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鑫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048)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健康領域的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等帶來的新挑戰,這就需要統籌解決人民健康這個重大并且長遠的問題。體育事業是人民健康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體育是促進人民健康的新動力,在健康中國的理念下也將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全方位繪制了“健康中國”的發展藍圖并且提出了全面保障“健康中國”實施的載體[2]。而且圍繞“健康中國”的理念為體育事業、體育產業和體育項目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指向。
體育與健康自古以來就有著天然的聯系,千百年來,人們為了追求健康探索和嘗試著各種方式的體育活動,體育自然而然成為實現健康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體育與健康不僅可以相互促進還可以很好的融合[2]。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階段,為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構想,體育也要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在推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人民健康等,體育將在人民健康,社會健康、國家健康的道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1.2.1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首先政策制定應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資后,鼓勵社會力量興建體育設施,健身中心、高爾夫球場等戶外設施和對象。不僅要加強健身,體育公園、多功能的社區建設體育設施,而且要加強公共設施建設[3]。隨后在教練的各級培訓體育,引領運動的居民參與。加強學校體育,體育和特種體育界及勞工團體,充分利用現有的健身運動轉型和發展資源。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支持。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享受到高品質和公共體育服務的合適的資源。
1.2.2 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
中國的健康實現更大的視野不是在某一領域達成的,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醫療保健和體育的結合可以被用來創建為公眾和在不同環境下自己的身體狀況體育配方庫,形成疾病管理和健康護理模式。所以人們科學和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康復健身,從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極開展國民體質測試,以提高國家監測系統,大型體育數據的風險評估的體質監測,探索新的活動。讓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組合,運動疾病的介入治療。
1.2.3 豐富重點人群體育活動
豐富重點人群活動,以文體活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不同地區、不同的體育資源分配的不同群體的合理分配[3]。開發和實施特殊群體,如青少年,婦女,老年人,專業團體和殘疾人健康干預計劃。鼓勵孩子從小參加體育鍛煉,并保持很長一段時間來培育有針對性的運動自己的愛情。以提高運動加強婦女,老人和專業團體的科學的領導,推動全民健身的參與不同群體的參與,系統工作健身房的實施,鼓勵和支持國家新成長勞動力由于場館健身的建設促進殘疾人健身康復進行各種運動。但也可以通過醫療保險和其他手段,以確保體育參與的安全性,健身俱樂部和體育組織開展的防御演習損傷和準則檢查,以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
與此同時,但是在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開發不同的運動之間的關系的精確協調應協調運動項目的發展為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而發展,提供新的內容和要點新的增長點,體育活動選擇。充分利用項目的不同體育明星,呼吁更多的人參與體育的社會影響。
體育活動從事需要人們有足夠的體力,并能惰性克服這些困難,不斷超越自我。因此,從事體育活動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心情會個人能力。而經常參與運動和競爭,從事體育鍛煉,不僅可以促進人的精神,不斷超越的戰斗意識,也是一種勇氣和毅力[4]。
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提高和生產方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應該付出更多的體力活動,這使得人們越來越多的體力活動單調,行為下降更為嚴重,也很難滿足健康自然的生理需求。人們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物理控制到最低限度。營養過剩和缺乏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文明的現代病”的鍛煉,這些疾病逐漸成為人類健康的“殺手”的威脅。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除了人體或人的靈魂,甚至社會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關于人的發展和辦公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體育在衛生領域的作用需要釋放更有效。體育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市民在競技體育項目的積極參與,一方面是改善群眾體育水平的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運動隊的水平儲備后備人才培養和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促進更好更快的運動中發揮作用。
“加強醫教協同,建立完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機制。”是綱要提出的一項重要觀點,改革醫學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適應行業特點的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培訓體系[5]。成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問題。除了醫學人才,還要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這樣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僅豐富了就業市場的崗位內容,帶動市場就業,還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同時,在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體育產業專業,重點培養體育專業人才。加強國際間體育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加強體育產業理論的研究,建立體育產業研究智庫,將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要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把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將中小學作為重點對象,從小抓起,為學生樹立健身意識和健康觀念,定期參與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通過學校體育將健康的概念傳遞下去。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在滿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對體育的多樣化需求日益增長,并且,人民群眾的消費的方式也逐漸的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消費轉變。體育產業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機遇與挑戰。無論是增加健身休閑產業的投入還是推動體育場館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再或是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抓好潛力體育產業的推廣都為體育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一條以體育為主的產業鏈也越來越明晰。
