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華
提高小學健美操有效教學的六大策略
文/陳淑華
健美操運動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強烈的節奏性、廣泛的適應性等特點,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歡?;谧陨韺I,通過教學實踐活動,采用游戲融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具輔助,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分層突破,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藝術熏陶,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健康美、形體美、心靈美,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全面健康發展。
小學生;健美操;教學策略
健美操是在音樂的伴奏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有氧運動為基礎,達到增進健康、塑造形體和娛樂身心的體育項目,它集體操、舞蹈、音樂、健身、娛樂于一體,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歡。近年來,健美操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各校將健美操運動滲透到陽光體育、大課間、體育課堂中。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參加健美操運動能夠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形成正確的身體姿態、養成良好的鍛煉意識,增強體質。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依據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作為出發點,進行健美操教學策略的研究,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心靈美、健康美、形體美,促進學生身體、技能、心理全面健康發展,讓健美操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健美操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若干體育小游戲。如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學習時的“石頭、剪刀、布”,將枯燥的學習用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套路學習時進行“斗舞”,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通過團隊的形式展示動作;基本功練習時,用“劈叉接龍”游戲發展學生的柔韌素質;“抓尾巴”游戲,提高學生的下肢力量;“仰臥起坐傳球”比賽,促進腰腹力量的發展等等。將健美操的練習巧妙地融入到有趣味性、有競爭性的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感受快樂的同時學會了健美操動作,鍛煉了身體,增強了自信心,達到身心融合的效果。同時,通過游戲比賽,還培養了社會競爭意識、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能力。
健美操基本功練習比較枯燥,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可能一節課都保持在學習和練習動作的熱情狀態,而教具的使用能有效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更迅速、有效地掌握動作。因此,在教學中要借助教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健美操技能的掌握。
1.巧用毛巾。在健美操教學中可利用毛巾學習基本步伐,將毛巾放于地板上形成一定的寬度,來控制學生步伐的大小,起到限制性的作用,形成動作大方的風格。根據練習的行進路線,用毛巾擺成標識,起到提示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
2.善用彩帶。在基本手型學習時,可利用彩帶幫助形成正確的手型。如實拳,健美的拳是拇指要扣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第二指關節上,而學生在練習中容易出現拇指翹起或扣的位置錯誤,所以可以將彩帶放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第二指關節上,讓學生扣住彩帶進行動作的練習,用同樣的方式還可以練習并掌握其他動作,起到固定性作用,為形成正確的動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妙用排球。在基本功練習和素質練習時,可利用排球來有效提高練習質量。一同學持球于練習者頭頂上方,練習者雙腳并攏,向上提踵用頭頂球,用這種方式來提高腳踝力量,增加腳底彈性;仰臥起坐傳球接力,可以鍛煉學生腰腹力量,巧妙地起到了誘導性的作用。
通過教具誘導性、固定性、限制性的輔助教學,為健美操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健美操教學實踐中,打破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習型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自學、互教互學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模仿、學會交流、學會指導。在掌握了知識技能、鍛煉身體的同時,增進了情感,在互助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1.小組學練,共同進步。組內練習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核心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技術水平進行分組(6~8人),每組挑選出一名小組長?!澳隳芎屯橐黄疬\用所掌握的知識看圖自學動作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嘗試、再討論、再嘗試,最終學會組合動作。通過這種小組內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究、交流能力,促進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合作精神。
