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要】音樂能夠陶冶幼兒的情操,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怎樣將游戲融入到音樂教學當中去,怎樣讓音樂教學活動更貼近幼兒的生活,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通過此文激發大家對幼兒園音樂課程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
【關鍵詞】生活化 游戲化 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85-0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主要包括音樂欣賞、歌唱活動、音樂游戲、打擊樂活動、韻律活動等。當前,在培養幼兒音樂素養時,有兩種不正確的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技能技巧的做法,要求幼兒按老師的規定,舉手投足反映一些刻板的、重復的、毫無趣味的內容,一味地遵照老師的示范,力求模仿得最像為好,這樣就束縛和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園音樂活動枯燥乏味,其結果必然是偏離音樂教育培養創造能力的目標。另一種是不主張教幼兒任何技能,任其憑空想象,沒有積累任何基礎,順其自然的做法。這兩種都是不妥當的。
在幼兒音樂活動實踐中,幼兒的興趣、自主性、勝任感和成就感體驗以及因身體需要得到滿足而獲得的生理快感應受到重視。音樂活動只是靠一些動物形象、節奏鮮明的音樂是遠遠不夠的,建議幼兒園教師設計具有幼兒園特色的音樂活動方案,重拾音樂活動的游戲性,重視幼兒作為“學習主體”對于音樂的主動感知、個性體驗與創新表現。
一、在指導過程中注意教師的口語技巧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工具,對幼兒教師來說,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其語言能力和水平在教育教學中更是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直觀、富有啟發性,這點對幼兒語言美德感染和影響也是極其重要的。幼兒教師語言的生動性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幼兒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水平都不太高。因此,幼兒教師要用生動形象和富有情感性語言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口語的生動首先表現為創造直觀形象,喚起幼兒對具體事物的真切感知。因為幼兒往往借助形象來認知事物。教師可以采用各種口語修辭手段,如夸張、比喻、比擬等塑造鮮明的形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比如跟中班幼兒玩韻律活動《照鏡子》,老師用夸張的面部表情,生動、活潑的語言吸引幼兒進行動作模仿,讓幼兒百玩不厭。又比如小班音樂游戲《打蚊子》都是取材于幼兒的生活,通過老師生動、有趣的口語表達將幼兒帶入情景中,讓課堂變得活潑、有趣。
二、融入傳統文化或地方特色教育元素
幼兒感受和理解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建立在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素養基礎之上的,幼兒的表現與創造也是建立在充分的感受和理解以及文化素養提高的基礎之上的。《綱要》中提出了“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傳說,與幼兒一起討論和交流對美德的感受”,“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體驗,為藝術活動積累經驗與素材”,這些都告訴了我們在藝術教育中要注重相關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各個方面,不斷地提升幼兒的藝術文化素養。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西方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有著各自文化底蘊和各自的特點。但近些年來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以及再發展創造斷層的現象。《綱要》中特別明確提出要讓幼兒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要利用傳統節日和民間慶典的機會,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如皮影戲、剪紙和捏面人等。有條件的情況下,帶幼兒去劇院、美術館、博物館等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這些都很清晰的指導我們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是我們一代代中國人的義務,也是我們要承擔的責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2017年6月10日更迎來了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所以在西方藝術形式不斷涌入并得到推廣的同時,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金蛇狂舞》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管弦樂,強而有力的節奏,帶動幼兒的激情,讓幼兒配上此樂曲開展舞龍活動,生動地再現了民間喜慶時巨龍舞動、鑼鼓喧天的歡樂場面,洋溢出鮮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氣息。又比如粵語童謠《落雨大》、《月光光》,有趣的歌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習慣,粵語童謠作為嶺南地區獨特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之一,它既像音樂,又像詩歌,能說,能唱,不僅能增強幼兒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感、實現粵語方言的傳承,也使得粵語童謠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三、突出游戲化教學,并嘗試將游戲搬到戶外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到“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中”,可以看出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二十世紀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的游戲不僅僅反映了他們現存的發展水平。孩子還能通過游戲整合新信息和成長到一個更高的認知理解水平。維果斯基認為游戲不僅僅能促進幼兒抽象思維的發展,還可以為幼兒的社會性和情感發展提供機會。認知、社會性和情感領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2017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六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是:游戲——點亮快樂童年。提高廣大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開展音樂活動時避免游戲和學習分離開來,嘗試將游戲移到戶外,給幼兒帶來不同的體驗。比如打擊樂教學活動《尋找生活中的打擊樂器》,在幼兒掌握了基本節奏型后,老師帶領幼兒到戶外尋找能敲打發出聲音的“樂器”了解它們的音質,孩子們會發現哪些東西通過敲打能發出聲音,還會發現石頭之間撞擊發出的聲音與竹筒敲打的聲音不同,用鐵棒輕輕敲打玻璃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繼而伴隨音樂進行演奏,凸顯了“生活化、游戲化”教學形式,這跟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的觀點不謀而合,更好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欲望。又比如下雨天,帶幼兒在屋檐下觀看雨景,領悟歌唱活動《大雨小雨》的意境,寓教于樂,的確是一件樂事。
四、把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培養其創造力
創造是一種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高級的形式。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成了幼兒園素質教育的關鍵。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為幼兒提供想象的空間,對于幼兒的奇思怪想絕不一棒否定。在引導幼兒進行的想象活動中,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會進行大膽創作。例如:小班的《我是小兵》律動活動,中班的《我們一起來照相》、《開火車》律動活動,大班的極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這個過程不僅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參與度,同時也有促進幼兒動作和思維發展的作用,并讓幼兒在韻律活動中獲得游戲性體驗。很多幼兒園的韻律都以模仿動物形象或日常生活中人的具體動作為主。這種做法關注的是“教”什么的問題,沒有關注到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學中,成人需要真正地關注幼兒,著眼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在充分把握幼兒興趣和身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進行韻律活動方案的設計。比如《高人走,矮人走》《母鴨帶小鴨》有故事情節的韻律活動,讓幼兒從中學習“抬頭”“挺胸”“踮起腳尖走”“蹲走”“跳”等基本舞蹈動作,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更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發展了思維能力。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強調專業性和成人化,而忽視游戲性、趣味性等問題,讓幼兒在自由、快樂的活動中獲得身體機能和音樂素養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