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梅
(云南工程職業學院 云南安寧 650304)
“互聯網+”視野下大學畢業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啟示①
蔣文梅
(云南工程職業學院 云南安寧 650304)
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戰略指導下,在體育運動從舉國體制轉變到全民健身的背景之下,高校體育教育應與時俱進,正逐步走向大眾化和普及化,努力培育具有現代特色的體育鍛煉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提高國民素質,這種素質包括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該研究充分運用互聯網和數據挖掘技術,通過對近10年來大學畢業生體育鍛煉情況綜合進行分析研究,并采取問題調查方式,查找制約體育教學發展的因素,找準當前體育教學中的結癥所在,努力解決教育管理決策滯后等問題,克服重技能重競賽傾向,優化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在培育終身體育理念、鍛煉習慣養成和體育教學改革上著力,提出解決對策與建議,努力構建培育具有現代特色的體育鍛煉新生態,為新時期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互聯網+” 大學畢業生 體育鍛煉 現狀調查 啟示
如今,各類疾病趨于年輕化趨勢,亞健康已成為國人健康的“新常態”,通過于健康大數據相關報告指出,中國目前現有高血壓人口約為1.7億人,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將成為世界之最,體育鍛煉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不僅賦予全民健身運動新的內涵和外延,也為我國體育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面健身的重點,也是終身體育的基礎。該文通過跟蹤調查近10年高校畢業生參與體育鍛煉情況,通過問題調查方式,尋找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桎梏,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新時期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高校近10年畢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需要,通過人工與網上相結合的方式查閱有關體育鍛煉方面的文獻資料,全面了解掌握相關情況,總結借鑒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為研究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撐。
1.2.2 專家訪談法
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互動、線下訪談的形式,就調查問卷設計制作、信度效度檢驗和研究思路向XXX、XXX等9位專家學者進行請教,為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1.2.3 比較法
結合已查閱資料,橫向上區分省會直轄市、地市級城市、縣市區、鄉鎮和其他地區五個層面,縱向上區分入學前、入學后及畢業后三個階段進行比較,結合問卷調查,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篩選、比較,提出自己的觀點。
1.2.4 問卷調查法
(1)問卷的設計。
參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聽取專家意見,結合該研究的目的和內容,區分基本情況、基本態度、參與情況以及建議反饋四大模塊,共計32個子項。
(2)問卷的效度檢驗。
為了確保問卷反映與研究內容相一致,對問卷進行“很恰當、恰當、基本恰當、不恰當”四個層次評價。為了檢驗問卷的可靠性,共邀9位專家參加該問卷的審核。
(3)問卷的信度檢驗。
采用重測信度法進行信度檢驗。第一次共發放30份問卷并回收,半個月再次用同一問卷對同一組人員進行再測試。通過計算,兩次調查中相同變量的相關系數r均大于0.8,認為問卷調查的指標體系是可靠的。
(4)問卷發放回收情況。
為提高效率,采用發放傳統紙質問卷與網絡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借助http://www.soju,p.co,/(問卷星網站)平臺和QQ、微信群等載體進行問卷調查。
男女生分別掌握的運動技能系數為3.79和3.27,即表示男女生平均喜歡的項目個數為3.79和3.27,此數據與問卷20題目得出的結論男生3.8,女生3.16大致相當,從側面證明問卷的信度是可靠的。可以看出體育鍛煉在項目選擇上有明顯的性別特征,男性喜歡具有運動量大、對抗性強的體育運動項目,注重娛樂、交際功能。比如,籃球平均系數高達13.9%;女性選擇則集中在有明顯健身性、健美性項目,出現了向操類、舞蹈和健身集中的新特點,個別鍛煉項目性別特征明顯。如舞蹈項目男女比例分別達到了1.4%和98.6%;還可以看出,鍛煉項目主要集中在球類、跑步、自行車等傳統項目,但是多元化需求已日趨明顯,運動項目呈現出年輕化、娛樂化新特點和實用、速成、健美的新趨勢。
2.1 體育鍛煉地域情況
工作生活常住地,以地域行政級別區分,分別表示省會直轄市、地市級城市、縣市級城市、鄉鎮和其他五類地方,縱軸為促進健康、體育消費、迫切性需求、運動頻率和喜好程度的度量值(采用李克特五級度量),以顏色區分。從參與體育鍛煉地域分布來看,無論是參加鍛煉的質量、消費水平、重視程度等都明顯的體現出區域的差異,即參加體育鍛煉總體質量與所在社會經濟水平大致相同,省會城市略高于地市,地市優于縣市,主要原因為省會地市經濟收入較好,體育基礎設備相對較完善,且工作節奏快、從事的工作多以腦力勞動為主,工作場所多為辦公室,平時缺乏運動,“亞健康”威脅大,對鍛煉的需求大。體育鍛煉對自身健康影響、喜好度和迫切性上沒有明顯的地域差異,都取得較高的評分,表明整個社會對體育鍛煉都比較重視且沒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2.2 體育鍛煉與畢業院校
sig值大于0.05,則表示差異不顯著,即拒絕二者相關的原假設。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可以認為運動技能的掌握、鍛煉情況、運動技術、強度以及喜好程度與畢業學校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即認為個人參與鍛煉的情況與所畢業的學校等級無關。一般認為“985、211”大學師資雄厚,教育質量高于普通高校,畢業學生綜合素質優于普通高校畢業生,但從調查情況來看,“985、211”院校只是略微好于一般院校,但無明顯差異,畢業學生身體素質反而受畢業年限和工作生活常住地的影響較為明顯,換種說法就是說起步較晚、師資相對較弱的專科院校和民辦院校,在體育教學上與師資基礎雄厚的重點大學差距相對較小。
3.1 結論
