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覲菲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國內外需求疲弱,傳統經濟增長引擎動力不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壓力繁重的局面,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以創新來改革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提高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以達到提質增效,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預期目標。
[關鍵詞]創新;制度基礎;市場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引。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學領域作出重要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的突破。同時,創新發展居于重要位置,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總而言之,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1創新,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盛衰興亡的關鍵
縱觀人類近代史以來的五百年,那紛繁復雜的歷史疑云背后決定了諸多國家和民族盛衰消漲的因素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創新。那些率先實現了制度創新的國家就有可能先于其他國家完成工業化,邁入現代化,從而以超越時代的力量傲視全球。
歷史上第一個稱霸全球的國家是位于歐洲邊緣的居于三島之地的英國。英國無論從人口還是國土來講都算不上是一個大國,其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長期落后于歐洲大陸。可是英國人卻敢于創新,他們早在13世紀便建立了近代議會制度的雛形,然后用長達四百年的時間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以及對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的信仰。正是由于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確了對于私有產權的保護和對于自由市場經濟的堅持,才為后來蒸汽機、紡紗機、火車以及蒸汽輪船的發明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才使得以瓦特、斯蒂芬孫以及富爾頓等為代表的發明家競相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才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而英國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島國正是借助工業革命的力量才一躍而起成為占有海洋的“日不落帝國”,直到今天,英語依然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這一切激動人心的奇跡背后的鎖鑰就是創新。
2創新是解決中國當前問題的關鍵
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是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入中高速,原來動輒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將難以出現:其次是傳統經濟增長動力減弱,依靠高積累、高投資和大規模中低端產業建設維持的經濟增長,其潛力已經耗盡,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日漸熄火:人民生活水平邁入中等國家行列,但是對于進一步邁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需求依然迫切,中國并沒有擺脫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面對國內外需求疲軟,傳統經濟增長引擎動力不足,全面建成小看社會壓力繁重的局面,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以創新來改革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提高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以達到提質增效,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第一步的宏偉藍圖。由此可見,創新,關系著國家未來的興旺發達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3搭建制度基礎,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
優良的制度環境是激發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能力的關鍵。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了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創造了數不勝數的世界第一和工程學奇跡。只要有合適的發展環境和制度基礎,相信14億中國人民的創新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制度的層面上為創新搭建良好的平臺,從而更好地激發萬眾創業的熱情和智慧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3.1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客觀地承認和保護市場主體對于經濟利益地追求與渴望。根據經濟學中關于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的“理性人假設”,市場經濟當中的人,都是以追逐更高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和動力的,創新活動也概莫能外。創新活動的成果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某種知識和信息的形式出現并且呈現在全社會面前。在研發這種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研發人員投入大量的心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可是一旦這種知識被創造和研究出來,那么其被復制和傳播的邊際成本就非常低廉。在這個信息傳遞幾乎不需要成本和時間的時代,創新活動的知識成果是非常容易地被他人所利用的。這種時候,市場看不見的手就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根據經濟學中市場行為主體對于激勵做出反應的定律。只要對知識和創新成果的使用是沒有成本且可以帶來利益的,那么市場行為主體就會毫不猶豫的使用而絲毫不會顧及成果發明人的感受和利益。這種時候,就會出現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市場行為主體的行為沒有體現在價格當中,即創造收益的人沒有獲取全部的收益,而創造成本的人也沒有承擔起全部成本。創新活動就是一項具有極大外部性的經濟活動,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成果的發明人將無法獲得屬于自己的收益,從而失去應有的激勵,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就是創新活動的衰弱乃至于完全停滯。這就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
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必須挺身而出,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法律和行政的力量,保證創新主體可以在特定的時期內獲得對于創新所帶來收益的獨占權利,從而使得外部利益內部化,消除外部性,為創新活動提供足夠的激勵,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創新活動。
3.2暢通金融支持渠道
我們必須加大對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具有核心地位。合理而高效的金融體系對于社會資源的導向和配置作用是十分顯著的。美國硅谷是世界公認的創新創業中心,而硅谷的巨大成功是與美國完善的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分不開的。不管什么樣的人和企業創業,只要有了好的想法和創意都可以迅速地得到金融資本的支持,從而使得企業可以迅速建立起來并且具有發展壯大的血液。
同時,提供這種創業金融資本的投資公司和投資人,對于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支持都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是投錢之后就做甩手掌柜那么簡單。大都數創業者都是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但是卻缺乏對于公司運營所需要的全方位的知識,例如懂技術的不懂財務,懂研發的不懂銷售,靠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沒有辦法使得初創企業迅速成長的。這時候,這些投資公司和投資人就會不僅提供資金上面的支持,更會提供從企業初創到最終走向市場乃至于上市的全方位扶持,對于那些有技術、有創意但是卻缺乏企業管理和財務運作知識的創新人才來說,這種支持的作用不亞于創新本身。
當下,我國金融體系對于創新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普遍存在,更不要說是對于創新主體的全面扶持了。我們應該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引導全社會的金融資本向創新領域傾斜,建立和扶持更多的風險投資基金,鼓勵人們投資創新領域。只有為創新活動建立起適合其生長的“金融土壤”,創新的大樹才能茁壯成長。
3.3減少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人類近代史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方式。市場經濟的要義就在于充分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以價格信號,以市場主體的需求和判斷來引導經濟活動,只有在市場無法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才應該積極作為。
當下,我國對于創新活動的行政干預還是過多,管的過寬、過死,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市場的創新活力。許多的創新資源依然掌握政府官員的手中,官員們往往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門外漢,對于創新活動一知半解;同時,為了追求政績,往往傾向于投資“短平快”的三五年就可以見效的項目。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外行領導內行,科研人員獲取資源更多的要看和上級官員的關系,而不是科研實力,這導致了大量資源的錯配;同時,導致了學術界急功近利的短視的科研風氣,不利于我國科技創新的長期發展。
我們要繼續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把市場能做的事情還給市場,把政府該管的事情管好。真正地發揮市場作用,讓市場來引導創新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