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明,劉昌亞
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
雍 明,劉昌亞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究。研究發現:我國景觀體育賽事推廣存在地區差異;賽事組織重于形式而缺失內涵,未能展現出自身特質;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賽事的發展路徑:合理控制賽事規模,保障賽事“常態化”發展;科學規劃賽事主題,強化賽事與城市文化的有機融合;大力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全力推進景觀體育賽事專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發展現狀;路徑選擇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諸多領域正發生著悄然變革,體育領域亦如此。將優質的景觀資源與精彩的體育賽事有機組合,進而產生出體育賽事的一種新形態—景觀體育賽事,已經走進了廣大公眾的視野中。迄今為止,部分景觀體育賽事(如馬拉松賽、鐵人三項賽等)在我國已得到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投身于賽事之中。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發展現狀,揭示其存在問題,繼而提出發展路徑,對于推動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賽事推廣存在地區差異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訪談得知,目前我國景觀體育賽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的主要城市(區),如上海市靜安區、浦東新區、蘇州、無錫、杭州、廣州等。這些城市或為區域政治中心,或為區域經濟中心,具有極佳的地緣優勢和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諸城市的區域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協同創新能力等,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亦處于領先地位。上述因素為開展景觀體育賽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但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景觀體育賽事卻發展緩慢,開展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南密北疏,東強西弱”的態勢——南方地區開展較為廣泛,北方地區開展較為稀少;東部地區發展勢頭強勁,西部地區發展勢頭緩慢。究其原因,與我國大部分景觀體育賽事成本高昂有關,“景觀體育賽事是經濟發達的城市產物。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開展景觀體育賽事,當地政府思想觀念是排斥的,當地居民支持度是不高的,必然導致景觀體育賽事參與人數有限,賽事精彩成分大大降低,所創造的效益也是屈指可數?!盵1]因此,對景觀體育賽事辦賽理念的不同認知,造成我國景觀體育賽事推廣存在地區差異,賽事空間布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賽事組織重于形式而缺失內涵,未能展現出自身特質
景觀體育賽事的本真內涵不僅僅是通過舉辦體育賽事,提高普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升民眾體質健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和諧的社會新關系;更是通過與城市的特色景觀的有機結合,展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達到“推介城市”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國部分省市開展的景觀體育賽事,大都以本地區獨有的景觀資源為賽事活動的場景,利用通訊傳媒宣傳舉辦城市的表面形象,往往忽視了景觀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的融合。這種做法僅能讓受眾看到城市景觀的外在特征,并不能深刻體會到城市精神與城市品味,難以為繼。蘇州曾于2000年在太湖風景區舉辦世界特技飛行大賽,但之后再未延續舉行此類賽事[2]。世界特技飛行以其“驚險、刺激”舉世聞名,當時主辦方引進此項賽事的初衷可能是想憑借其“新穎性、冒險性”的特點吸引公眾眼球,以期引發轟動效應,但卻事與愿違。究其原因,可能是特技飛行的項目特征與蘇州城市文化相抵觸造成的。蘇州文化追求“精巧秀慧、內斂自適”,這與前文所敘述特技飛行的特點是相互沖突的。因此,對于賽事組織者而言,僅追求賽事“眼球效應”,是“目光淺顯”之舉;只注重與城市景觀的外表相結合,而忽視與城市文化的內涵的聯系,賽事將喪失前進的動力和生命力。因此,如何改進景觀體育賽事組織形式,充分挖掘賽事內涵,是我國景觀體育賽事必須直面的另一困境。
2.3 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部分景觀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為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當地政府推行交通限行、公交車改道等舉措,給居民的日常出行帶來不便。如2004年在上海舉行的F1摩托艇大獎賽,為了保障賽道暢通和參賽選手的安全,主辦方通過大量人力、物力去“封江、封路、封臺”,不僅影響了城市交通和人民生活,對旅游業也造成一定損失[3];2015年1月11日在海口舉行的國際馬拉松賽,為了保障賽道完全封閉,主辦方協同公安交警部門對賽道實施交通管制,對濱海大道、世紀大橋、海甸五西路等多條路段封路,導致??诙鄺l路段交通擁堵,引發當地部分群眾的不滿,甚至有媒體撰文稱“一場馬拉松,跑癱一座城”[4]。
同時,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景觀體育賽事參賽選手多,觀賽群眾廣,導致大量外來人員涌入舉辦城市,增大了舉辦城市的運轉負荷,造成交通擁擠堵塞、城市承載力下降等影響,直接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在不影響當地居民工作生活的前提下,科學地開展景觀體育賽事,是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發展中面臨的另一個難題。
3.1 合理控制賽事規模,保障賽事“常態化”發展
目前我國大部分景觀體育賽事前期成本投入較大,如賽前的準備、配套設施建設、賽場場景的轉化、賽事轉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我國部分城市舉辦景觀體育賽事,辦賽之初便大興土木、立足未穩便貪大求洋;參賽人數動輒數萬人,增加了賽事運營成本,加大了城市運轉負荷。”[5]高額的前期投入,昂貴的賽事成本,使得許多城市景觀體育賽事往往是曇花一現。
因此,為保障景觀體育賽事的可持續發展,在辦賽之初,可先嘗試舉辦“迷你”景觀體育賽事,即采取限制參賽人數、控制賽事規模的形式辦賽。待賽事運轉、賽事保障、賽事營銷等日趨成熟后,逐漸擴大賽事規模,循序漸進,逐步推進。
3.2 科學規劃賽事主題,強化賽事與城市文化的有機融合
舉辦景觀體育賽事應充分考慮城市自身文化,應對城市的地理位置、區域資源、人文、社會、城市精神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使景觀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彼此融合。賽事主題應取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經濟社會背景,要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激發城市居民積極參與或觀賞的興趣。人們通過體驗式的參與過程,體會到景觀體育賽事的魅力,喚醒沉睡心中的“城市記憶”,加深對城市景觀新的理解和感受。假使如此,景觀體育賽事“推廣體育賽事、提升城市影響力”的目的即可實現。
