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現實仍不容忽視。本文以成都信息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為例,在對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民辦高校學生創業就業的能力培養,突出問題導向,探索出“培育一個意識、兩條腿走路、三個方面投入”的“一二三”模式。
【關鍵詞】 一二三模式 四川 民辦高校 創業就業
目前,我國就業形勢整體嚴峻的態勢沒有發生變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越發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尤其是處在“夾縫”中的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迅猛。但是與公辦高等教育相比,民辦高等教育起步時間晚,辦學時間短,經驗積累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創業就業意識淡薄就是其中之一。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報告》中提出“創業教育”這個概念以來,世界各國對創業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蓬勃開展起來。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7-1991年教育革新與發展服務計劃項目”國,我國自也 1990年開始了創業教育的實驗和研究。[1]但截至目前,創業教育的結果卻并不理想。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人數所占的比例在30%-40%之間,而我國大學生的創業人數卻不到10%,民辦類的學校的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人數所占的比例更低。[2]其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在某種程度上衡量著這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認可度,這一點對于民辦高校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為了提高自身的辦學質量和獲得社會的認可,普遍都非常重視其畢業生的創業就業教育,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然而,民辦高校在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著諸如認識存在偏差、相應的師資力量短缺、資金配套不到位等諸多問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針對高校學生創業就業的能力培養,突出問題導向,探索出了“培育一個意識、兩條腿走路、三個方面投入”的“一二三”模式,使我院畢業生的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榮獲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一、創業就業——培育一個意識
近年來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漲,造成了巨大的就業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民辦高校必須要實施創業教育,在喚醒學生創造力方面上有所作為,[3]這是民辦高校教師的使命。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并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諸如辯論、演講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創業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從心理上接受創業就業教育,逐步克服在創業就業道路上出現的意識淡薄、信心缺乏、意志不堅等問題,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朝著提高自身創業就業能力方向努力。
我院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情況,培養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調整就業期望值,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職業素養》納入教學計劃,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為了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我院還將《公共禮儀》、《溝通 技巧》、《演講與口才》、《面試技巧》作為學生的選修課。[4]
二、理論+實踐=兩條腿走路
從理論角度講,學生創業就業能力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支撐。我院在辦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走出重專業知識輕創業就業理論的誤區,讓學生自覺地接受創業就業教育,為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增強“軟功夫”。同時,我院積極引導教師摒棄傳統教學觀念,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增加創業就業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強化學生的創業就業意識,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業就業能力。
從實踐角度講,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經驗的積累。學生要積極參加各種與創業就業有關的活動,教師多組織與提高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有幫助的教學活動,學校多提供創業就業的平臺。我院辦學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學生創業就業工作,截止目前,我院獲批建設的教學改革項目有“四川省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四川省地方屬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四川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與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文科實踐教育基地”等
我們深刻明白,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只有畢業生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就業,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招生難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創業就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對于我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學院+教師+學生=三方面投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辦高校的辦學經驗無不表明“民辦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要逐步走向科學化與規范化的道路,把這當做一項系統的工程來做,進行頂層設計,建立適合院校特點的創業教育體系,把創業教育納入到人才發展的培養體系中去,構建相應的教學實踐平臺,學校要增加這方面的經費投入,建立強有力的管理服務團隊與教學團隊。”[4]正是有鑒于此,我院積極加強頂層設計,在探索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匹配的課程體系過程中,推出了基于項目化管理的教學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課程群;采取翻轉教學方式的網絡課程群;將職業準入類證書考試融入課堂教學內容的課證融合課程群。
具體而言,在教師方面,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樹立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全新教學理念。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要突出創業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上面來,并將其納入對學生考查的范圍,自覺承擔學生創業就業能力培養的任務。在學生方面,要轉變以往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模式,樹立專業知識和創業就業理論同等重要的意識,將創業就業理論上升到是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的高度。同時,學生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時刻有危機感在身,才能化壓力為動力,真正將創業就業能力的培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endprint
總之,從教師角度講,就是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增加創業就業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強化學生的創業就業意識,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業就業能力。從學生角度講,就是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學生要走出重專業知識輕創業就業理論的誤區,自覺地接受創業就業教育,為將來踏入社會增強“軟功夫”。
三、總結
當前我們正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和傳統方式之間的沖突空前突出的時代背景下。不論影響如何,我們堅信,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一定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因此作為民辦高校,我們更重視行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結合就業創業的要求,我們還應該加上“地方經濟、行業需要什么樣的實體,我們就培養能創辦或者參與創辦這些實體工作的人才”。
一是,以實習促就業創業。學院要不斷為學生實習提供各種機會。一方面,學院要積極與各公司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合作關系,在實習前,實習中都要為學生提供各類職場教育,為學生實習做好鋪墊,更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學院要建立各類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具體分為三個層面:基于校內實驗室的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基于教學實習的專業基本能力培養;基于校外實習基地的行業綜合能力養成。
二是,以創新促創業就業。學院積極整合力量,依托地方資源,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科技園和建立創業項目運營管理公司、組建管理團隊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服務保障。
三是,以協同教育促創業就業。學院依據自身專業背景,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以學生發展為己任,以服務社會為目的,建立“政產學研”協同教育體系,建立學生服務社會的載體和人才測評中心,通過教師與行業的互動溝通,引領學生深入了解行業情況,夯實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洪剛.關于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245
[2] 臧文靜.基于高質量就業的民辦高校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鴨綠江,2015(7).2638
[3] 張亞娜.新時期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3(下).15.
[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2014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5] 張亞娜.新時期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3(下).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