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敏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黔南 558000)
芻議體育課堂培養特殊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①
梁慧敏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黔南 558000)
特殊學生由于自身條件限制,無法正常參與普通體育課程,針對特殊學生,從參與體育課程的形式著手,以培養健全人格的視角探討特殊學生體育課程參與方式,提供在體育課堂中培養其健全人格的策略,如:體育課程中針對特殊學生角色定位進行適當偏移,輔助教師變為課堂副組織者;教師設置多元課程組織方式,實現角色互換;增加自評、互評階段,注重學生課程情感體驗等一系列方式,全方位、多層次等方面完善特殊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特殊學生 體育課堂 健全人格
Abstract: Special students ar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general PE class because of their own restrictions. For special students,starting from the ways of participating in PE class 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sound personality to discuss the way of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so as to provide th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their sound personality in PE class.For example:the role orientation of special students should be shifted appropriately to help teachers become deputy organizers of the class;The teacher sets up the multi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ways, Teachers set multipl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mode,and make role reversal; Increase the self and mutual evaluation stag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 series of courses, training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ir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Special students; PE class; Sound personality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高校學生必修課程之一,針對普通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說,參與體育運動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但在普通學校校園里也存在著四肢不健全(如:手臂殘疾、腿腳不靈便等導致活動受限的)、身體其他殘疾而無法參與正常體育運動的學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學校并沒有為這些特殊學生安排特殊體育課,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上往往出現以下幾種特殊情況:其一,直接請假不上體育課;其二,全程課程參與,但始終坐在角落做一名觀望者或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這類學生缺少了與集體同學溝通的良好契機,無法更好地融入集體,從而給此類學生帶來心靈創傷,挫傷自尊心,學生心理自卑,無法更好地融入集體環境,損害學生心理健康。對于這類情況,很多體育教師表示也很無奈,那么,對于安排在普通學校的特殊學生,應如何組織體育教學,體育課作為必修課程,應如何幫助這些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塑造健全人格。
隨著體育課程的不斷改革,傳統的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由此可見,學校體育在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體育教育對塑造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另外,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全方面的健康健全”。在此,健康包含了諸多方面,更加注重身心及人格全面發展,把學生健康延伸至體育課堂中,幫助特殊群體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顯然成為體育教師的任務之一[1]。
高校學生年齡階段處于青少年與成年之間,因此其具備兩者性格,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期,具有可變性、可塑性的特征。其情緒多變、認知水平欠缺、自尊自信心強,但抗挫折能力差,所以青少年階段的特殊學生更應該注重人格的正確引導;成年人具有自主性、自立性,高校學生處于兩者之間的過渡期,兼具兩種特性。另外,特殊學生在身體上的缺陷導致心理不自信,室外的體育課程又能更好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積極組織特殊學生參與正常體育教學,和普通學生一樣正常參與體育運動,促使特殊學生健康成長。
體育行為的參與可幫助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傳統的體育課堂以技能傳授走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單純技能傳授更迭為注重學生身心健康、提升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健康等多方面。但對于特殊學生來說,在體育課堂助其完善心理健康、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改善道德健康,對塑造健全人格意義重大。
在體育課程中,增設新穎教學組織方式,提升特殊學生參與度,增強特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角色扮演深入參與,尋找與集體的契合度,脫離自我中心思想,與集體相容,增強集體凝聚力,改善人際關系[2],幫助學生走向社會。學生參與活動中分散不良情緒,緩解焦慮,活動體驗中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3]。
為研究的需要,文中選取特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特殊學生指:普通高校中身體有殘疾,主要是上肢不健全、腿或腳不靈便、無法參與正常體育活動的學生。
人格,是作為行為主體的人各項相對較為穩定的心理活動特征[4]。一定條件下,人格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在生活環境、受教育水平等綜合環境影響下,又具有可變性。
健全人格,原屬心理學研究的范疇,眾多學者對其定義暫無定論。在教育學家看來,健全人格就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強調“德智體美勞”和諧均衡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健全人格是一個過程,就是“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強調轉化過程的適應性;倫理學和法律學中則從獨立人格上強調人的尊嚴與價值[5]。
本文界定的健全人格即:在體育課程的影響下,幫助特殊學生適當提升身體素質,培養健康的心理,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促進道德健康,幫助學生重塑自信,完善學生人格。
在素質教育的課程理念背景下,體育課程的實施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運動技能培養,更注重活動的參與度、體育興趣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人際關系的構建,對特殊群體的學生課程側重點可做出適當轉移,促進特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針對特殊群體的學生,身體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人格自信,此類學生多表現為心理自卑、自尊受挫。改變此類現象必須從幫助此類學生樹立自信開始。
在課余時間,此類學生主動與體育老師溝通教學內容,理解并掌握組織形式和教授內容。課程實施過程中,體育老師扮演“引導者”,分發小部分組織程序或語言講解任務給此類學生,此類學生以簡要的語言表達教學內容,教師在身側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提前了解了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實施的過程中扮演“副組織者”的角色。
此類學生由“體育課程旁觀者”變為“體育課堂副組織者”,角色的轉變滿足學生自尊心,在課堂中獲得了話語權,幫助特殊學生完善自尊心。
大學前兩個學期,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因此一般來講,前期公共體育課程既定教學大綱,實施過程則靠體育教師全程把控。既定的教學內容要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需要從常態出發又要高于常態,即常規內容使用非常手段。在實施過程中,體育老師利用專業知識、專業素養豐富體育課程,創造多元組織形式。
加入游戲、競賽、新儀器引用等多元化的組織方式,在組織形式變換過程中,特殊群體的學生可以用語言表達變換組織方式的形式,讓自己成為課程的參與者;注重特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另外,游戲的設置可以多設置仲裁的角色,此類學生扮演相應角色,確立其課堂地位,由被動觀望到主動參與,樹立課堂主人翁意識,準確定位,幫助其建立人格自信。
課堂是為學生服務的,注重學生的本體感受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課程的實施,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對其參加后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價,才能更好地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小組討論的形式增加學生互評、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互評、師生互評階段,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等進行質量評價。
首先,教師肯定特殊學生的課堂表現,特殊學生表達課程參與感受,學生對其表現可以提出改善意見,幫助特殊學生建立話語權,防止他們變成“體育課堂最安靜的人”,用語言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受,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勇敢表達自己,真正從內心建立自信,完善健全人格。
對特殊學生來說,運動技術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在全面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體育的教育轉為對特殊學生的精神教育、心理教育,幫助此類學生建立人格自信,保證話語權,樹立自尊心,更好地促進此類學生社會化,幫助其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完善健全人格的培養。
[1]張丹丹.青少年人格發展現狀及相應的教育方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55-56.
[2]梁兵.體育教學中角色扮演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8.
[3]劉志軍.體育教學中運動角色扮演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影響的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92-94.
[4]王翔樸,王營通,李玨聲.衛生學大辭典[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
[5]葛明貴.健全人格的內涵及其教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469-473.
G807
A
2095-2813(2017)08(c)-007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079
梁慧敏(1992—),女,漢族,河南南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