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宋洪波++滕慧++王藝偉++安鳳平
摘 要:食源性流行病學是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初步探討在農林類高校如何開設該課程、優化教學內容,介紹問題導入教學法在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中的應用。
關鍵詞:食源性流行病學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a)-0218-02
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狀態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借以制訂和評價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與措施的科學[1]。食源性流行病學是流行病學在食品學科中具體應用的分支學科,以流行病學的基礎知識與方法研究食物中毒、食物營養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食源性變態反應重點性疾病、食源性寄生蟲病和食源性腸道傳染病等[2]。福建農林大學以農林學科為優勢和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博士后流動站,為福建省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在食品學科優勢、雄厚師資力量的保障條件下于2013年開始開設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并招生,至今已招收5屆學生、1屆畢業生。食源性流行病學為該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如何在農林類高校的食品學院有效開展該課程的教學,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教學團隊在課程設置方式、教學內容優化與教學方法提升等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1 課程設置改革
作為方法學的食源性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類學生必需掌握的專業基礎課,在該校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設置為專業核心課,理論教學32學時,2.0學分,最初在第六學期開設,現已提前至第五學期開設。因為目前沒有專門的《食源性流行病學》教材出版,遵循優選原則選用沈洪兵、齊秀英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和配套的《學習指導與習題集》,并推薦科學出版社的案例版作為教參。
先修課程為衛生統計學,與衛生統計學、食品衛生與安全學的相關學科聯系密切。例如,流行病學總論的方法學部分需要應用衛生統計學進行統計分析;各論中內容需要應用食品衛生與安全學、生物化學、人體生理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但食源性流行病學與上述相關學科各有側重,食源性流行病學是從人群角度研究預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策略與措施,食品衛生與安全學是從微觀入手探索疾病發生機制。總之,食源性流行病學與各學科間既有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
2 教學內容優化
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既秉承流行病學的基礎理論、方法部分,又結合農林高校食品學院優勢、凸顯食品學科特色,主要包括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及病原體的傳播方式,食源性疾病爆發的現場調查,食源性疾病的預防、監測與預警等內容,全面系統地介紹人群中食源性疾病與健康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制食源性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及預防控制措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流行病學的意義、研究范圍和工作任務;掌握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夠運用流行病學的觀點和方法,開展病因研究、食源性疾病防控服務、人群健康和疾病調查,以及預防效果評價工作。
優化后具體教學內容有緒論、疾病的分布、病因和病因推斷、描述性研究、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感染性腹瀉。描述性研究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的作用、特點與用途;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和實驗流行病學方法的定義、特點、種類與用途、研究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偏倚及其控制,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步驟,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的概念及制訂原則,疾病三級預防與疾病監測的概念,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疾病的人群、地區、時間綜合分布的描述,常用測量指標的意義、用途與計算方法,流行病學探索病因的基本過程及病因推斷的原則等,能夠有一系統的掌握。
3 問題導入式教學法
食源性流行病學實踐性很強,如果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沿襲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傳授,會限制學生自主獲取、養成學習依賴,難以培養其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利于獨立思考和創新進取的精神孕育,遠不能適應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形式。在當代高等教育新形勢與挑戰下,該課程同時面臨內容多、任務重而學時有限的困境,引入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導入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跨越困境的有效途徑,能更好地發揮食源性流行病學在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的橋梁作用,更為符合創新性食品衛生與營養人才培養的要求,實踐證明其為實效顯著和創意突顯的教學策略[3]。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PBL教學特點,篩選經典案例、設計教學問題,比如吸煙與肺癌關聯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弗明漢心臟病的前瞻性研究、維生素C與壞血病關系的實驗性研究及反應停與海豹畸形的病例對照研究等。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團隊,將案例及問題在教學計劃安排的前1周發布,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初步形成理解、分析問題的思路。課堂教學時簡要介紹案例后循循誘導發問,觸發學生積極性、隨機抽組回答,老師予以總結與點評。通過PBL教學法,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掌握知識并能靈活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新林,徐謙,郎建英,等.中醫藥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4):360-361.
[2] 劉燕群,沈紅兵,高莉,等.食品安全專業的流行病學教學[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6):935-936.
[3] 楊錚,倪進東.PBL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158-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