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琪
摘 要 塑造健全人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創造型人才,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的參與與推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要使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深刻認識到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涵義,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其自身很特有的方式與途徑,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推動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大健全人格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人格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涵義
1.1人格
“人格”,這個概念來自于希臘語,原意是人們在交往中為克服和掩飾自身缺憾作用的面具,以后逐漸演變成認識自身和改變自身的理想參照。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边@就說明人格是統一的個體,具有人的社會化性質。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人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人格,即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所獲得的內在統一性和相對穩定的思想、品德、心理的有機綜合。
1.2大學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所要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符合現實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絕大多數人實際思想道德狀況,是個人良好道德、思想行為、自我意識、合作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統一。大學生健全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與健全人格相近,由于當代大學生是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擔負著巨大的歷史使命。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應該由正確的政治觀、正確的道德觀、健康的心理以及較強的能力四方面構成。要求大學生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思想道德修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較強的能力,發展成為心理健康人格、道德人格以及法律人格相統一的大學生健全人格。
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2.1決定作用
人格的形成往往是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社會環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結果。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中,自我教育通過不斷的自我選擇、調節、完善所達到的具有自覺性、積極性的一種人自身內在的條件和基礎。但只發揮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不能從根本上保證自我教育通過內化的過程將其轉化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思想道德素質。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繼續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外部環境是人格塑造的外部條件,人格塑造容易潛移默化地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只有盡可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外部環境向有益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積極健康的方向去發展,不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進行一系列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及觀點的系統學習,大學生才能對健全人格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將其逐步轉化為自身的實踐行為舉止,以實現個人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相統一,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2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左右大學生人格發展的方向以及發展的程度。健全人格符合現實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絕大多數人實際思想道德狀況,同時與現行法律和社會公德要求一致。而理想人格是崇高的,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標,我們認為從健全人格到理想人格的發展是人格培養的正確方向。由于大學生是較為特殊的群體,在,在當今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更容易受影響形成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礙,做出一些不符合社會行為規范以及不被法律所強制性要求的被指責或批判的行為舉止。因此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首先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逐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進行真善美圣的全面發展,以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的最終目標。
2.3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健全人格的塑造,通過滿足一定的人格發展需要,使其成為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內在的驅動力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后,還有自我超越需求。人格的行為與人格的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人格的發展需求層次越高,才有可能產生較高的人格。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制定
并完成一系列的目標,同時達到符合自我需求和社會要求的價值標準。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人格需求的內在驅動力量,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只有先滿足人格基礎的需求,同時推動人格的發展,提升人格的素質修養水平,從而達到健全人格以及理想人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是不斷發展著的,要將人格需求與人格發展始終結合起來相統一。
3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
由于容易受內部因素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出現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礙,大學生的人格在發展過程中不會長期處于穩定的狀態,這就需要對其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引導使其得到健康發展,而這種對人格進行不斷修正和引導的動態過程就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
一般而言,自我教育通過人的內化過程,能夠促使人更加客觀地認識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我,并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對自我不斷地進行修正和調整,辯證地分析并解決自我與自我的矛盾、自我與他人的矛盾、自我與自然的矛盾以及自我與社會的矛盾,使自我達到比較平衡的狀態。同時通過滿足自我的人格需求,激發自我的內在驅動力量,促進個體獲得不斷進步,從而解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矛盾關系,最終實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統一。自我教育對人格還具有調整和控制的作用,通過自我教育對自我進行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我進行人格目標的確立,促使大學生加強自我意識進行健全人格塑造,同時調整控制人格的情感,進一步發展大學生的才智素養。大學生還應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我人格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要求,及時調整自己的人格發展,嚴于律己,對自我進行有效的控制,保證目標的實現。endprint
3.2重視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
家庭是在一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起主要影響作用的關鍵因素,是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途徑,潛移默化地推動大學生對健康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進行全面的發展。要想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首先需要培養較好的家庭人際關系。家庭對個人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潛移默化也是長遠持久的,家庭教育能夠影響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品德素質與修養的初步形成。只有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間融洽的交流溝通,才是個人在形成發展健全人格過程中重要的前提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能否成才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父母只有對孩子灌輸良好的家庭人格教育,才有可能推動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帶有社會性,因此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須要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在現代社會,由于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以及改革開放發展迅猛,社會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體現為一把雙刃劍,只有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推動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黨的十五大工作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同時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推動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3.3搞好先進的學校教育
學校是大學生生活以及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孕育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的潤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受教育者得到應有的尊重,能夠發揮主體性作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一種雙向平等的互動關系,更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想要搞好先進的學校教育,就必須規范學校的管理制度,只有規范、人性化的學校管理制度才能保證學校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與引導。而教師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的影響,只有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給大學生帶來正能量,才能推動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3.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心理人格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只有先建立健康的心理人格,才能進一步拉動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三者相互影響,三者的統一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大學生健全人格。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合適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正確分析處理自我與外界的矛盾關系,使自我有意識地向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方向發展,同時將人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以人格教育為中心,開設相關專業的心理健康課程,及時發現并糾正大學生人格在形成與發展種的問題,為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9:10.
[3]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614.htm,1997-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