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韓霞
【摘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的滲透到每個學科當中,人文教育就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精神,促使學生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老師通過人文教學的理念, 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語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語文教育學者將人文教育通過教學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學生不僅能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還能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性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66-01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是語文”,這只是對語文的理解,雖然說語文是社交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語文的實質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促使傳統的語文教育只重視表面的文字理解向人文教學的轉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再加上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文章內容的內涵和深刻的含義理解能力不夠,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困難,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字功底,還能培養學生擁有更好的人文素質。
一、人文教育的歷史
人文這一詞最早起源于我國的文學作品《周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擦之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就把世界分成了“天文”和“人文”這兩大部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當中來看,不管是數不勝數的經史子集,還是各類的科舉考試,甚至繁華的藝術都閃爍著人文的光芒。在西方,“人文”這個詞起源于文藝復興運動,在西方國家存在兩種文化,一種是人文文化,一種是神學文化,神學文化則是相信人類是上帝創造的,這種神論思想抹殺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時新思想主義要求這種封建的神論之中釋放出來,要求人應該得到尊重,一切以人為核心,給人自由,讓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是在這個新思想的推動下,有了“人文主義”。
二、人文教育結合語文教育
很多教學者以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觀念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具有局限性,語文教育過程中滲透人文理念的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生活處處皆語文,同時也處處皆人文,語文和人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通過交流,溝通等活動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得到充裕的知識量,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改善學生的不良習慣、從而達到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讓學生在生活美的熏陶下,感受到人文文明深刻的韻味,以此深化學生的人文素質。
凡是語文課文中皆有優美的文章,這都是富有文學性的佳作,不僅詞句優美,還感情豐富。這要求老師引導學生發現課文中的美,讓學生在視覺效果上受到刺激性的沖擊,對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就不僅達到了人文教育的效果,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享受語文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三、人文教育的實現
俗話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對于這句話我們不可否認它的真實性,但是對于學生的教育,是讓學生對學習有積極主動性。因此,如何將理論性課堂生動化,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很多老師頭疼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把語文這種既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提升內涵和修養,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好的人文教育。
很多學生喜歡讀無聲書,這樣完全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為精神。因為語文就是一門社交性質的學科,只有通過學生大聲并且帶有感情的朗讀,才能達到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朗讀不需要老師的帶領,學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對文章產生理解,還能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老師還可以通過和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讓學生釋放自我的約束,快速的參與到課堂中的討論中來,讓學生感同身受的走進語文這個奇妙的世界中,這樣也讓枯燥無味的課堂,瞬間富有活力,讓學生釋放情緒。
在社會發展的現在,在社會發展的當代,“人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振興中華,,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今天,人文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高度關注。人文教育的內容不僅豐富多彩,還包含了很多的社會實際現象,因此,把人文教育落實到實處,不僅促使了學生身心綜合素質全面的發展,還為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偉.淺談人文教育與語文教學[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04:79-81.
[2]楊薇.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3:38-39.
[3]倪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9: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