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思琪+楊守杰
[摘 要]本文以我國財政部2009年發布的其他綜合收益相關會計準則為研究背景,將2015至2016年度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主體,運用實證研究的分析方法,采用價格模型對每股其他綜合收益、每股收益與股價的價值相關性進行檢驗。研究結果顯示,滬市A股制造業每股其他綜合收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但每股收益對股價的解釋能力很強。財務報告使用者可通過這一檢驗,對企業未來潛在利得與損失及時做出反應,進一步預測與決策,從而提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質量。
[關鍵詞]其他綜合收益;每股收益;價值相關性;價格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008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2-00-03
0 引 言
為保證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2009年我國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增設了“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在利潤表中,其他綜合收益位列凈利潤之后,與企業當期經常性損益無關,直接計入企業所有者權益,屬于扣除所得稅影響尚未實現的利得與損失,且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動形成了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企業通過廣泛披露會計信息內容,增強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與透明性,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好地衡量企業未來的經營業績,進一步深化投資者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2015至2016年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其他綜合收益價值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以探究每股其他綜合收益及每股收益對股價的解釋水平,進而為投資者準確把握上市公司的價值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1 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
以馬克思的價值規律為依據,有的研究者發現企業價值決定股票價值,而股票價值又作用于股票價格,因此通常采用股價來檢驗企業價值。企業價值創造理論認為,影響企業價值的主要因素包括經營活動與投資活動形成的盈利能力、需要應對的各種風險與未來的增長能力。企業價值是指未來的價值,而成長性恰好反映企業未來的增長能力。企業價值以可持續性為根本前提,企業價值與短期獲利、長期發展密不可分,同所有者的權益息息相關,還需考慮企業的持續穩定的增長能力,這些是創造企業價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資本市場中,有些學者提出了相對充分列報與披露會計信息價值,對提高資源有效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而反映出與企業價值有關的重大影響。而其他綜合收益從全面收益觀的角度,恰當地結合了已確認但尚未實現的收益項目,其披露可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會計信息,且這些信息將影響投資者對企業未來會計盈余的決策與預測,進而影響企業價值。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假設
我國的會計計量屬性強調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并適度謹慎地引入了公允價值,且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擴大了公允價值適用范圍,從而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而2009年利潤表增設了“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并要求在附注中詳細披露,旨在提高會計信息含量。那么,這一舉動是否可補充會計收益信息,進一步解釋其他綜合收益與股價的關聯呢?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每股其他綜合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
其他綜合收益和凈利潤都屬于企業價值活動的成果,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會涉及其他綜合收益,而凈利潤作為傳統核心會計信息,卻是每家上市公司所擁有的數據。故國內外會計信息使用者在進行投資與決策時,還是更看重凈利潤指標。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每股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
2.2 變量說明與模型設定
2.2.1 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為保證財務信息的可比性,本文考慮到我國上市公司被要求在次年4月30日之前披露財務報告,故選取次年4月30日的股票收盤價。若該日未發生股票交易,則順推至前一日,直至股票交易日為止,最后本文分別采用2017年4月29日與2016年4月28日的股價作為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鑒于本文研究的是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其他綜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為消除不同企業規模所帶來的影響因素,故選擇每股其他綜合收益、每股收益與每股凈資產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基于對企業價值影響因素的理解,本文選取每股凈資產、銷售收入增長率兩個財務指標作為控制變量,來準確反映每股其他綜合收益及每股收益對股價的解釋程度。
本文涉及的變量見表1。
2.2.2 模型設定
本文依舊選擇多數學者選擇的價格模型作為研究的基本模型,以多重回歸分析方法來剖析變量間的線性關系,且針對提出的不同假設分別構建不同的回歸模型來進行實證檢驗。
模型1:Pit=δ0+δ1OCIPS+δ2EPS+δ3SGR+εit
模型2:Pit=ψ0+ψ1BVPS+ψ2EPS+ψ3SGR+εit
2.3 樣本選取
