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松
摘 要 從聽說結合、聽寫結合以及讀寫結合的語文學習方法的角度,談談初中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 聽說讀寫結合 語文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通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及《標準解讀》的學習,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進一步認識到聽說讀寫的高效有機結合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并為將原來無意識的、偶爾的結合變為有意識的、經常的結合,將原本低效或者無效的結合變成高效的結合,做了很多的實踐和探索。本文將主要從聽說結合、聽寫結合以及讀寫結合的語文學習方法的角度,談談初中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首先談談聽與說的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聽與說的結合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我曾經用過的辯論會,班級演講比賽,閱讀經驗分享,不用說包括語文課堂上常有的討論與回答等多種方式。下面我試著擇要分析。
一般認為舉行辯論會主要鍛煉考察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實聽(理解能力)也很重要:你聽不懂別人說的內容,如何支持或者反駁他的觀點?所以辯論會我認為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使這二者實現了有機的結合。比如我曾經就“開卷有益”與“開卷未必有益”讓學生分組展開辯論。在實施過程中我就發現,只有準備充分且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出眾的同學,才可以或者滔滔不絕,無人可以打斷;或者一針見血,令對手啞口無言。而準備不足又理解能力差或者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同學,即使對方論據不充分、論證不嚴密,也無法發現問題,白白錯過了反敗為勝的機會。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將整個辯論會活動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小結反思階段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主要是分辯題、分辯組,之后分別針對準備論據,語言表達,預測“敵情”等分組引領學生做充足的準備,盡力確保不至于出現跑題、冷場、或者一辯即明的情形。所以辯題的設置應當是有爭議的,而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正義;辯組應實力相當,絕不可過于懸殊;論據可由學生自行準備,這樣才有鍛煉效果,對于對手應重視,但不應仰視……總之,在準備階段,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斗志,既為辯論會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充分考慮到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和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活動養成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習慣,養成做讀書摘要和筆記的習慣,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并試著仿寫或者創作自己的文學作品。
實施階段要注意既要有熱烈的氣氛,也要控制良好的秩序。既要允許暢所欲言,也要注意不可過于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既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延伸,也要注意不可控制的偏題跑題。我在進行“開卷是否有益”辯論時,既大膽放權,從主持、評委到辯手、觀眾,完全交給學生;又適時介入,特別是針對卡殼、延時和跑題現象,及時處理,確保既讓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又不致使辯論會開成天馬行空的茶話會。
小結階段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以及認識到的不足,為以后的學習活動找準切入點,既能讓學生養成課后反思的習慣,也可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老師在讓大家暢所欲言后概括,并對大家表示肯定和期許,萬萬不可過于糾纏學生在活動及中表現出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為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打下良好基礎。
其他諸如班級演講比賽,閱讀經驗分享等聽說結合方式,在我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有的比辯論會更注重寫作能力,有的是逐個展示,有的是集體展示,各有特色,但在課堂上大多還是側重聽說的學習方式結合,這里不再贅述。但無論何種活動,要搞清楚自己的教學目的,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不要忽略了自己的主導地位,做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先行者。
再來談談聽與寫的結合。
我們學校常常舉行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基本每周都有的“國旗下講話”,每年都有的“法制知識講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學生生理健康知識講座”、“感恩報告會”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此外還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推薦觀看的愛國主義影片《開學第一課》等優秀影視作品。最初學生對這樣的活動重要性認識不足,每次活動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折磨,我作為常年的語文教師和班主任,既為了改變學生的態度,也為了貫徹“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教學理念”琢磨了很長時間,將主題教育活動和生活實際以及寫作結合起來,每次活動之后都要學生做一份筆記,并結合自身實際或者感悟,寫一篇作文或者隨筆。這樣,學生聽會的紀律更好,接受教育的效果經過反思強化也更佳了。
在這類主題教育活動中,我以為關鍵不僅是認真聽、看,而且應該是有效和高效聽、看;不止是用心記、寫的過程,更是一個將聽、看所得消化吸收,并通過自己的語文能力準確表達出來的過程。
我認為此類活動的進行,既養成了學生認真接受主題教育的習慣,又鍛煉了速記和提煉聽話要素的能力,更在寫作中鍛煉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和學習習慣,且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此類教育實踐中,我一般先是在主題教育活動之前對紀律和筆記質量做出要求,并且引導學生鍛煉和掌握領會說話要點,抓住主要論據,幫助學生做好筆記的同時,保證不影響聽會效果;在主題教育結束之后,以班會或者心得交流會的形式,再次固化學生的聽會收獲,并引領學生對回去之后的作文思路做出自己的規劃;在筆記批改、作文批閱和點評時,既強調大方向,也重視語文能力的要素,既力求讓學生避免思想誤入歧途,又注重寫作能力的涓滴成河。通過長期的堅持,我認為此類教育活動,既使學生收到了思想洗禮,政治上變得正確而堅定;也充分鍛煉了聽和寫的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和運用習慣。
最后說說讀和寫的結合。
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既是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體現,又是初中語文中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一百一十多分),所以這兩者的結合是我語文常規教學和重難點突破的重中之重。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我既注意對不同類型課文(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不同方式教學,也注意對課外閱讀內容和方式的適當指引;既強化精讀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又提倡通讀、瀏覽、跳讀等不同閱讀方式的大膽和有效嘗試,讓學生充分領略泛舟書海的樂趣,從要我讀變成我要讀。更重視學生閱讀后的收獲,提倡“一書一得”、“一書多得”,并通過摘記、賞析、拓展延伸、續寫、仿寫、改寫等方式,讓學生將點滴收獲,化為己有,變為己用。努力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基本特點。
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和《變色龍》后的續寫,《老王》變換人稱的改寫等寫作實踐時,我先是讓學生結合參考資料,查找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關資料,之后與學生一起,從遣詞造句、線索結構、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謀篇布局、主題思想等不同角度深入賞析,最后才讓學生進行相關寫作任務。這樣,既讓學生鍛煉了讀(理解能力),又讓學生想寫(表達能力)、敢寫、要寫、寫好作文(表達能力)。之后,再引導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對其他相似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賞析,并將所得納入自己的習作之中。
初中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的結合,遠遠不止上面這三種方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筆者將繼續不斷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實踐探索豐富并這方面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最終學好、用好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