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水 (浙江省寧波市寧??h大佳何鎮中心小學,315621)
對中考耐力項目教學的思考
陳春水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中心小學,315621)
1.小學與中學缺少適宜的速度耐力鍛煉內容為學生向初中晉升提供過渡。在小學六學生耐力速度鍛煉中,更多以(體測內容)50m×8為主,而僅過了一年晉升為初一學生時,直接面對的是800m、1000m速度耐力的鍛煉項目,在經歷漫長暑假“空白期”之后,少有學生在炎炎夏日經常性開展體育鍛煉,更多的是置身室內避暑,開學時直接面對速度耐力提升的練習著實有些牽強,身心皆無法及時適應。在學生內心抵觸以及身體機能無法竭盡全力應付這一強度的狀況下,極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其實小學六年級學生與初一學生,在身體發育狀況所差無幾,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就讀先后的問題,甚至都存在初一新生比小學六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現象。以至于在學生速度耐力鍛煉方面,難免存在小學缺少在50m×8基礎上的拓展延伸。從50米×8到800米、1000米之間,兩個學段之間需要更為合理的承接。
2.學生速度耐力提升,缺少項目正遷移的引導。學生速度耐力的鍛煉如果采用專項性練習,效果顯而易見。然而卻不便在同一節課中多次重復練習,原因是練習之后所造成的肌體酸疼反應將持續數日,這讓絕大多數學生“望而卻步”,甚至產生排斥及厭惡感。而平常教師往往直接采取以測代練的方式進行,一是簡單方便,二是實效明顯。然而,這種一味追求速度耐力提升的直接方式并不受學生群體歡迎。在缺少其他運動項目正遷移輔助的同時,一成不變、周而復始的單一鍛煉方式只會進一步讓學生將注意力停留在肌體的疲憊感上,從而更容易引起枯燥感,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何多數學生在體育中考結束后自身速度耐力回到起步階段的尷尬現象。同時初、高中女生,尤其自身身體發育原因,體育運動參與更趨向從劇烈向低強度運動項目轉變。缺少運動項目正遷移的引導,速度耐力的鍛煉更容易戛然而止。
1.設置小學到初中過渡練習方式(例如,300m×2或者50m×8往返跑強度遠大于400m),“少量多餐”。學生速度耐力的增強,在落實循序漸進原則的同時,在各學段前后過渡期間,可針對測試項目進行適當地微調。例如,六年級學生在第二學期中的速度耐力練習從50m×8往返跑轉變為80m×4×2(組)。少量多組的練習方式,除了利用間歇休息時間更有利于學生體能的恢復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速度耐力練習的自信心。其他學段的學生也應如此,采用較為人性化的不同學段間過渡的方式,讓初中、高中學生速度耐力練習的逐步延伸多一重選擇,讓前后兩個學段間達成一個“共鳴”。
2.注重速度耐力“正遷移”的融入,使學生在其他運動項目的學練過程中也能起到相應體能提升的效果。通過將速度耐力的練習與其他運動類項目有機結合,在開展課堂技術教學以及組織相應的活動中有機結合,讓學生在不斷學練的同時,自身的速度耐力也隨之相應提升。例如,在足球課堂教學中,結合“課課練”環節,落實將“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在復習鞏固相關技術的同時,也起到借用教材作為教學媒介,讓速度耐力的發展變得趣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群體因喜愛各項運動項目而自主參與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