例如,在國際大都市可以策劃、舉辦以“新穎性、驚險性、刺激性”為主題的景觀體育賽事,這與城市“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不謀而合;而在休閑旅游型城市,則可舉辦突出“民俗性、休閑性”主題的景觀體育賽事,此類賽事與城市“返璞歸真、悠閑自得”的城市文化相得益彰。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城市文化,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開展適合城市的景觀體育賽事,才能得到相關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為城市居民所接受,使得景觀體育賽事獲得鮮活的生命力。
3.3 大力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全力推進景觀體育賽事專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有效開發景觀體育賽事管理人才資源并使之與賽事發展需求相匹配,是決定景觀體育賽事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應科學構建景觀體育賽事管理才人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重點抓好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培養工作。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積極邀請國內外景觀體育賽事管理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研討,探索賽事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引以為鑒;選派賽事管理骨干赴國(境)外參觀和研修。通過深入到國(境)外景觀體育賽事管理實踐環節中,學習國外先進的賽事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升賽事管理能力,打造出一支懂業務、善管理的景觀體育賽事專業管理人才隊伍。
3.4 設計研發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并應用到賽事中,提升賽事服務的科技含量
隨著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增多,以及各國、各地區賽事申辦熱潮的不斷增長,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管理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日益嚴峻,必須采用科學的、信息化的管理系統來應對當下蓬勃發展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的競爭環境。
目前,我國景觀體育賽事基本都依靠國外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賽事運作中科研服務人員、裁判員、信息管理人員之間存在支撐不力、溝通不暢、協調困難等實際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進一步發展。
為實現我國景觀體育賽事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吸收國外景觀體育賽事管理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擺脫賽事科技服務對國外產品、服務的依賴,創立地方特色賽事,并勇于創新,研發本土化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賽事科技服務配套設備,提升賽事服務的科技含量。
景觀體育賽事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其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賽事的組織者而言,在賽事的申辦與籌備、賽事運營以及賽事營銷等領域,還屬于“摸石頭過河”的狀態。因此,我們應認真鉆研景觀體育賽事的本質特征,全面剖析賽事開展現狀和發展困境,積極開辟賽事發展新路徑,進而推動賽事的健康運行。
[1] 石曉萍. 基于儒家經濟學原理審視景觀體育賽事的困境所在[J].搏擊.體育論壇,2012,4(10):4.
[2] 梁偉,梁柱平.我國城市景觀體育的發展誤區與對策[J].體育科技,2011,32(2):3.
[3] 周凱.上海為摩托艇大獎賽封江,百姓不太適應[N].中國青年報,2004-08-03.
[4] 冰火.??隈R拉松賽得到的不應是苛責和冷嘲熱諷 [EB/OL].[2015-06-18] (2015-01-11).http://news.0898.net/n/2015/0111/c228872-23514581.html.
[5] 鐘文.籌辦景觀體育并非越大越好 勿盲目跟風急功近利[N].人民日報,2011-07-25.
ThePresentSituationandPathChoiceofLandscapeSportsEventsinChina
Yong Ming, Liu Changya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motion of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in China;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events is in lack of connotation and fails to show its typical features; the events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daily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the paper offer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vents: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events scale to guarantee their normalized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n event theme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city culture; vigorously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n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promote management telen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China;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development status; path choice
2013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TYB003)
雍明(1968-),江蘇蘇州人,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賽事管理。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9-0015-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