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琦
(鐵嶺市體育運動學校 遼寧鐵嶺 112000)
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探析
王佳琦
(鐵嶺市體育運動學校 遼寧鐵嶺 112000)
該文以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現狀為基礎,結合體校學生的身體特點,在遵照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原則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方法,希望能夠為更多體校教練提供科學的借鑒。
摔跤運動員 體校教練 力量訓練原則 訓練方法
隨著摔跤運動訓練科學性的逐漸增強,在比賽過程中摔跤運動員的攻防轉換速度有了明顯提升,但是當前國內摔跤運動員在專項力量方面與國外摔跤運動員之間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科學的力量訓練方法正是提高摔跤運動員力量最有效的途徑。由于體校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因此,在摔跤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更要合理地選擇訓練方法的使用力度,為此筆者總結了一些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希望能夠為學生的訓練提供更多幫助。
摔跤運動是奧運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項目,它不僅實現了技巧、速度的完美結合,更要求摔跤運動員要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比賽過程中力量大小對比賽成績會產生直接影響,但是由于力量不僅與速度相關,還與運動員自身的靈活程度、耐力有關,因此,對于教練和摔跤運動員來說,進行力量訓練的難度相對較大。
無氧代謝能力與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一定的時間內提高摔跤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強度與密度,能夠提高運動員的力量水平,但是在實際訓練中使用該種思維時,效果并不理想。當訓練強度超過運動員所能夠承受的最大力量訓練強度時,不僅無法提高摔跤運動員的力量使用能力,甚至有可能產生相反的結果,從而降低訓練的質量和有效性。當前,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訓練形式和方法問題。
2.1 系統性訓練原則
系統性主要是指從摔跤運動員接受訓練開始,遠動員出現優異成績、保持優異成績、突破優異成績的長期訓練過程中,需要讓運動員一直進行不間斷、循環性的力量訓練。系統性是保證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有效性最基礎的訓練原則,由于處于中小學生年紀的摔跤運動員身體正處于成長階段,他們未來的力量是不可估計的,且摔跤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能力并不是一天能夠練就的,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遵循系統性原則,讓他們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力量訓練活動,從而夯實摔跤運動員的力量儲藏量,為運動員后期力量的釋放做好基礎教學工作。
2.2 周期性訓練原則
周期性訓練原則就是指根據摔跤運動的特點、摔跤運動員的力量特征以及摔跤比賽時間進行了周期性的力量訓練,以保證運動員的力量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激發。通常情況下,摔跤運動員的力量發展呈現出3種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力量獲得階段;第二階段是力量保持階段;第三是力量暫時消失階段。由于力量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在遵循周期性原則時,應該更加重視低年紀運動員的力量發展階段,從而使他們能夠在比賽中發揮出最佳的力量狀態。
2.3 區別對待訓練原則
區別對待原則是我們在培育摔跤運動員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特別是當培育對象為低年紀運動員時,由于摔跤運動員的性別、身體特征、成長特點、能夠承擔負荷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術掌握能力以及運動員個人素質等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不僅應該尊重運動員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更應該根據每位運動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訓練計劃,根據訓練計劃指導運動員進行訓練,通過實現專項訓練與一般訓練的結合,從而使每名摔跤運動員都能夠找到更適合自身的訓練強度,進而達到最理想的力量訓練效果。
3.1 爆發力訓練方法
爆發力訓練主要是指人們在運動過程中,肌肉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收縮,并以人們自身能夠承擔的最快速度收縮肌肉,從而產生的一種具有爆發性的力量,這種爆發性的力量會引起使用者的速度變化。在摔跤比賽中,良好的爆發力能夠給對手帶來嚴重的沖擊,從而對比賽結果產生影響。為了使摔跤運動員具有較為強大的爆發力,使用爆發力訓練方法時,首先應該選取小負荷器械,讓摔跤運動員能夠進行力量與速度的融合,并在后期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運動員的負荷,在保證摔跤運動員速度的基礎上,提高肌肉收縮力度,從而使運動員能夠具有更強的爆發力。
3.2 速度訓練方法
對運動員的爆發力訓練與速度訓練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對摔跤運動員來說,速度就是指運動員能夠完成動作的綜合性與技能能力所用的時間,時間越短運動員的速度能力越強。要想保證摔跤運動員的速度訓練能力,就要結合運動員本身的身體運動能力與意志力,采用速度訓練方法。有學者研究指出,肌肉組織中的I、II型快肌纖維數量與運動員的速度有直接的關系。對于一般的運動員來說,慢肌纖維的最大緊張時間需要0.8 s以上,而快肌纖維的緊張時間在0.3 s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當快肌纖維數量含量多時,能夠提高運動員的發力速度與攻擊速度,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該以發展運動員快肌纖維為主要目標。發展運動員的快肌纖維通常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進行:為運動員施加小阻力,強度在運動員正常訓練強度的50%~70%之間,然后根據運動員能夠承受的最大限度,將重量次數控制在6~10次,組數控制在3~6組,以便讓運動員能夠以最快地速度完成。
3.3 最大力量訓練方法
為了使摔跤運動員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力量訓練過程中,就應該結合運動員的力量發展趨勢與力量成長預測,制定出更加科學的最大力量訓練計劃。經過多年的研究,最大力量訓練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以摔跤運動員當前能夠承受的最大重量的95%為訓練重量,讓運動員在此強度下完成2~3次的力量訓練,每次堅持3組左右,組間休息時間在5 min左右;二是分層次訓練,第一組先以90%最大重量為訓練重量,進行3次練習,隨后將每組練習的重量增加2%運動員當前能夠承受的最大重量,且每次只進行一組,加至100%最大重量時截止訓練,組間休息時間在3 min左右;三是先引導運動員進行大強度的準備活動,隨后進行4組100%最大重量的練習,組間休息時間根據運動員情況進行確定。
3.4 耐力訓練方法
耐力是指摔跤運動員對抗疲勞的能力,在摔跤比賽過程中,如果運動員具有較強的耐力,獲勝的可能性更大。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耐力訓練效果判斷方法,主要觀察運動員在自身運動系統工作過程中,調節系統與執行系統之間的協調情況,因此,在力量訓練過程中,應該通過采用耐力訓練方法,提高運動員抗疲勞的能力。
耐力訓練的主要方法是以增加運動員的重復次數為主要方法,采用較小的抵抗阻力,讓遠動員進行長時間訓練,以摔跤運動員能夠承受最大強度的40%為最佳強度,將運動員的次數控制在15~30次的范圍內,訓練組數為5~8組,但同時也應該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更改訓練力度,以保證肌肉能夠達到一定的疲勞程度,避免出現過度疲勞造成肌肉損傷的情況。
總而言之,要想做好摔跤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工作,就要在運動員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增加訓練力度,提高訓練難度,樹立更加遠大的訓練目標,使運動員能夠實現不斷成長與進步。希望通過該文對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的詳細分析,能夠為更多的教練提供力量訓練方面的理論基礎,切實提高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的質量。
[1]高艷,韓立冬.淺談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2(1):92,94.
[2]李福軒.古典式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特點與方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1994(3):12-14.
[3]鄭念軍,宋作本.摔跤運動員的力量訓練[J].山東體育科技,2001(1):1-4.
G806
:A
:2095-2813(2017)03(b)-007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