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忠
(廈門市松柏中學 福建廈門 361012)
體育教學應重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①
林國忠
(廈門市松柏中學 福建廈門 361012)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鍛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每個體育教師應重視的課題之一。該文著重從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養成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多樣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等方面,闡述了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方法與途徑。
課堂教學 終身體育 培養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實施的體育運動。以往的體育教學,多數教師對學生技能、技術的傳授較為淡化,導致學生未能掌握自我鍛煉的方法,從而影響到終身體育鍛煉的形成。學校體育作為人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階段,是終身體育的重要一環,新課程背景下的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不斷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智慧,提高學生終身體育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傳統的體育教學,存在著教師“教”得多,學生“練”得少,“師道尊嚴”現象隨處可見,學生學習地位未能得以充分體現,被動學習現象隨處可見,課堂氣氛較為嚴肅、沉悶,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差、自主學習能力未能得以培養,不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等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積極營造一種和諧的、平等的、民主的教學氛圍,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機活潑、積極向上、自主發展的學習平臺,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引導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人,同時要關心、理解、尊重、寬容學生,哪怕學生回答問題有錯或練習動作有誤,教師也勿責備、指責、批評、應對其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幫助其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幫忙尋找差距,并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案,進一步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改正錯誤中不斷得到進步和提高,如:在學生完成動作后給予目光、語言和動作鼓勵;課后多與學生談心;讓后進生上臺展示表演,教師給以肯定、表揚。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營造了良好的師生互動學習氛圍,學生也會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學習、主動學習,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而且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
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疑點、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措施,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大膽提出與教師、與教材不同的見解和建議,這不僅能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鍛煉,處處體現出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自豪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學習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力求可趨向某種事物并由此能獲得情感滿足的心理傾向。學生對學習體育越有興趣,就會越主動參與各項練習,學習效果就會越好。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就要結合教材內容等實際,不斷改革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手段,改變原有單一、機械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喜歡的新穎、有趣、健身性的體育教學內容,如:羽毛球、籃球、足球、健美操、韻律體操、舞蹈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避免學生產生倦怠、厭學等情緒,讓每堂課都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同時,教師還應依據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及學生等實際,努力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傳統項目,如:跆拳道、攀巖、街舞、游戲、花樣跳繩等,教師則應明確學習目標、分工協作,指導學生的學習與訓練,確保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從中體會到學習體育的魅力,感受到學習體育之樂趣。
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運動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自覺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從自身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功與樂趣,掌握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與本領。例如:在籃球教學時,面對一個未能進行籃球傳接球的學生,教師與學生一起確定一個月的學習目標:第一周進行熟悉球性及原地作各種不同方向的傳接球練習的小目標,然后采用各種圖形的移動傳接球練習,如:兩路縱隊對面站立傳、接球,三角形傳、接球,圓形傳、接球等,最后根據學生掌握技能程度,再組織學生進行走、慢跑、中速及快速跑等各種行進間的傳、接球練習,學生隨著一個個小目標進而達到總目標的實現,不僅體驗到了學習籃球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滋味,樹立了學好籃球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籃球的熱情,產生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較好地達到了學好技能、掌握技術及培養一技之長等目的。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教學。體育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培養學生好的運動愛好和特長,為學生搭建發展體育才能和運動能力的平臺,讓學生能選其所好,汲取自己喜歡的教學內容和體育知識,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效性,例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探討,確定本組所要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于是,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呈現出來了:有的小組進行了“集體奔小康” “老鷹捉小雞”等練習方式,有3人組合進行“抬轎子”“三人五足跑”等練習,也有2人組合“雙人跳繩”“背人”的練習,還有的則采取“跳格子”“蒙眼睛”的協作練習,面對此情此景,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來回巡視,加強指導,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心得,總結得與失,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時間與平臺,讓學生徜徉在歡樂的“海洋”中,快樂地學習、鍛煉,從中感受到集體的智慧及每個成員在小組中的作用及價值。這樣,學生就會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動地協作,積極地學習,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如:在愉悅熱身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組合,創編或選擇熱身的內容,有的選擇韻律操,有的選擇“兔子舞”,有的選擇小組游戲練習,還有的則采用變化動作的慢跑,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積極思維,踴躍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才能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給了其他學生啟發,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又如:根據類比推理的邏輯方法,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掌握技能,在實心球教學時,教師可用“電流”來比喻投擲實心球的用力順序動作;為了掌握短跑“蹬、擺”的快速起跑技術動作,可用“離弦之箭”加以比喻等,如此一來,學生就會產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和責任感,達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提高教學質量等目的。
體育能力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傳統的體育教學忽視了學生體育興趣、愛好、意識和自主鍛煉能力等的培養,導致了學生離開學校以后,就意味著“告別”體育鍛煉的尷尬局面,更不用說終身體育鍛煉了。
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已成為每個體育教師迫切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基礎和能力,區別對待、因人而異,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的傳授,在內容安排上,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興趣,懂得科學鍛煉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體育的魅力與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具備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如:在學習廣播體操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圖解和錄像進行自主模仿練習,教師再給以點撥、指導、糾錯,在進行整合練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學習籃球運球技術動作時,可讓學生討論怎樣運球才能有效控制運球方向、運球速度?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運球時,手控制球面積大,球不容易跑、方向好控制;拍球時要觸及球的中下部,便于控制球的速度等等,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分析、思考問題及相互交流、討論的空間,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等能力。在長跑練習時,以小組為單位,把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長跑比賽,然后按照學生個人抵達終點的次序積分,以同組成員得分之和計算團體成績。這樣方法,不僅樹立了學生對個人、對他人成績負責的思想,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凝聚力和組織力,提高了學生集體榮譽感,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鍛煉效果顯著。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已成為每個體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要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欲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本領,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發展。
[1]嚴大周.論高校生體育能力及其培養[EB/OL].http://www.book118.com/kaoshi/html/418439.html.
[2]楊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N].現代教育報,2016-03-07.
[3]陳婷.淺談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體育教學,2015(8).
G8
A
2095-2813(2017)06(c)-01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29
林國忠(1963—),男,漢,福建廈門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