筆者重點探討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平臺(THOEL)和網絡工具將工作坊引入翻譯教學中,以更好地提高翻譯教學的有效性。
二、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優勢和有效性
針對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國內有學者撰文探討,如張瑜(2003:16)認為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往往采取糾錯法的手段,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無視翻譯交際語境,忽略翻譯以技能為核心的特點。張春柏、吳波(2011:70)指出,目前許多翻譯課仍然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在翻譯實踐上,學生完成翻譯練習為主,教師往往將參考譯文視為標準、奉為權威,用之衡量點評學生的譯文的優劣。劉悅明、熊宜春、陳勇(2011:80)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教學效果低下等缺點。此外,靳振勇(2012:93)指出,翻譯課堂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缺少交流互動、翻譯材料單一、翻譯練習脫離實際等問題。
與傳統翻譯教學模式相比,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顯然更具優勢,更有利于提高翻譯教學的有效性。陶友蘭、劉敬國(2015:89)認為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譯員的翻譯能力,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可提高學生的翻譯技巧、技術技巧和交往技巧。此外,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如劉娜(2013)通過教學實驗對比注重同伴反饋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和以教師反饋為主的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取得更積極的教學效果;揚艷君、李安(2015:102)同樣通過教學實驗發現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比起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翻譯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基于網絡的翻譯工作坊教學設計
在當今泛在計算時代,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能忽視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現實中的翻譯工作者越來越依賴網絡資源和翻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技術能力及信息素養同等重要。楊柳(2005:58-59)提出信息化翻譯教學的概念,認為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在現代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整合信息資源,讓翻譯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王華樹(2012)探討了如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開展翻譯技術教學實踐。毋庸置疑,翻譯教學的關鍵是如何教會學生選擇合適的信息資源解決在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將工作坊引入翻譯教學,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和網絡工具,有望將翻譯課建設成多元、動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討論、交流、互動中培養翻譯能力、信息技術素養和協作探究精神,從而有效擺脫翻譯教學的困境,為翻譯教學注入活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翻譯市場的要求。筆者認為,基于網絡的翻譯工作坊教學設計應體現以下三條教學理念:
第一,以任務為驅動。充分結合翻譯市場的需求,設計科學、實用的翻譯任務,真正將翻譯實踐引入翻譯教學中。
第二,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師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翻譯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監督者;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工具,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第三,以過程為導向。關注學生在從接到翻譯任務到最終確定譯文過程中進行的推敲、探究、感悟,引導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網絡技術工具,提高學生信息搜索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即提高學生的翻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
對于翻譯工作坊運行的流程,楊艷君、李安(2015:100)概括了翻譯工作坊包括的任務實施前(導入任務)、任務執行過程(仿真翻譯實踐)和任務評價三個步驟;李瑞林、賀鶯(2011:97)提出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包括項目安排、譯前準備、問題探究、譯品生成、質量控制和譯后拓展六個環節;霍興(2016:112)指出翻譯工作坊模式包括任務布置、產出譯稿、小組討論、課堂呈現、最終定稿等環節。筆者根據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實際,結合幾位學者所提的翻譯工作坊運行流程,確定引入本科翻譯教學的工作坊可實施的環節包括:任務布置、譯品生成、質量控制和譯后總結,環節設計著重體現翻譯教學網絡化的特點,具體如下:
(一)任務布置
任務布置可體現翻譯教學網絡化的特點,即所布置的翻譯任務可在網絡綜合教學平臺(THEOL)“課程通知”欄目中公布,以方便學生隨時查看。此外,翻譯任務可同時在“課程討論區”中公布,全班學生分成數個6-8人的翻譯小組,每個小組依次編號為Team 1、Team 2、Team 3……每個小組都有組員共同商定的小組名稱,每次翻譯任務教師可為每個翻譯小組在課程討論區里設置一個單獨的討論空間,空間的標題標清各組的小組編號和小組名稱,以方便學生迅速找到自己所在翻譯小組的空間。endprint
翻譯任務的選擇應體現真實性、實用性和可學性的特點。真實性是指所布置的翻譯任務應是現實翻譯中出現的翻譯任務,翻譯任課教師如果具有行業翻譯的實戰經驗,一方面可以從自己以往的翻譯任務中挑選合適的翻譯任務,另一方面在最后的譯后總結中可以傳授最直接的翻譯經驗。實用性是指所布置的翻譯任務為現實翻譯市場中所涉及的較常見的題材和文體,學生今后可學以致用,這要求任課教師充分了解當地翻譯市場的普遍需求,確保所選翻譯任務在翻譯市場中具有典型性。可學性是指翻譯任務的選擇應當注重學習規律,針對學生現有的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翻譯任務。
(二)譯品生成
譯品生成為翻譯工作坊中最核心的環節,包括譯前準備、譯出初稿、交流討論、確定終稿等步驟,具體如下:
1.譯前準備
譯前準備主要包括確定相關專業術語、熟悉譯語文體規范和獲取語言外知識等環節。相關專業術語的準備要求每個翻譯小組既要利用圖書館的專業詞典和紙質版書籍,更要學會使用搜索引擎,利用在線詞典,查找專業術語的譯名和雙語詞匯列單(bilingual glossary),通過批判性的閱讀、分析、選擇,確定原文關鍵詞正確的譯名。另外,通過搜索、閱讀、分析目標語同類文體的文本,掌握此類文本的文體特征和語言規范。語言外知識的準備要求各翻譯小組首先要關注翻譯任務附帶的翻譯提要(translation brief),準確把握翻譯目的和客戶的要求與期待;其次,各翻譯小組應收集與翻譯題材相關的紙質版和電子版中英文資料,通過專題閱讀充分了解專業知識和行業知識等背景信息。
