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玉杰+黃麗婷+褚千坤+梁江山+羅鵬
【摘要】 目的 觀察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術后脊柱的穩定性。方法 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各35例。A組行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脊柱系統術, B組行側后路脊柱內鏡楊氏椎間盤鏡系統術,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及療效。結果 A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0.12±7.08)min, B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6.25±6.64)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36, P<0.05);A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38.42±4.28)ml, B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40.26±4.15)ml,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26, P>0.05)。治療后, A組患者優17例, 良15例, 中1例, 差2例, 優良率為91.43%;B組患者優15例, 良14例, 中2例, 差4例, 優良率為82.86%;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48, P>0.05)。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術后脊柱穩定性較好。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脊柱穩定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2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脊柱疾病, 主要原因與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等發生退行性病變有關[1]。臨床治療以非手術理療為主, 但是當患者出現脊髓壓迫癥狀時, 則需進行手術。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 顯微鏡內窺鏡椎間盤摘除術、椎間盤鏡下椎間盤摘除術等被提出, 常用的脊柱內鏡系統主要有側后路脊柱內鏡楊氏椎間盤鏡手術系統和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脊柱系統[2]。本次研究主要觀察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術后脊柱穩定性,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納入標準[3]:①年齡18~60歲的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②持續3個月及以上保守治療(理療、腰背肌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等)無效;③愿意接受手術治療, 且身體一般狀況能耐受手術;④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②合并其他器官嚴重疾病;③合并骨折、創傷、腰椎感染、腫瘤、畸形等疾病;④本身患有腰椎滑脫等導致腰椎不穩疾病患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各35例。A組患者男24例, 女11例, 年齡40~79歲, 平均年齡(59.47±6.63)歲;伴單下肢放射性痛22例, 伴雙下肢發射線痛13例。B組患者男21例, 女14例, 年齡43~78歲, 平均年齡(60.12±7.08)歲;伴單下肢放射性痛20例, 伴雙下肢發射線痛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A組行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脊柱系統術。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 取俯臥位, 墊高髂腰部, 使椎間隙后側充分張開, 標記后正中線和髂嵴位置, 進行常規皮膚消毒, 根據患者體型、椎間孔位置等, 在“C”型臂X線機輔助下選擇進針路線。通過局部麻醉進針點逐級擴大工作通道, 經椎間孔至椎間隙穿入穿刺針, 置入導絲、導桿、導管和環鋸, 使用椎間孔鏡配套夾鉗取出突出的髓核[4]。轉動工作套管, 徹底取出游離的椎間盤碎塊, 采用射頻消融技術修復封閉破損的纖維環。術后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進行止血、激素及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24 h無感染則拔除引流皮片。
1. 2. 2 B組行側后路脊柱內鏡楊氏椎間盤鏡系統術。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 取俯臥位, 墊高腹部兩側, 懸空中間。進行常規皮膚消毒, 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和患者體征, 在“C”型臂X線機輔助下置入定位穿刺導針。沿穿刺針作一1.5~2.0 cm 切口, 逐級置入擴張管及工作通道, 并與手術臺妥善固定。置入椎間盤鏡系統, 使用髓核鉗夾除椎板下部及部分黃韌帶進入椎管, 若合并側隱窩狹窄, 則可夾除部分內側小關節突, 擴大神經根通道[5]。分離暴露椎間盤, 注意操作過程保護硬膜和神經根, 切開纖維環并取出髓核, 進行常規置皮片引流。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②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 定期進行影像學復查,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6]評估患者脊柱功能, 優:癥狀完全消失, 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輕微癥狀, 活動度輕度受限, 對工作和生活無影像;中:癥狀減輕, 活動受限, 影像工作和生活;差:治療前后無差別, 甚至加重。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0.12±7.08)min, B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6.25±6.64)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36, P<0.05);A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38.42±4.28)ml, B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40.26±4.15)ml,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26, P>0.05)。治療后, A組患者優17例, 良15例, 中1例, 差2例, 優良率為91.43%;B組患者優15例, 良14例, 中2例, 差4例, 優良率為82.86%;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48, P>0.05)。
3 討論
椎間盤長期承受不均勻的壓力, 不斷被擠壓和牽拉, 易發生慢性勞損與變性, 失去彈性和韌性, 一旦受到外力便容易發生椎間纖維環破裂, 使髓核脫出, 擠壓周圍神經根引起腰腿疼痛, 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最常見椎間盤突出癥[7]。臨床治療中, 當保守治療無明顯作用時即采取手術治療。鏡下操作技術不斷發展, 近年來內鏡技術的應用開展迅速, 其具有創傷小、恢復較快等優點[8]。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脊柱系統和側后路脊柱內鏡楊氏椎間盤鏡系統技術均屬于微創手術, 施政等[9]研究顯示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脊柱系統技術術野清楚、操作方便, 可以直接減壓, 縮短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側后路脊柱內鏡楊氏椎間盤鏡系統技術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效果明顯[10]。本次研究將這兩種方式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 結果顯示, A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0.12±7.08)min, 短于B組的(86.25±6.64)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36, P<0.05);A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38.42±4.28)ml, B組患者手術出血量為(40.26±4.15)ml,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26, P>0.05)。術后長時間隨訪顯示, 患者的腰部癥狀均不明顯或較輕, A組患者優17例, 良15例, 中1例, 差2例, 優良率為91.43%;B組患者優15例, 良14例, 中2例, 差4例, 優良率為82.86%;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48, P>0.05);表明脊柱的穩定性受影響不大。endprint
綜上所述, 經微創治療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明顯, 需注意施行椎間盤切除手術時盡量保留正常的椎間盤組織, 維持腰椎生物力學功能相對完整, 同時注意椎間盤功能的重建。由于本次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 存在偶然性, 同時主刀醫生不一, 手術療效也會受到影響, 故還需要進行更廣泛樣本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勇, 安貴峰. 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及對創傷反應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1):107-109.
[2] 上官文峰, 歐陽利云, 陳月明, 等. 經皮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 TESSYS 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32):116-117.
[3] 李洪珂, 張長江, 楊賢玉, 等. 脊柱內鏡下椎板間隙入路治療L5/S1椎間盤突出癥. 中國醫藥指南, 2015(17):116-117.
[4] 鞏陳, 呼國臣, 申才良. 椎間孔鏡神經根減壓松解術與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單節段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比觀察. 山東醫藥, 2016, 56(27):87-89.
[5] 羅凱, 張學學, 張達穎. 脊柱內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手術入路的進展.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6, 22(5):373-377.
[6] 周曉忠, 李超, 孫鴻濤, 等. 經皮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探討.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19):44-45.
[7] 王文, 金鐘, 楊福生, 等. 經皮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2, 18(4):219-224.
[8] 劉印, 孔清泉, 徐練, 等. 椎間孔入路經皮脊柱內鏡治療無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穿刺點位置選擇研究.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16, 5(5):360-366.
[9] 施政, 葉曉健, 章慶峻. 經皮椎間孔鏡內窺鏡脊柱系統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 山西醫藥雜志, 2015, 44(17):2038-2040.
[10] 馮仲鍇, 岳宗進, 王新立, 等. 經皮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的療效及安全性. 實用醫學雜志, 2015, 31(22):3769-37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