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才
(中山市南頭鎮將軍小學,廣東 中山 528427)
德育內涵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認識水平提高在不斷演變和豐富。小學生也正處于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現時期還存在應試教育模式,學校、家庭重分數輕德育現象還普遍存在,以至于我們反思當今的青少年不懂得人情世故,甚至擔憂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與才其實是兼并的,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對于小學生而言,基本的道德素養是培養未來成人、成才的基礎根基,良好的道德品質也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個民族和諧共處,蓬勃發展的靈魂。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迅猛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輝煌,科技高速發展,信息迅速傳播,傳播工具先進發達。社會不良風氣未免泥沙俱下,帶來不可避免地社會弊端。由于小學生年幼單純、閱歷淺、鑒別能力不強,無法針對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做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選擇。目前新的教育體制還不健全,舊的體制模式仍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學校德育工作弱化,社會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導致學生德育問題形勢嚴峻,個別老師教學上還沒有拋開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分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學校、家庭教育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使許多青少年出現不良習慣:只會埋頭死讀書,導致見到長輩不主動打招呼、見到老師不懂得敬禮、和同學相處不會謙讓、甚至不會打掃衛生、不會做飯洗衣,淡忘的基本的做人禮節,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盲目追求高消費、高享受,出現“早戀”“網戀”“手機少年”等不良現象;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中國傳統美德置于腦后,依賴性強,缺乏自理能力,缺乏獨立意識和信心;怕苦、怕累、怕困難,缺少做事的意志力;不喜歡與人溝通和交流的常識,缺乏與人相處的能力;在做事方面比較極端,不懂得換位思考問題,肆意妄為,缺乏責任感,沒有從始至終的心態。這些問題出現都是制約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障礙。針對這些問題不得不提示我們應該增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增進學生的德育思想引導,這不僅僅是教師和家長的愿望,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需求。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待人接物和立身處世是將來立足社會基本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尊重別人,培養善于合作、熱心參與、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發揮個人才能,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奠定基礎。在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不斷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學校融合禮儀教育,促使小學生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引導家長、老師重視禮儀教育,對青少年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跆拳道的文化蘊含著儒家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在傳統的儒家思想里認為“禮”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跆拳道的特色文化就是從始至終都遵循著“崇禮尚武”的文化精神。在每次練習之前應該向國旗致敬,向自己的教練敬禮,向自己的同伴敬禮,向自己的對手敬禮。這種“禮儀”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表達與表現,在跆拳道日常練習和比賽時會自然形成的一種習慣和養成,雖簡單敬禮動作但所體現的是一個人謙虛與禮讓的內心涵養。跆拳道禮節不僅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追求更遠、更強、更高、更加完美的體育精神,還能夠通過實際的教學和比賽,讓學生能夠形成公正、公平的心理信念;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跆拳道的比賽中培養學生將個人團結成一個整體,逐漸形成堅實的堡壘,來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能夠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養成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跆拳道運動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民族體育項目深受人們的喜愛,具不完全統計全國參與這項運動的人數大概十萬人左右,這有力的證明這項運動蘊含著特殊的魅力,跆拳道“道”字本身蘊藏著一種精神追求和信念,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傳統精神,它具有內在與外在,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對現代青少年的個人道德素養、文化素質、智力開發、身心健康、美育培養、愛國精神、意志品質等綜合發展起到滲透促進作用,深化學校教育改革,推動學校體教結合,促進德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結合跆拳道禮儀表現,推進小學生禮儀教育的研究是一條探索德育的新途徑。
