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需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充分交流,從而多渠道、多角度、有效地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一、創設情境,激活經驗
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深入鉆研教材,巧妙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課始教師提問:“關于圓,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了大量的具有圓形特征的物體,能初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圓的特征。教師創設的這一問題情境,在激活了學生關于圓的經驗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把教學的起點落在實處。接著教師通過課件演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美,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學生認識了圓的特征并學會用圓規畫圓后,教師問:“現在同學們已經會用圓規畫圓,如果請你在操場上畫一個半徑15米的大圓,你會嗎?”這時的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太大了,圓規畫不了。”還有的邊比劃邊說:“可以用一根長15米的繩子,兩端各系一支筆,一支筆固定不動,然后拉直繩子,另一支筆轉一圈,這樣圓就畫好了。”更有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體育課上老師就是這樣用繩子畫圓的。”課堂討論的氣氛活躍,學生的生活經驗被激活,富有探究性的數學課堂悄然而生。這時,教師趁熱打鐵,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動態呈現畫圓的過程,并追問:“為什么要拉直繩子呢?”此時學生對該知識點早已了然于心,不約而同地說:“這樣半徑才會相等,畫的圓才準確。”一個知識難點就這樣在聯系已有生活經驗的操作環節中迎刃而解。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情境與學習內容的結合中產生聯想,幫助學生喚醒已有的經驗,并在新的數學問題中發展原有的經驗,進而能夠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二、動手實踐,積累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產生于數學活動,因而具有實踐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積極主動地經歷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在活動中逐步積累活動經驗。
教學畫圓這個環節,在學生認識圓規后,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畫圓(不限定方法),突出了小組合作、集體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分組畫圓,看似簡單,實則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操作,需引導學生合理分工、通力協作,從而形成“氣氛中透著民主,和諧中透著競爭”的良好學習環境。在井然有序的分工合作中,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在畫圓方法的逐步完善中,圓的知識和圓的特征在學生腦中生根發芽。這時,再用圓規畫圓,學生馬上可以根據需要的大小畫圓,并且在實踐中發現用紙杯畫圓的局限性——只能畫固定大小的圓。接著在學生的作品展示環節中,他們的精彩點評,充分展現了個人的智慧和嚴謹的思維。學生通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明確用實物畫圓的局限性。這樣以學生的實踐活動替代教師的講解,讓有關圓的知識成為學生動手操作的成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操作活動,學生經歷直觀經驗的積累過程,形成了有條理的操作經驗。在畫、量、剪、描、轉、滾等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自我觀察、比較、感悟、發現,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實現知識的獲取。讓我們不禁感嘆:動態的學習過程,獲取的是鮮活的“圓”,設置操作性活動的教學引發了學生表達的需要,對話式的教學催生了學生如涓涓細流般的操作經驗,這樣的課堂才是智慧生本的課堂。
三、分享交流,形成經驗
有時候學生雖然經歷了數學活動,卻并不能主動地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活動經驗需要學生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交流、師生互動才能形成。所以,教師要把數學活動經驗的形成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完成,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愉悅的氣氛,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所獲得的經驗加以整理,促使經歷走向經驗。
例如,在探究半徑和直徑關系時,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折一折、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經歷知識的探究、發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學生經歷自主探究之后,教師讓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通過剛才的活動,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有的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還有的說應該在同一個圓或者相等的圓里半徑和直徑才有這樣的關系。
同伴間的交流和借鑒可以形成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經驗。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使學生的思考、同學間的交流相互發生作用,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逐漸形成理性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回顧反思,提升經驗
教師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充分展示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再把數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生活運用中,反思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反思在解決問題中遇到了哪些思維障礙,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進而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煉,使所獲得的經驗不斷抽象、概括。
例如,在學習了有關圓的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前的問題:“圓形車輪為什么不顛簸,你有新的想法嗎?”學生對此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在交流中思路更加清晰,得出這樣的結論:“車輪的中心相當于圓心,車輪中心到地面的距離相當于圓的半徑,圓心到地面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樣車子在前進時,就不會顛簸,所以車輪要做成圓的。”此時,教師再結合課件演示,呈現車輪運動的軌跡。學生借助幾何直觀,將知識經驗與生活實際在思維碰撞中調和,在碰撞中促成解決問題經驗的形成。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解決問題的經驗,不是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性手段得到的,而是借助課件動態演示,個體反思,同伴間思維碰撞而獲取的經驗。在經歷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了訓練,他們在回顧反思中實現了活動經驗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流水鎮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