截至2017年7月21日,我國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共1 002家,其中上交所有751家,深交所有251家。本文選取2015-2016年度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主體,面板數據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Wind數據庫和手工搜集,并剔除24家B股公司、29家ST、*ST公司、147家2015年12月3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以及239家連續2年未列報與披露其他綜合收益的公司。經篩選,最終獲得624個有效觀測數據,即代表312家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
本文分別使用Excel 2016與SPSS 22.0對樣本數據進行篩選整理、統計分析。
3 實證研究
3.1 描述性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2017年4月28日與2016年4月29日收盤價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413.48元/股、2.63元/股,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00多倍,標準差為21.21元/股。其主要是由于貴州茅臺一股獨大導致的波動水平極大,且與不同企業的規模大小、發展是否均衡都存在聯系。每股收益與每股其他綜合收益的標準差都非常小,且后者小于前者,說明企業的每股其他綜合收益的穩定性要優于每股收益。但實際上,與凈利潤相比,制造業各上市公司對其他綜合收益關注度較低,且其屬于非經常性損益,該項目金額與占比均相對于凈利潤少之又少。此外,每股其他綜合收益的均值為-0.004 7元,說明其他綜合收益在所有者權益部分中屬于損失,與公司盈利水平呈負相關性。除每股其他綜合收益均值為負數外,其他指標均值均為正值,反映出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能力的發展態勢較為樂觀。endprint
3.2 相關性分析
從表3可知,模型1與模型2各變量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Pearson Correlation)均未超過0.8,由此可以基本認定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此外,每股其他綜合收益與股價、銷售收入增長率均為較弱的負相關,且其相關性并不具有顯著性,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假設1不成立。而在模型2相關性分析中,除股價與銷售收入增長率外,其他各變量在1%的水平下呈強正相關性,反映出凈利潤與凈資產是影響股價的主要因素,二者也是投資者判斷企業業績的重要依據。而股價與銷售收入增長率也存在正相關關系,只是程度相對較弱。此時,初步證明了假設1的猜測。
3.3 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強行進入回歸法,排除可能導致多元回歸方程錯誤的因子,從而增強回歸分析模型的穩定性與精確性。由于篇幅原因,筆者未截取總體參數表與方差分析表,但結果顯示模型1與模型2調整后的判定系數(Adj R2)分別為0.615、0.725,均呈現出較好的擬合程度,并且二者的F值在1%的水平上具有顯著性,進一步說明兩個回歸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高,且回歸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4觀察可得,模型1與模型2各變量容忍度(Tolerance)均大于0.1,方差膨脹因子(VIF)均遠小于10,說明兩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同時也驗證了在相關性分析時得出的初步結論。但在模型1中,每股其他綜合收益與銷售收入增長率的p值(Sig.)均大于0.05,說明每股其他綜合收益解釋股價的能力較弱,也印證了假設1不成立的分析結果,即每股其他綜合收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而在模型2中,除銷售收入增長率外,每股收益與每股凈資產的p值(Sig.)均為0.000,說明二者對股價的解釋能力較強,也印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2,即每股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
4 結 語
本文以價格模型為基礎,分析2015至2016年度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年報面板數據,結果表明:每股其他綜合收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這主要與行業性質密不可分,企業尚未實現的利得與損失相對于傳統的凈利潤金額很少,涉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業務更少,而二者又是構成其他綜合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我國引入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時間較短,并對其根本內涵理解、關注程度相對較少,且其他綜合收益潛在的平滑性和不可持續性使業績指標未能得到最大利用,從而影響其決策的準確性。不僅如此,每股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這一結論與國內外多數學者的研究相一致,每股收益與股價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是使用傳統的“收入費用觀”來確認收益,而上市公司偏好使用凈利潤財務指標評價企業財務業績,在廣大投資者與財務報告使用者心中仍處于核心且不可替換的位置,所以每股收益與股價的相關性較高。
由于其他綜合收益包含未實現性與不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收益信息的有用性,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仍舊把凈利潤作為評價公司經營業績與價值的重要指標。據此,會計信息使用者應深化對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認識與理解,將綜合收益觀落到實處,盡可能詳盡地在附注中披露企業尚未實現的收益項目,這樣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還能促使財務報告使用者全面系統地衡量企業價值,進而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判斷。
主要參考文獻
[1]時文婷.論企業價值與成長性的關系[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2]熊艷.基于會計信息的企業價值反映充分度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6.
[3]李長山.我國上市公司綜合收益及其構成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