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摘要】本文圍繞將圖像與文字結合在一起形成圖文并茂的效果、使用多樣化史料幫助學生領悟歷史的內涵與意義、通過有技巧性的提問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筆者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對今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環節 要素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69-02
教學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它涉及的內容十分寬泛,首先必須做好教學涉及。教學涉及的有效性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課堂教學環節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將圖像與文字結合在一起形成圖文并茂的效果
傳統的教育較為注重理論傳播,要求學生進行大量地讀與寫,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左腦。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右腦的開發被忽略了,人類左腦主要是控制語言、意識以及數學分析等功能,而右腦則用于管理感知能力,例如信息、音樂以及藝術。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往往會具備以下幾種心理:一種為“符號性”心理,即通過記憶的方式來學習歷史,將歷史知識集中在記憶層面,而并無法真正理解歷史事件的內涵與意義,當自己所記憶的漢子“符號”被遺忘時,就意味著“歷史”也已從腦海中消失;另外一種為“立體型”心理,學生可以憑借文字來想象歷史人物與事件,在腦海中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景,形成一幅立體的畫面。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培養了一大批擁有“符號性”思維的學生,這種學生在思維發展上嚴重受限。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先進教學設備,如計算機、投影儀等,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歷史情境,賦予教學內容更多的“活力”。這樣一來,學生的右腦便可以得到有效開發,確保左右兩部分大腦的協調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效利用各種圖象及聲音素材,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的感知力得到有效發展。
二、使用多樣化史料幫助學生領悟歷史的內涵與意義
所謂史料,指的是各種構成歷史的材料,一切由人類活動留下的地址、物品以及文化都能夠作為史料。梁啟超曾這樣描述過史料:“史料是一種歷史的組成要素,由于歷史是已經消逝的時光,因此人類并不能直接感知接觸,只能借助各種史料進行間接地認識。”對歷史進行研究時最基本的原則即“言必有據事皆可證,必須以史料為出發點”。一切論點都來源于史料,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尊重科學事實的歷史素養以及思維方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基本無法向學生展現一手史料,在課堂中出現的史料通常為二手或者三手,甚至為口傳形式。對史料的利用不追求量,而在于精和效。結合初中學生的特征,使用現代人根據原始史料編制而成的文字材料是最有效的。
三、通過有技巧性的提問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的意義永遠超過指導的意義,為了能夠提高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適當運用教學目標來作為引導。在歷史課堂中提出的問題不能與教學目標發生較大偏離,也不能空洞無意義。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努力挖掘并對應學生的興趣點,并注意提問內容的深度,明確距離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設計。此外,我們還必須關注提問的順序,這對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其意義甚至超過問題內容的設計。最后,教師還應關注問題的藝術性,所提的問題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并以創造性思維參與回答。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教學效果上,即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等,因此學生對歷史課的印象基本停留在“枯燥的文字敘述”以及“乏味的死記硬背”上。筆者嘗試給予新課程背景實施初中歷史課堂主要教學環節要素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索,結合多樣化教學要素,確保教學的規律性、有效性、趣味性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筆者采用的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成效,班上大部分學生不再排斥歷史課,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了更高的興趣。歷史是一段貫徹時光的旅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導游者,而學生則是游覽者。教師必須將各種歷史材料整合在一起,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敘述給學生,并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進,這樣才能確保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02:44-49.
[2]李立韜.初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