在制度建設上,為實現“健康中國”偉大構想,國家在制度安排上早已做好了鋪墊。但是,要想盡早實現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首要任務就是提高醫療水平和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就需要各個體育部門和醫療衛生部門創新管理機制體系;要推動各類體育設施和場館的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定時定期將場館設施向大眾開放,為有意參與健身活動的大眾提供更多的機會。還需要增加對體育衛生服務部門的投入,從醫體結合預防入手,以運動干預為輔,保障公民健康。
在人才培養方面,為了讓人民大眾能更積極的參與健身鍛煉,就要求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科學的健身訓練指導。因此,對于社會體育指導人才培養模式,要增加更多的專業培養和訓練;改變原有依靠醫療水平提升健康的固定思維模式,將醫療與體育聯系起來,“醫治體防”指導更多的人科學健身。
提升健康服務水平,要堅持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政策為載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經過長期以來的努力,我國已經開辟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群眾運動與衛生工作相結合的道路。體育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還要提高服務水平,最好同時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做一個全面的體育人才。
另外,創新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制度,加快開放現有體育資源,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改革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健全政府對體育公共服務的管理機制,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系,為大眾健身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繼續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發展群眾健身休閑活動,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結合人民需要開展各類健身娛樂休閑項目,并將項目推廣到人群中去。
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要鼓勵日常健身活動;實行工間、課間健身制度等,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鼓勵單位為職工健身創造條件;組織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制度,為群眾提供體質測試服務,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9]。
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產業的支持,實現體育在健康中國中的責任與擔當自然離不開其他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10]。增強體育與其他業態的合作,推動多元化的融合發展。培育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體育組織。加快體育行業的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行業作用,打造更多的體育展示平臺。要跳出體育看體育鼓勵體育與文化、體育與旅游、體育與醫療、體育與醫藥體育與商業等融合發展。鼓勵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加快人才、資本等要素的流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體文、體旅、體醫、體藥、體商人才資本流動,跨領域合作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的早日實現。
政府已成立了評估研究的機制來處理不同的干預措施的影響,以確保干預措施的多元化,多層次,快速和有效的。由于許多練習促進健康干預的效果不是唯一的,而是相互作用網絡,所以除了監測,研究和監測的生理和心理指標的干預也應該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來估計。除了建立監測機制,研究機構必須監測政策制定部門,以確保政策的正常操作的執行結果的定期報告;為了保證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指標研究可靠。
而且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體育法制,體育與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的商業化,這項運動將增長有關的爭端程度的不斷提高。參與爭端,以避免體育糾紛普通法院訴訟雙方提供調解和仲裁服務。不僅能有效地解決體育事業的發展爭議,也為司法程序,以減少對體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負擔。
[1] 習近平.“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 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道一科技[EB/OL].http://www.daoyi.cn/news/39/1210.html,2016.
[2] 搜狐.體育在實現“健康中國”偉大構想中的作用[EB/OL].http://sports.sohu.com/20161204/n474887215.shtml,2016.
[3] 戴健.發揮體育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EB/OL].http://opinion.huanqiu.com/plrd/2016-08/9354120.htm l,2016.
[4] 田雨普. 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學刊,2004,03:5-8.
[5] 楊陽.“健康中國2030”綱要發布 醫療健康產業迎利好[J].股市動態分析,2016,41:38-39.
[6] 謝曉飛.河南省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改革研究——基于國發46號文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07-108.
[7]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4(30) :5-10.
[8] 隋紅.機遇與挑戰基于南疆體育旅游市場的調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 2015,5(12):188-190.
[9] 楊柯.新形勢下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5(9).
[10] 姜東.諾日布.淺談區域體育與高校體育協調發展[J].榆林學院學報, 2015,25(6):17-19.
[11] 卿凱麗,譚成清.我國城市體育產業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5(7):19-21.
[12] 陳立基,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地方政府在發展體育產業中的角色與作用[J].首屆中國—東盟體育產業發展壇,2012.
[13] 于永慧. 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6,0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