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維
(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醫院消化科,重慶 402160)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濕熱中阻型胃潰瘍的效果研究
黃生維
(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醫院消化科,重慶 402160)
目的:探討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濕熱中阻型胃潰瘍的臨床效果。方法:將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醫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79例濕熱中阻型胃潰瘍患者隨機為常規西醫治療組(n=39)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n=40)。對兩組患者均采用雷貝拉唑、克拉霉素以及醋氨乙酸鋅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加用清中湯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Hp的轉陰率。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和常規西醫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5%和82.0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和常規西醫治療組患者Hp的轉陰率分別為85%和66.6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到濕熱中阻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能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Hp的轉陰率。
雷貝拉唑;克拉霉素;醋氨乙酸鋅;清中湯;濕熱中阻型胃潰瘍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用西醫療法治療該病能夠快速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卻很難徹底地治愈該病。中醫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痛”的范疇,主要分為以下六個證型:肝胃不和型胃潰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胃陰虧虛型胃潰瘍、瘀血停滯型胃潰瘍、濕熱中阻型胃潰瘍、肝胃郁熱型胃潰瘍。其中,濕熱中阻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胃脘熱痛、胸脘痞滿、口苦口黏、大便不爽、小便不利、頭痛納呆等。在本文中,筆者就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濕熱中阻型胃潰瘍的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醫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79例濕熱中阻型胃潰瘍患者。這79例患者的病情均經電子胃鏡或X線鋇餐檢查得到確診,均符合濕熱中阻型胃潰瘍的診斷標準,且對其進行Hp檢測的結果均呈陽性。其中,排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非自愿參與本研究及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隨機將這79例患者分為常規西醫治療組(n=39)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n=40)。在常規西醫治療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8例;其年齡介于25~61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3.51±3.65)歲。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7例;其年齡介于27~64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5.71±4.1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雷貝拉唑、克拉霉素以及醋氨乙酸鋅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加用清中湯進行治療。雷貝拉唑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1次/d,于早餐前空腹服用;克拉霉素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2次/d[1];醋氨乙酸鋅的用法是:口服,0.3 g/次,3次/d。連續用藥6周。清中湯的藥物組成及制用法是:黃連10 g,梔子10 g,制半夏10 g,茯苓15 g,滑石15 g,草豆蔻15 g,陳皮10 g,甘草6 g[2]。于熱盛便秘患者的方中加入金銀花、蒲公英、大黃和枳實;于腹脹滯氣患者的方中加入厚樸、大腹皮;于惡心嘔吐患者的方中加竹茹、橘皮。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3],連續用藥6周。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三個等級。治愈:經治療,患者胃脘熱痛、胸脘痞滿、口苦口黏、大便不爽、小便不利、頭痛納呆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全部愈合。好轉:經治療,患者胃脘熱痛、胸脘痞滿、口苦口黏、大便不爽、小便不利、頭痛納呆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大部分愈合。無效:經治療,患者胃脘熱痛、胸脘痞滿、口苦口黏、大便不爽、小便不利、頭痛納呆等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經胃鏡檢查顯示其胃內的潰瘍面未愈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4]。進行治療后,統計兩組患者Hp的轉陰率,并對統計的結果進行比較。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和常規西醫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5%和82.0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和常規西醫治療組患者Hp的轉陰率分別為85%和66.6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p轉陰率的對比
臨床研究表明,胃潰瘍的發生主要與患者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不良、存在Hp感染及遺傳等因素有關。雷貝拉唑、克拉霉素及醋氨乙酸鋅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藥。中醫認為,濕熱中阻型胃潰瘍的病機主要為脾胃濕熱、氣郁血瘀,故應采用清化濕熱、理氣和胃的原則進行治療。本研究所用清中湯方中的黃連可祛火清熱,茯苓、滑石可利水滲濕,半夏可健脾祛濕,陳皮、甘草可理氣和胃,草豆蔻可燥濕行氣。上述諸藥合用,可起到清化濕熱、理氣和胃的功效[5]。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將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到濕熱中阻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能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Hp的轉陰率。
[1] 馮德魁,黃少鵬,賈恒,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18):243-246.
[2] 李格愛,覃貴岸,黃岳寧.茵陳蒿湯聯合西藥治療濕熱中阻型重度慢乙肝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5(17):144-146.
[3] 周學尋.黃連溫膽湯結合三聯療法治療脾胃濕熱型HP相關消化性胃潰瘍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3,6(31):23-24.
[4] 鞠連英.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及預后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6(15):26-27.
[5] 張毅之,朱少琴,植冠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16,2(19):50-52.
R573.1
B
2095-7629-(2017)16-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