2.組組交流,共同提高。組組交流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提高環節。教師在學生看圖學會動作后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你能將你自學的組合動作教給另一組的同學嗎?”于是展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小組間我教你學、你教我學的熱鬧場面。通過這種互助學習,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指導能力。學生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展示組合動作,進行小組打分,提出優點與需要提高的地方,共同提高動作質量。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建立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學生在團隊中互動、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學會發現和欣賞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全部學生都愉快地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勤于動腦,有效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得到主動健康、全面有效地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由于學生間接受能力、身體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學生學會健美操動作的速度有快有慢,因此,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客觀存在的差異為出發點進行分層教學,讓優秀的學生更上一層樓,成為領頭羊;良好的學生脫穎而出,成績優秀;學習較弱的學生有進步的動力,成為合格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平臺上,通過努力登上新的臺階。
在健美操組合的分層教學中,對優等生設計有難度的目標,在要求他們準確、連貫地完成組合動作的基礎上,強調要有力度、有表現力,提高對動作美的表現;對中等生設計難易適中的教學目標,即準確、連貫地完成組合動作,教師再適當加以指導;而對那些接受能力較差、技能水平不高、身體素質弱的學生,應該設計易完成、低起點的教學目標,可以降低力度、放慢節奏完成動作,在學習與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組長、優生要多幫助他們,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和閃光點,適時表揚鼓勵,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潛在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練興趣,增強自信心。這樣有目的、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對取得預定的教學效果、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層教學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關注他們在知識理解、身體形態、身體素質、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發展機會,真正做到了好生“吃的飽”,中等生“吃的好”,能力欠佳的學生“吃的消”,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健美操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它融體操、舞蹈、音樂于一體,是追求人體健與美的運動項目。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體驗其中的藝術性,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1.培養學生的動作美。小學健美操運動作為融力和美于一爐的“運動”身體藝術,它所產生的作用是豐富多樣的,尤其具有給人以健康向上和綺麗多姿運動美的享受。小學健美操運動的動作都是精心編排而成,既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又符合學生的運動規律。主要表現于節奏鮮明,舒展大方,動作自然流暢,是美學規律具體生動的展示。在健美操的教學中,利用毛巾來練習基本步伐,就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動作大方的風格;在組合動作教學時,進行動作連貫性、力量性及表現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完成動作時自我體驗美,同時給觀察的同伴以美的享受。
2.培養學生的形態美。人的體態美,屬于自然美的形態之一。美的表情、美的姿態、美的動作、美的造型等都要通過人體表現出來。健美操中的形體美是“健、力、美”三者的有機結合,它作為健美操肢體動作的載體,使練習者形成勻稱的骨骼、美妙的身材,無不展現練習者的形態之美。在教學中,教師對每個手臂動作的力點都進行講解,學生通過練習將力度美體現出來;對腳下動作進行誘導、限制練習,形成準確、輕巧、大方的風格;手臂與腳步的協調練習,形成動作的協調美。由于健美操動作舒展大方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練不斷塑造出形體美。
3.培養學生的節奏美。節奏美與動作美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健美操中每個動作都有明顯的節奏,都能激發人的音樂天賦和運動本能。當老師用有節奏的語言和節拍讓學生跳動,或讓學生跟隨音樂運動的時候,這成為一種運動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美的享受。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在分解動作教學時,教師可用語言或打節拍讓學生進行練習,當動作熟練以后,再配上動感、活力的音樂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便能體會到動作與音樂的美妙融合。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編動作自配音樂,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受健美操的美妙,有助于建立并增強靈活多變的健美操思維。
通過藝術的熏陶,給學生以美的體驗、美的向往、美的享受,在培養藝術修養的同時,掌握了健美操技能,發展了身體素質,感受到體育特有的魅力,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促進作用”。而同伴間的交流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有利于正確判斷同伴動作的準確性與美觀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及時有效地進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合作學練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多啟發學生對自己和同伴的練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通過交流討論改進技術動作,共同進步。如,在健美操動作學習時,發現個別學生動作不協調,教師及時進行指導糾正,當看到學生動作進步時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就更有信心。在學生合作學練、互教互學中,通過觀察同伴的動作進行相互評價;在自主學練時,對自己的動作進行自我評價,再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方式。
通過多種方式的交流評價,學會自我分析、自我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練。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增進同學間、師生間的感情,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毛振明,萬茹.小學體育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喬敏.小學低年級健美操教學策略探析[J].體育時空,2014(22).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29-02
(福建省廈門市濱海小學 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