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倩
(徐州市康復醫院手術室,江蘇 徐州 221003)
對行骨科手術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探討
吳 倩
(徐州市康復醫院手術室,江蘇 徐州 221003)
目的:研究對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方法:將徐州市康復醫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228例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干預組(n=114)和人性化干預組(n=114)。對常規干預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人性化干預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術前的各項生命體征、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住院的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1)接受護理后,人性化干預組患者術前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和呼吸頻率均低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體溫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接受護理后,人性化干預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短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人性化護理應用到進行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改善其術前的心理狀態,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骨科手術;患者;人性化護理
骨科手術是臨床上常見的手術類型。有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骨科手術材料的改進,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進行骨科手術相當于一種應激源,可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均產生較大的影響,嚴重時甚至可影響手術的效果及其術后身體的康復[1]。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可為患者提供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優質護理,使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2]。在本文中,筆者就對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組研究。
選取徐州市康復醫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228例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228例患者分為常規干預組(n=114)和人性化干預組(n=114)。在常規干預組中,有女54例,男60例,年齡為18~76歲,平均(53.2±14.1)歲。其中,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9例,進行脊柱骨折手術的患者28例,進行股骨遠端骨折手術的患者17例,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1例,進行脛腓骨骨折手術的患者33例,進行其他骨科手術的患者6例。在人性化干預組中,有女51例,男63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55.6±18.3)歲。其中,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7例,進行脊柱骨折手術的患者27例,進行股骨遠端骨折手術的患者18例,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0例,進行脛腓骨骨折手術的患者35例,進行其他骨科手術的患者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本研究中228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具有進行骨科手術的指征。2)自愿參與本研究。3)年齡在80歲以下。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2)患有血液系統疾病。3)患有骨腫瘤。4)患有免疫系統疾病。5)臨床資料缺失。6)治療期間轉院。
對常規干預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前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清創處理,指導其保持正確的體位。協助其進行血常規、心電圖、X線等常規檢查,同時做好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術中為患者開放靜脈通路,根據手術的需要為其正確擺放肢體,同時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術后對患者進行引流護理、用藥指導和康復訓練等。對人性化干預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術前護理:(1)健康教育。術前,護理人員要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手術的方案、流程,并向他們介紹手術的主刀醫生。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中或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方法,從而使患者能夠做好充分的術前心理準備。(2)心理護理。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均會出現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加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安慰和鼓勵性的語言對其進行心理支持,從而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著裝整潔、儀態大方、自然,避免過多地使用專業術語,以免引起患者的恐慌情緒。(3)術前準備。指導患者多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以增強其體質,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性。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床上大小便訓練和咳嗽訓練等。另外,對患者進行常規備皮,術前告知其禁食、禁飲的時間。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要全程陪同患者進行手術。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但未進行麻醉前,護理人員要握住患者的雙手,用溫和的語言對其進行心理安慰,以緩解其緊張的心情,使其血壓、心率和呼吸頻率保持穩定。協助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另外,注意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其著涼。3)術后護理。(1)基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清理身上的血跡,幫助其穿好衣服。在轉運患者的途中,避免拉扯患者。對于術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應幫助其取去枕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健側,以防其發生誤吸。(2)疼痛護理。患者在麻醉藥效消退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對其進行疼痛護理。詳細詢問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續的時間等,對其進行疼痛評估。對于存在輕度疼痛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通過為其播放舒緩的音樂、與其聊天等方式來轉移其注意力,從而緩解其疼痛的癥狀。對于存在中、重度疼痛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遵醫囑對其進行鎮痛治療(如為其服用塞來昔布膠囊等)。(3)預防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要按時(每隔2 h左右)協助患者翻身,并按摩其骨突隆處,以防其發生壓瘡。對于進行膝關節手術和脛腓骨手術的患者,可將其患肢適當地抬高,以促進其下肢靜脈的血液回流,防止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另外,按時為患者拍背,以促進其咳痰,避免其發生肺部感染。(4)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熱量、低膽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忌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和“發物”(如魚肉、海鮮等)。同時,告知患者多飲水,每天的飲水量應保持在2800 ml左右,以防其發生便秘。(5)康復鍛煉。根據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訓練的強度和時間應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術前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呼吸頻率和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2)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對統計的結果進行比較。3)統計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并對統計的結果進行比較。3)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術前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呼吸頻率、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及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人性化干預組患者術前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和呼吸頻率均低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體溫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術前各項生命體征的比較
人性化干預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生發生率的比較
常規干預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27.61±9.67)d,人性化干預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21.83±8.75)d,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的比較
人性化干預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常規干預組患者,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和工作質量已經成為患者選擇就醫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各級醫院應轉變其護理模式,以滿足患者的需求[3]。過去,臨床上常對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但當前,此護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4-6]。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將人性化護理應用到進行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促進其身體的康復。
本 研究的結果表明,將人性化護理應用到進行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改善其術前的心理狀態,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 吳世敏,周瑜.圍手術期實施親情護理服務模式的效果觀察[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5,10(2):254-256.
[2] 潘惠顏.圍手術期親情護理服務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0):152-153.
[3] 陳芋玉,吳應虬,黃愛麗,等.精細化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手術效率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3):41-43.
[4] 胡欽紅.持續質量改進在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6):785-787.
[5] 何飛燕,朱莉敏,陶潔茹.親情護理服務對圍術期患者手術耐受性及護理質量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6):105-107.
[6] 陳琴,夏麗.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圍手術期親情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6,14(12):72-73.
[7] 萬衛紅,謝琴,胡丹.圍手術期親情護理服務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6,22(17):111-112.
R473
B
2095-7629-(2017)16-0007-03
吳倩,女,漢族,1981年5月出生,籍貫:江蘇徐州,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手術室護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