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超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消費過程中,人們對于自身的消費權益保障問題有了高度的重視,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出現了很多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在信息權的保護方面,為了使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必須要懂得合理利用法律武器。民商法的誕生就是為了協調多種社會生活矛盾,結合民法和商法的相關理論,在實踐當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消費者 信息權 民商法 保護
引言
消費者的信息權主要是在消費的基礎之上按照消費的真實全面性以及及時性所獲得的多種權利。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消費者也逐漸意識到了自我信息權利保護的重要性,消費信息權保護立法和侵犯消費者信息權的民事責任都屬于消費者信息權當中的關鍵性保護內容,為了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我們必須要懂得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1 我國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現狀
隨著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逐漸顯示出了商業性能,很多的經營者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了收集以及販賣。因為,他們意識到只有掌握了更多的消費者信息,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潛在客戶,而且這種營銷理念的產生,使得更多人愿意去購買消費者的信息,從而導致了個人信息被多次甚至是惡意獲取。經營者掌握更多的消費者的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具有數據依據的分析結果可以使其經營的針對性更強。在利益的驅動下,消費者的信息被侵犯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健全、信息管理者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識、消費者對自己的信息保護意識不足等諸多原因,導致了消費者信息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2 侵害消費者信息權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消費者的基本信息可以為商家謀得額外的利益的時候,許多商家往往在與消費者構成消費關系的過程中要求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與當次消費不相關的其他信息。其中往往涉及消費者的隱私信息。與此同時,消費者沒有對自己的基本信息進行保護的意識,往往據實填寫、詳細填寫。這種要求消費者填寫與消費不相關的詳細信息的行為,我們就可以視為不合理收集信息。這種平時不被我們注意的侵權行為在生活中的許多時候都能遇到,這些信息收集的過程,消費者不會被告知信息的具體用途。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過度收集,轉而將其販賣給其他不同領域的經營者,使自己收集到的消費者信息稱為其他商家尋找潛在消費者的信息來源。轉賣消費者信息的過程讓商家獲利,但為消費者帶來困擾或信息安全的隱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損失。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商家為謀求更多的利益,不惜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這種行為對消費者造成的影響有時候是不可控的。
3 消費者信息權的民商法保護
3.1 保護弱者。當前,各個國家在民商立法的過程中都會有意識地保護弱者。在互聯網時代,經濟往來中的信息日漸多樣化、專業化及復雜化,這就使得各類信息凸顯出越來越嚴重的不對稱性。在海量的消費信息及難以辨析真實性的信息面前,信息弱勢者就難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就使得信息的優勢者與劣勢之間是不正常的主動與被動、支配與被支配關系,從而導致信息弱勢者很容易被信息優勢者隨意擺布,再加上弱勢者難以對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證明,最終使得信息弱勢者的合法權益受到進一步損害。而民商法內的民法,就是對消費雙方公正與平等進行保證與強調的法律形式。在消費者的消費過程中,消費信息屬于一種社會活動,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理應在社會系統中實現與進行,并且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從民法方面分析,只有有效保護信息弱勢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彰顯出民商法的價值與作用,因此要想實現公平與平等,在形式與實質上都應對消費者的信息權進行有效的保護。
3.2 意識自主。意識自主指的是,在民事行為中方式人可以獨立且意識自由地參與活動,具有自主的行為權利。民主參與者可依據自身的意志較好地展現與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可借助意愿變更、終止或設計民事法律關系。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在消費過程中信息弱勢者由于受到不及時、不全面、虛假信息的影響,往往難以表達自主意思,無法展現自我真實意愿,最終使得人身與財產受到損害。信息弱勢者在依據相關法律條款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過程中,還可能受到多樣性主體及廣泛性信息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他們難以確定信息的使用者、接受者及提供者。針對這種形式與實質上都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必須借助民商法中的安全交易理論對其違法行為實施法律追究。
3.3 交易安全。交易安全義務,是指對無契約關系或有契約關系,但是難以實現契約中各項權益的受害者進行保護,為受害者提獲得理賠的機會,最終有效維護社會活動中的公正與公平。交易安全義務就是借助這樣的研究框架,在自己的責任范圍中持續或開創危險源,并依據具體的危險源特征制定有效的保護消費活動中受害者權益的條款,當他人出現相關的信息權被侵犯的狀況時,應依據有關條款對受害者進行保護、對侵害權益者進行懲處。而提供信息就可看成是“危險源的持續或開創”,而消費信息還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及可偽性,假如不能懷疑其真偽性且不做恰當處理的話,就極易引發一定的危險。這就需要民商法在條款中對信息的傳播者與提供者進行警告與說明,從傳播途徑與根源上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全面性及真實性,使得消費信息不管是在使用中還是接受中都能積極發揮自身作用,以確保交易活動的安全與公平,盡可能降低因過度關注信息而造成疲勞等情況的出現幾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對其完整性、真實性和時效性等方面進行保證,在消費者信息權方面更加需要注意,通過民商法能夠對消費者的信息權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而我國也應該加強對消費者信息權的立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薛婷.消費者信息權的民商法保護[J].經營管理者,2016,(27):294.
[2] 高曉曦.試分析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7,(12):253-2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