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平
區域合作教研踐行“技術、體能、運用”理念
文/張海平
觀摩浙江省九城區體育教學聯盟教學研討活動后,提出教研活動的變化和亮點:活動內容多而實在,貼近教學一線;體育課堂回歸質樸與平和;團隊展示多種練習方法,開拓教學視野。同時對課堂教學展示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提出了自身的意見和建議。
技術;體能;運用;單元構建;理念;體育教學聯盟活動;感想
跨區域聯合教研是目前浙江省開展區域性教研活動的一個主要形式。日前,九城區聯合教研初中組活動在寧波市舉行,筆者有幸參加本次活動,感受頗深,反思成文,以期與同人分享。
1.研討活動內容多而實在
本次研討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但其包含的內容多而實在,觀摩教師參與度廣且深。研討內容包括觀摩不同學段的大課間活動;各城區互派教師進行上課和點評,其中一城區派上課教師,兩城區聯合教師進行點評;上課的城區團隊不僅要派教師上課,還要派教師團隊展示“技術、體能、運用”單元構建的練習內容和方法;最后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素梅博士和省教研員余立峰老師就網友對本次研討活動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研討活動的內容貼近一線,分學段大課間的內容是體育課選項內容的鞏固延伸,體育課內教動作技術,大課間里進行練習鞏固,形成技能。在上課和展示環節中,城區上課團隊展示的練習方法多元而且實用,這些練習的方法不僅緊緊圍繞“技術、體能、運用”的單元構建理念,而且都是用較少的器材,易于常態課開展,展示教學的方法,內含教學的組織和安全的詮釋。課后點評環節由兩個城區聯合提出課的設計和教學問題,由上課的城區教師團隊解答設計的意圖和教學中執行“七個一”的做法。這一點評環節雙方教師都針鋒相對、有的放矢,針對現實問題,客觀真實地還原和分析設計初衷,三位《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的編撰者引領點評的方向,使得點評緊緊圍繞研討的主題。這樣的點評和解答,使觀摩教師對教什么(教學內容把握),怎么教(一堂課的基本要求),為什么這么教(技術的方法、體能的方法、運用的方法)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整個研討活動模式不僅僅單純為了迎合觀摩教師的胃口,其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引領基層縣、區級教研員更好地開展教研工作,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臺,為《綱要》真正接上地氣,做好“最后一公里”的生根發芽工作。
2.平和質樸體育課堂和體育教學的回歸
研討活動給我們展示了四節課,每節課都是素面朝天,沒有任何掩飾,課堂的“運行”全程融入了教師個人和團隊對體育教學的理解。過去課堂極為常見的由主題和情境延伸出來的,假情境課堂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課堂中的一些虛假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也沒有露出苗頭;以前的觀摩課通常由好幾位教師幫忙布置花樣繁多的場地器材,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個別的是一些跳箱、小足球門等需要搬運,符合常理,在音樂控制上也有了自主性,而不是一打手勢就關停的幫扶教學;課堂上,過多的集合講解也被多種的練習替代,每個練習均指向一個明確的目的,是為什么而學練的,很好的貫徹了一堂課的基本要求中的“少講需多練”的標準,有以任務代替講解示范的練習手段等設計。同時,執教教師在上課前兩天接到課題內容,借班上課,事先不準和借班的學生進行見面交流,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讓教師的教學真正回歸常態,真正考驗上課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以及對學段內容的合理把握。給觀摩教師一個信號,體育教師要學會“兩只腳走路”,一只腳是要拓寬教學設計的思路,開發更多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練習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只腳是要在常態課上練苦功,提升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忠實執行教學設計的能力。這樣一種對于體育教育本位的回歸,是長期體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對這些改革深度反思、理性總結的結果,也是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三年來力推《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最為重要的收獲和進步,這就非常好地應和了毛澤東的一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p>
3.團隊展示多種練習方法,開拓教師的教學視野
本次研討活動最為經典的是每個上課團隊都展示了一個單元的練習方法,以足球腳內側運球為例,根據“技術、體能、運用”單元構建思維的理論依據。江北區團隊開發的腳內側練習方法有,用腳內側運球原地轉圈,兩人一組腳內側相向運球互換位置—停球—腳內側傳球,腳內側交替直線運球,腳內側運球—轉身內扣急?!舆\球,兩人一組相向腳內側運球—交匯踩停球—交換球—運球,兩人一組相向腳內側運球—交匯處用腳內側扣球變向—運球,四人、五人一組的各種圖形的腳內側過障礙運球,散點腳內側運球。針對以上這些方法,余立峰老師在總結時提到,“所謂技術就是完成某運動動作的方法,體能就是用各種運動動作來發展體能的練習方法,運用就是這些動作或技術在游戲或比賽中的運用方法”。在過去的觀摩研討活動中,一般都是一位教師展示一堂課,或幾位教師就同一內容進行同課異構,這次不僅上課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了多種練習的方法,其團隊在相關單元內展示了多種練習方法,短時間內信息容量很大。給觀摩教師的啟發是,一個單元內,以技術為主的小單元中的課時,通常我們認為是新授課,圍繞技術學習,開發相關練技術的練習方法;同樣設計體能和運用為主的小單元課時時,開發相關的練體能和運用的練習方法,體能課時相當于復習課,而運用課時相當于實戰考核課。一個技能單元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單元目標和教學重點來劃分相應的小單元,同時來開發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方法。無論是設計技術相關的練習方法,還是體能相關的練習方法,這些方法最終的指向就是技術的運用和熟練,最后積累成技能。這一單元構建思路下的練習方法設計,很大程度上開拓了教師的教學視野,除了使用教材內容外,還可以教給學生什么方法。教師從“唯技術線教學”的思路束縛中突圍出來,原來學技術時所用的枯燥、乏味的操練式方法可以通過教師的主動思考、變數、組合、改造,轉化成游戲、比賽等競爭性活動,使得一切的練習方法在一個運用比賽的情境(實戰場合)中煥發出參與的激情,讓練習方法變得“可愛”,從而使學生練得開心,教師教得順心。