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跆拳道賽事感人一幕,中國臺灣選手蘇麗文“負傷拼搏斗志撼全場”的情景,本次決賽是蘇麗文對陣韓國林秀貞,不慎受傷,在被教練背走六個小時后,左腿膝蓋受傷的蘇麗文又出現在比賽現場,比賽中蘇麗文一直是將傷腿微微點地,甚至不著地,右腿單立尋找進攻機會,受傷倒地14次仍堅持戰斗,感人至深,靠著堅強的意志,以近乎單腿出戰的姿態,在銅牌復活賽上連戰兩場,其拼搏精神讓全場觀眾感動不已。人們頻頻高喊她的名字,替她加油打氣,在場更有大部分人因此情景熱淚盈眶,教練和裁判幾次詢問比賽是否繼續,蘇麗文咬緊牙,緊握拳頭果斷地點頭示意繼續,人們嘖嘖感嘆:“這才是奧林匹克精神!”比賽結束,當教練李東玩背起愛將蘇麗文的那一刻,她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一幕透過現場大屏幕反復播放,觀眾無不跟著感動流淚,深受觀眾的贊譽。跆拳道練雖然是以格斗的形式進行,但是不管它怎樣激烈,始終培養和發揚練習者具有剛強不屈的意志品質和蓬勃向上的體育精神。這項運動不僅鍛煉人克已禮讓、友好共處和恭敬謙遜的道德品質。不僅培養練習者艱辛的磨煉出健全的人格和體魄,還能真正掌握防身自衛的運動技能,這也是這項運動所體現出的綜合修煉。
200 6 年將軍小學正式成立跆拳道訓練隊。跆拳道運動是將軍小學的品牌項目,已經做到理論上有新認識、在實踐中有新突破、在操作上有新進展,在運用上有新思路。在訓練過程中,將軍小學講究實效性,堅持系統性,選苗、訓練、競賽、力求“科學”二字,狠抓落實,確保跆拳道學習成效。將軍小學每年都組織大型跆拳道活動,讓學生與跆拳道更親密的接觸,并通過系統創編與課程教材教學配套的校本教材《魅力跆拳道》,讓學生熱愛跆拳道、學習跆拳道。還創編了跆拳道操,在全校推行,效果明顯,獲得了中山市大課間自編操二等獎的好成績。除了訓練外,學校還利用獲得立項的中山市立項課題作為基線貫穿于每周一節跆拳道課中,學生能做到人人會跆拳道,人人可以露兩手。跆拳道運動健兒參加省市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山市優秀跆拳道傳統項目學校,趙玉才教練連續九年被評為中山市優秀教練員;2010年省教育廳和省體育局授予將軍小學為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跆拳道學校;連續四年榮獲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跆拳道錦標賽小學組團體第一名;學生獲得國家級獎勵1人次,省級獎勵80人次,市級獎勵327人次;中山綜合電視臺、中山電教站分別以《跆風襲來》為專題作了系列報道。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的工作得到上級各部門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在科研方面,2010年成功申報中山市體育課題《創建農村小學跆拳道傳統項目學校的研究》并完成結題。這項運動的開展有力的推動校風學風的建設,參與運動的學生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健康的風氣在校園中日益濃厚,形成我校體育一道亮麗風景線,成為我校辦學的一大特色。
因此,我校以跆拳道的普及教學為基礎,以特色班教學為運動隊人才基地,以興趣班提高訓練為學校跆拳道比賽作準備,通過比賽提升學校影響力,促進學校跆拳道特色項目的開展。緊密結合跆拳道禮儀教育功能,以跆拳道運動為載體,研究特色禮儀教育,養成小學生禮貌待人接物的良好習慣。
教育大計,德育為先,是一所學校素質教育立校之本,教育之魂。高品質的德育文化建設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與陶治,激發和塑造。近年來,我們把德育工作對參加跆拳道培訓的學員為切入點輻射到全校師生。營造一個科學合理的獨特個性,全面發展、循序漸進、符合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的教育環境和氛圍。從喜歡、友好、關注、相信、理解每一位學生開始,努力弘揚師生友善,言行舉止,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良好精神,培養寬容處理人際關系,和諧人與人溝通、文明人與自然的有效方法,是人成長向社會過的基本要素。多渠道,多樣化,多形式的師生德育教育宣傳與活動,努力打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融洽關系,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傳統美德。在學校教育,道德教育要與素質教育結合。以育人抓好學生行為習慣,家庭思想教育與校園德育合力,家庭是人生第一所教育學校,父母則是第一任教育老師,其言傳身教和家庭的熏陶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的關鍵時期。因而家庭和學校要營造一個公開、和諧、融洽、尊重、關愛的校園和家庭教育環境。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抗挫折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成才打好基礎創造良好的環境。
綜上所述,跆拳道是一項具有修身養性之根,強身健體之本的傳統優秀體育項目,同樣也是一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勵志自強,健康成長的體育項目。跆拳道以培養高尚的情操,造就優秀的品性為根基,運動的同時更講究感化人的心靈,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不斷使人超越平凡,陶冶情操,磨練意志,追求卓越,讓我們生活充滿永恒的活力。這項運動的內在精神結合學校德育發展是學校教育的堅實堡壘,我們將努力通過跆拳道禮儀教育結合學校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
[1] 劉天娥.制度: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有力杠桿[J].中國教育學刊,2007(03).
[2] 杜時忠.學校德育實效的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02).
[3] 張忠華.中國德育內容體系構建的反思與探索[J].教育導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