翻譯任課教師可通過網絡綜合教學平臺,公布常用的搜索引擎、在線詞典、雙語語料庫、專業網站、在線翻譯工具等信息,也可推薦相應的書目和專業網文鏈接,讓學生在指定的閱讀范圍內進行譯前準備。此外,翻譯任課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譯前準備過程中分工協作、交流共享,以提高譯前準備的效率。
2.譯出初稿
基于有利于翻譯學習的角度考慮,應要求每位學生在譯前準備的基礎上都譯出初稿,這可以為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討論做好準備,也有利于保證討論的深度。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學會使用在線詞典、網絡圖片搜索、在線雙語語料庫、在線翻譯工具、翻譯論壇、在線百科全書等翻譯輔助工具,以培養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真正應用現實翻譯中搜索、處理、利用信息的實操技巧。每位學生譯完初稿后,都可在網絡綜合教學平臺課程討論區里自己所在翻譯小組指定的空間里發布初稿譯文,以供組內成員閱讀和評論。
3.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可以實現網絡化。首先,同組成員閱讀完本組每位成員在討論區指定空間發布的初稿譯文后,可進行評論,指出譯文的優缺點,教師也可隨時關注每個翻譯小組在討論區里的互動情況;其次,教師可要求各翻譯小組通過微信群聊的方式,一字一句細致地討論如何將原文更好地譯成目標語,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多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求任何評論和建議都要有所根據。教師還可要求各翻譯小組發送微信群聊討論記錄,教師通過閱讀討論記錄,可了解每位學生對翻譯的見解和思考過程,也可以診斷學生的翻譯見解是否存在偏差。
4.確定終稿
各翻譯小組通過交流討論,最終確定一份譯文終稿,要求各小組將譯文終稿發布至網絡綜合教學平臺討論區本組指定的空間里,進而可在討論區里開展組間互評,實行質量控制。為了區分學生發布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信息,教師可要求任何學生在發布互評信息前加上統一格式的標記,如“【Comments from Team 1】”,以方便教師統計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的頻率。
(三)質量控制
由于全班所有成員均能查看網絡綜合教學平臺“課程討論區”上公布的任何信息,這使組間互評和質量控制成為可能,教師可告知學生教師可查看每位學生在討論區里的發文數量和發文內容,鼓勵各小組之間互相評論各自的譯文終稿,指出優缺點,提出見解。除了組間互評之外,質量控制還包括任課教師對各翻譯小組譯文終稿的批改和評價。
(四)譯后總結
經過前面各環節的鋪墊,各翻譯小組可以在課堂上分享翻譯的過程和心得,教師通過閱讀討論區里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信息及各翻譯小組的微信討論記錄,可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工作坊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點評中,既要肯定優點,又要指出共性的問題,并提出克服糾正的建議。此外,“譯后總結”環節可實現網絡化,如教師可在網絡綜合教學平臺開辟“譯后拓展”欄目,既可展示學生的優秀譯文,又可讓學生發表譯后感,分享翻譯心得和經驗。當然,教師也可發布同類文體不同文本的優秀譯文,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
四、結語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翻譯教學模式,將工作坊引入翻譯教學有利于擺脫傳統翻譯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以上探討,基于網絡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具有三點優勢:第一,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可為翻譯課堂注入活力,可鼓勵學生在實踐、協作、討論中學習翻譯,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自主性,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第二,探討網絡信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是培養新時代翻譯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讓翻譯教學網絡化,有利于突破傳統課堂的限制,促進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讓學生增加課外學習時間的投入;第三,翻譯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讓學生掌握現實中翻譯工作者經常使用的網絡工具和翻譯工具,使翻譯人才的培養更好地適應翻譯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霍興.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微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110-114.
[2]靳振勇.“工作坊+博客”翻譯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州大學學報,2012(6):93-95.
[3]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4]李瑞林,賀鶯.學習科學視角下的項目翻譯學習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1,32(1):94-98.
[5]劉娜.翻譯工作坊教學法中同伴反饋效用的實驗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2):98-101.
[6]劉悅明,熊宜春,陳勇.創建網絡翻譯課堂,推進翻譯教學改革——以一堂翻譯課為實例[J].外語界,2011(1):82-88,98.
[7]陶友蘭,劉敬國.以提高譯者能力為中心的翻譯碩士筆譯教學綜合模式新探[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4):87-95.
[8]王華樹.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翻譯技術教學實踐[J].中國翻譯,2012(3):57-62.
[9]肖紅.“翻譯作坊”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外國語文,2005(1):139-142.
[10]楊柳.信息化翻譯教學的圖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58-60.
[11]楊艷君,李安.工作坊模式嵌入英語翻譯教學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97-103.
[12]張春柏,吳波.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工作坊——翻譯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2):70-73.
[13]張瑜.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翻譯教學走向[J].外語界,2003(1):13-16.
本文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翻譯工作坊線上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325)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