從觀摩課的問題可以想見,初中體育教學的未來任重而道遠。一個城區就一節課,背后有團隊的支持,卻仍然表現出不少問題,有些是個性的,有些則是共性的。
1.強化突破重點的方法,讓安全、科學、精準的教學成為每一位體育教師的自覺和課堂常態
如有幾節課中,教師只是采用了多種練習手段和方法讓學生不斷地練習,簡單地追求課堂的練習密度,教師沒有主動采用有針對性的教法和學法來突破重點,有的學生在練習時出現一些錯誤動作,教師也沒有立即采取措施,糾正錯誤。整個課堂要么缺少有效的互動和交流,一味地讓學生在各個練習站上進行練習,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要么就是一些無效的,甚至是無聊(料)的、形式上的交流,而沒有真正起到相互促進的學習作用。在教學中有的老師沒有充分考慮安全的預判和預設,如在一節立定跳遠課上教師讓學生跳過、跨過一定數量、高度的小墊子,小墊子容易在地板上滑動,造成學生絆倒、滑倒;在耐久跑教學中,學生在狹小的空間內進行折返跑,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定間隔距離,造成相互之間的沖撞,有的學生在練習中摔倒后沒有及時作出處理和調整。余立峰老師在點評中提到,“學生有意義的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可操作性,目標與重難點及練習方法要相匹配,要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
2.讓口頭反饋更有價值
反饋被稱為“學習的生命線”和“冠軍的早餐”,給學生高質量的反饋是教師的核心職責之一,也是教師最基本的技能之一??v觀三節觀摩課,教師給學生的即時反饋還只停留在淺層,對學習的指導和幫助意義不大,還延續過去那種泛濫的“好,很好,同學們做的很到位,大家很棒,這位帥哥做得不錯,大家來點掌聲等等”浮夸式表揚。教師的即時反饋是一種教學技巧和藝術,可以是點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方向,也可能是糾正錯誤動作的有效提示,而不應是簡單的一個“好”字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一個以任務為中心的反饋可能是這樣的:“你快速起跳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如果你能做到手臂用力快速擺到頭上方,你的立定跳遠的遠度還會提升?!比欢芏嘟處熢诮o學生反饋時往往很模糊,如,提示學生立定跳遠練習時,往往強調,“快速起跳,蹬地擺臂”,快速起跳在學生頭腦當中的概念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快速起跳?學生無從下手,如果用提問的形式進行反饋,“同學們立定跳遠快速起跳的關鍵是哪三個關節快速屈伸?”學生們就會想到下肢的三大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陬^反饋的實用建議是,強調任務,而不是人,關注學生所做的事情;欣賞差異,平等待人;避免例行公事的、名不副實的或過度的表揚。
3.對課堂“七個一”基本要求必須有一個準確理解
余立峰老師在點評中提到,“貫徹課堂‘七個一’基本要求,應是‘形神具備’,有的老師對其中的“某個一”理解上有偏差?!比澱n中老師們在開始前都安排了相應的隊列練習,并采用了游戲形式,如反口令練習,貫徹七個一中的第一條標準——開始有隊列。我以為開始有隊列不是說一定要特定的隊列練習,而是在課堂組織管理過程中運用規范的隊列來執行隊伍的調動和調配。開始有隊列,我個人的理解是隊列練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體育教學中的課堂規則或規定,這個規則是為上好體育課服務的,為了有隊列這樣一個環節而生搬硬套,強行植入教學,這有悖于“七個一”的初衷,這樣的隊列練習不要也罷。同樣,七個一中的第六條標準——少講需多練,在三節課中,有的老師為了追求練習密度(標準是全課練習密度大于50%),放棄了必要的講解和提示,均設計多個“練習站”,一味地讓學生循環往復地在“練習站”上練習,學生忙得團團轉,教師就是少講,甚至不講。筆者在觀課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在練習時動作是錯誤的,有的練習甚至存在安全隱患,有的學生運動量已經超出本人的能力范圍。這種片面地追求運動密度,而忽視正常的示范講解和合理調整的做法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必要的講解和示范,巡回指導和糾錯,合理的調整和休息等待這些都是正常的課堂行為,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時機,在合理休息的時候穿插指導,在巡回指導時提供示范,使得課堂張弛有度,平和從容。教師在課堂上精講不是少講,更不是不講,更多的是在學生感到學習困難時的及時提示和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多練,不是蠻練,機械重復操練,而是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有針對性的、正確的練習。
通過本次區域合作教研活動筆者以為,一是課堂上的教與學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學生要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即解決某個主要問題;二是圍繞這個問題來挖掘實戰情境下的學練方法和手段,而各區域團隊所開發的一些練習內容的方法就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三是教學思想需要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各個區域設計團隊就教學設計的初衷,圍繞為什么這么設計,以及課堂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將辯論中一些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好的教學方法把它們放在一起時,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1]余立峰.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伊恩·史密斯.學習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J].人民教育,2016(22)
[3]嚴華銀.“深化”之功,取決于“轉化”之力[J].中學語文教學,2016(12).
(浙江省紹興魯迅中學 312030)
G633.96
A
1005-2410(2017)10-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