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成
著名語文教育學者朱紹禹曾經說:“教師存在的作用主要在于創設一種便于學生高效學習的情境。這不僅要憑借教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還要憑借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品格;而想要達到良好的學習氛圍,必須要讓學生能夠有廣泛思考的空間和自由。”這里所說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它主要是作為教師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創設歡快愉悅的教學情境,才能夠調動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探索的欲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創設導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好戲觀開頭。”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都必須設計一個好的開頭,也就是要設計好課堂導語,這是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它是每一位教師創作一首優美動聽的教學樂章的前奏。高效的導語情境創設,就如一束光照亮學生的心扉,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快樂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筆者在新課講解之前向學生們展示了一組雪山、平原、高原、荒漠、草原、戈壁的照片,供同學們欣賞。同學們欣賞完之后紛紛對這些風景秀麗的大好河山贊不絕口:原來這就是西部啊,這就是中國版圖上一塊塊神奇的存在!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西部:西部作為世界文明史上貫通東西方之間文明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入,在許許多多建設者勤勞汗水的澆注下,又重新展開笑顏,煥發出勃勃生機!教材的第一單元主要圍繞走進西部這一單元主題,讓我們一起打開我們的課本,迅速瀏覽第一單元的主要目錄,看一看書中向我們介紹的西部景物有哪些。當學生說到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古典優雅的絲綢之路、堅忍不拔的大白楊、橫跨世界屋脊的杰作——青藏鐵路時,筆者就向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在朗讀這一組課文的時候,不僅要把握文中的主要內容,而且還要聯系上下文,感受文中優美的語句和發人深省的句子,思考這樣寫能帶來什么樣的好處。要是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跟老師同學共同討論。大家一起追隨作者的腳步,深入西部,去感受和體驗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最后,筆者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草原》:“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那么草原對于他來說,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同學們不妨走進文章,去感受作者筆下遼闊的草原。”通過創設導語情境,教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歡快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
新課標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個性特長,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水平和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在“唱獨角戲”,不僅占用了大部分學生課堂參與的時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要努力創設歡快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搜集一些關于感動中國相關人物的信息。上課時,筆者先問學生:“同學們的信息都搜集得怎么樣了?你們主要通過什么方式搜集的呢?”多數學生回答主通過在網絡上找資料。筆者就說:“同學們剛剛也探討了自己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方法,非常不錯。你們也都知道,進入了21世紀之后,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這個時代的信息和我們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當今社會信息覆蓋量越來越多,信息傳播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人們搜集和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廣。請同學們把課本翻開,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課文。”筆者先讓學生朗讀這一單元的導語,體會信息技術的神奇魅力。學生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迅速地概覽閱讀材料,然后小組討論組織怎樣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參照哪些資料以及如何去獲得這些資料等,最后在班上進行交流和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創設歡快的生活教學情境和問題情境,讓學生仔細觀察,激烈討論以及聯系課本內容,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在歡快愉悅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勇敢質疑,深入地進行自主學習,學習能力和思維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創設探究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運用相關的教學照片、教學實物及各種現代教學媒介,創設多種探究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在開始新課教學之前,筆者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天路》這首歌。學生紛紛表示都聽過這首歌,甚至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在嘴里哼這首歌的調調。筆者就播放了這首歌,并且給學生展示了青藏鐵路的照片,讓學生一邊聽著歌曲一邊看著巧奪天工的偉大杰作,然后問學生是否受到青藏鐵路的震撼,對青藏鐵路的了解又有多少。學生回答之后,筆者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幅青藏鐵路的地圖,讓他們結合課本中“一條長長的……雪域圣城——拉薩”這句話了解青藏鐵路的雄偉壯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可以根據學習提示進行自主學習。筆者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文章,并且進行思考:文章主要介紹了哪些內容?然后要求學生通過同桌交流的方式探討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技術人員是如何戰勝這些困難的。在學生討論時,筆者對個別重點句子進行了引導。比如,“風火山一帶……冰雹劈頭蓋臉地砸下來”,筆者問學生:“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什么時候遇到過這種情況?”學生紛紛回答到從來沒有過。筆者就進一步引導:“那么你們可以想象得到當時的環境有多么的惡劣,在那么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他們還能創造奇跡,我們不應該向他們致敬嗎?”學生們熱情高漲,表示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太偉大了。筆者又播放了一段關于青藏高原的視頻資料: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900多米,平均氣溫-7 ℃,冬季最低氣溫低至-41 ℃,空氣中所含氧氣成分只有普通平原的50 %,被稱為“生命禁區”……視頻播放完之后,筆者讓學生進行討論,筑路大軍在面對如此艱難的局面時是怎樣做的,他們是如何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最后將討論的結果用自己的話語組織,在全班進行簡單的交流。
綜上所述,教師要勇于創新,創設高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探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體會思想感情,掌握學習方法。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朋口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