一是未實現終身體育意識。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一般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些僅僅是喊口號,做樣子,并沒有真正響應“每天運動1 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倡議,不能把體育鍛煉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能把已學習掌握的體育理論技能與工作生活環境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學校體育體系化、整體化的教育成果不能很好地為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指導幫扶,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出現剛開始體育鍛煉普遍下降的情況。終身體育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中學生一旦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將會使其終身受益。
二是學生在思想上未形成自覺參與體。客觀上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自由時間少和運動場地缺乏等因素對堅持體育鍛煉沖擊比較大;主觀上怕苦怕累思想,不想動不愿動,不主動不作為,不善于開展具有符合工作生活小環境特點的特色體育活動,開展體育鍛煉受所處的社會小環境影響較大;實際上是畢業學生掌握了運動技能,具備鍛煉的身體基礎,擁有了參與鍛煉的能力,而無法產生運動興趣,無法樂在其中,沒有轉化為鍛煉的行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產生愛好,愛好它才會主動實踐它,沒有把運動的興趣轉化為運動的愛好,沒有養成自覺參與鍛煉的好習慣。
三是未完善體育社交圈構建。運動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鍛煉,還在于分享。體育運動是人們溝通的橋梁,通過體育運動不僅擴大了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還滿足了人們交往、合作的需要。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發展,加之體育運動從舉國體制到全民健身的轉變,通過“線上互動,線下運動”,催生了各種“體育社交圈”,體育社交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面對“體育社交圈”新情況新特點,仍然有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是個人行為,不是社會行為,只知埋頭鍛煉,不注重快樂分享,體育交際范圍也僅僅局限在單位同事之間,體育社交“朋友圈”沒有真正構建起來。
3.2 啟示
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對畢業學生傾向性問題,應追根溯源找癥結,痛下針砭去癰疽,辨癥施治促教學。
一是突出終身體育思想。高校體育教育應舉“健康第一”旗,鑄“終身體育”魂,要立足于終身體育這個長期目標,著眼長遠效應,把高校體育的視角從關注學生的當前擴展到關注學生的未來,在團隊合作、組織協調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緊盯體育理論武裝、運動能力培養和鍛煉習慣養成三個環節,嚴格規范體育鍛煉制度,著重在運動能力轉化為運動行為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組織功能,在運動習慣培養上抓落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把體育教學從教知識教技能轉變到教方法教組織上,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只有實現從被動的參與者到主動的學習者轉變,才能真正做到想鍛煉、會鍛煉、善鍛煉,才能真正把終身體育思想變成為一種能力、一種行為。
二是培育體育生態文化。所謂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參與為主體,以身體練習為抓手,以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載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特定的體育群體文化。培育校園體育文化生態環境不僅是體育教育的內存需求,也符合十八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培育高校體育生態文化應該在生態體育的視野下與生態文明觀同步發展,努力營造高校體育生態化發展所需要的自然環境,突出生態校園、生態課堂,克服教育資源匱乏,管理、決策滯后和過分競技化等傾向問題,凝聚生態體育共識,以參與體育鍛煉動機為切入點,加大鍛煉設施投入,加強管理層面的制度性建設,推廣普及手機校園APP運動軟件,構建鍛煉“朋友圈”,實施人性化管理,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文化,營建體育生態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實現課程生態化、場地器材生態化、體育行為生態化,達到人、體育、校園的整體和諧發展。
三是開展體育教育改革。開展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就是要緊盯新《課綱》,把握全民健身新機遇,找準適宜推廣項目為突破口,以興趣為牽引,堅持體育鍛煉多樣化和專業化相結合,針對體育鍛煉娛樂化、年輕化、全民化和信息化新特點,結合“互聯網+”與體育融合新情況,教學內容上要徹底扭轉只重技能忽視育人的局面,突出意志品質和團體協作,分層次引入易于接受掌握、便于推廣普及的運動項目。如:廣場舞、騎行等;在教學方式上要突破傳統的我教你學的課堂模式,要大力推廣“俱樂部”教學制,讓教學走出課堂,走進校園,融入社會;在教學考評上,要充分考慮個性化差異,克服唯分數論,引入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組織體育鍛煉能力和個人體育社交圈構建等因素,著重實現考評重點由體育能力到體育精神和體育行為上的轉變。
[1]寧一.長春市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劉衛峰,田劍.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體育鍛煉現狀與對策研究[J].四川:四川體育科學,2005(3):90-92.
[3]孫良.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1):24-26.
G80-05
A
2095-2813(2017)04(b)-023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238
蔣文梅(1984—),女,白族,云南昆明人,學士(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