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教育對策①
陳燦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以及《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出了“十三五”期間要深入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建設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契機下,該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法分析了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于教育的訴求,從國家、家庭、社會、學校4個方面分析了傳統文化傳承的環境,系統闡述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現狀與對策。
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 文化教育傳承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各個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時至今日,這些體育項目已經成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文化,并且在塑造我國各個少數民族民族認同、社會交往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是,從19世紀末期,西方體育進入我國以后,以其獨特的價值,慢慢的成為了我國主流的體育形式。我國當前的體育教育,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趨向于西方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隨著現代經濟體育的擴張,已經逐漸的淪為“藏品”,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以外,以至于人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形式和文化內涵都產生了一定的隔閡感。為此,針對如何加強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教育,尤其是強化學生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吸引力,推動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是當前我們亟待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
1.1 教育可以優化傳統體育文化
建設傳統體育理論框架需要教育的指導與影響,在傳統體育和現代教育理念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傳統體育當中的一些道德價值觀能夠得到進一步傳承,同時其中的一些舊時代產物也會在教育的浪潮下接受批判與剔除。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傳統體育教育理論體系,傳統體育也才能夠成為普適性的價值觀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在教育中實現自主優化,從而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環境中,成為一張民族文化名片。
1.2 教育能夠實現中西體育文化的共融
當前,中西方體育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越來越頻繁。中國傳統體育已經開始在國外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差異的碰撞和交流。在沖突當中尋求共性和差異。通過教育來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開放性與傳播功能能夠讓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和西方競技體育一起來為世界體育文化發展服務。使得二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帶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與傳承。
1.3 教育實現了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民族傳統文化是識別民族身份的主要特征,想要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尋求一種傳承手段,教育則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是人接受教育的過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人,所以,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不能離開人類的活動,人受教育的程度對民族文化傳承成功與否有直接的關系。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項教育資源,享有教育普世性功能的同時,也能夠培養人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從教育基本功能來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可以通過教育實現。
從本質上來看,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共同團體之間交接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以及家庭、學校共同的努力,才能夠讓民族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繁衍與傳承。
2.1 國家重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建國以來,國家為了發展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打下了扎實的政治基礎。從1982年至今,每四年我國都會舉辦一次傳統體育運動大會,項目主要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體育項目,這對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揮傳承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2.2 家庭傳承
孩子在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更加能夠培養出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愛之情。孩子早起教育一般都是在家庭中開始的,父母做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言傳身教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興趣取向。
2.3 社會影響
很多社會群體都在進行有目的性的組織活動,他們經常會在社區內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活動,極大的豐富了民間體育文化,同時還能夠傳承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1]。
2.4 學校傳授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主要負責全方位培養學生。當前很多體育類院校已經開設了傳統體育文化課程,并且提供訓練的器材與場地,培養傳統體育人才。
3.1 政府經濟扶持力度不足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體現出該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的發展普遍存在“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形式。少數地區的傳統體育文化已經成為了振興地區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缺少經濟扶持的民族傳統體育,很難形成鮮活的文化形式而傳承。雖然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經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可是經費依然是制約傳統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體育只有在參加全國重要賽事的時候才會得到資金支持,在日常的教學以及平時訓練的開支只有靠學校辦公時擠出一定的經費才能勉強維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2]。
3.2 體育文化傳承主體斷層
家庭和師徒傳授依然在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每個個體所得到的文化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早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家族展開,教師通常就是師傅或者是父母,通過模仿練習以及言傳身教,使具備民族以及地域特色的體育項目能夠在族群成員當中學習和傳承。少數地區的孩子通常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跟著大人、父母學習傳統的體育文化,并且形成了習慣。在社會轉型進程中,隨著人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遭受到了重大打擊,導致了主體鏈出現斷裂。現在農村中主要是老人與留守兒童,這部分群體對于傳統體育并不熱衷,最終導致了傳承主體出現斷層。
3.3 文化認同感缺失
在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過程中,人們通常將其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忽視了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價值。比如,土家族的“擺手舞”,中老年人會覺得這是年輕人的體育項目,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又顯得過于土氣,不如籃球和足球這些體育項目刺激。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對于現代活動更加熱衷。比如苗族舞吉寶、傣族三坑拳、景頗族刀術等傳統體育項目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危機,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傳統體育項目被看作是糟粕,年輕人練習它們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在民族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傳承主體缺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4.1 體育和教育互動發展
現在,少數民族傳統教育繼承和發展依然處在初級階段,需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扶持與支持,通過政策的完善、資金投入以及全面宣傳等方式,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準確掌握民族傳統和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最大化的保留民族原生態元素。采用扶持族群自治,鼓勵多民族互相學習,維系民族村落傳統文化傳承,構建共同平臺,打造出民族文化交流的舞臺。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到學校當中,政府需要做好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維護教育的公平,同時構建傳統體育的相關教育設施。依靠政府建設民族文化城市的發展機遇,包裝傳統體育產業,處理好民族傳統體育在經濟利益下各個產業鏈的關系,構建利益機制,從而實現體育資源共享。
4.2 體育融入學校教育
學校體育教育是傳統體育技能和知識的重要途徑,是體育走向規范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可以有效的完善教育多重功能,使得學校的體育能夠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同時,傳統體育項目為了符合社會需要,要進一步創新和改良,只有學校體育活動教育發展才可以推動傳統體育在全新的環境中成長。強化對課程的開發,拓展學校的教育內容。推動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與此同時,學校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弘揚和傳承,更加具備科學性,能夠有效的避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封建思想,降低傳承盲目性。在當前學校教育體系當中,能夠培養大量的傳統體育的師資力量,為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造人力條件。
4.3 融入健身服務體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需要依靠群眾的支持,只有提升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影響力,才能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以及文化的傳承。目前,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具備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對于融入到群眾健身計劃中是完全可行的,同時也是能夠具備體育教育的真正作用。依靠群眾力量,發展群眾體育,在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中廣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現全民參與,從而為群眾提供健康和諧的體育文化理念。只有深入到群眾生活當中去,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才能夠扎根于社會,其教育價值也才有可能實現。
4.4 增強家庭教育功能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人口流動性加強,農村中出現了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這對于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欣喜的看到,很多外出務工的人員在一些傳統性的節日中也會回到家鄉,進行傳統文化活動,尤其是進行和民族體育相關的民俗活動。這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形式,這種家庭教育的形式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展開。首先,因為家庭和家族年長者通常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承擔者,所以要充分的發揮這部分群體的作用,通過組織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讓年輕一代培養出參加活動的習慣,并且能夠接受文化傳承教育。其次,鼓勵學生的家長經常帶著孩子回家,參與到傳統文化節日中,親身參與到各項民族體育活動中,使得家長在比賽以及運動中潛移默化的將傳統體育文化傳遞給孩子。
總體來看,我國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視,并且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邊緣化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們需要加大努力,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等各方面的教育要形成合力,努力的尋求更加有效的教育形式,從而有效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1]翟金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3):168-171.
[2]婁章勝,袁校衛,陳薇.社會學視角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產保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1):69-72.
G812.47
A
2095-2813(2017)01(b)-021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219
陳燦(1988,10—),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及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