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翃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理性認識和清醒把握,有力彰顯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擔當和堅定意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與制度內在統一的價值表達,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確認、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所具有的文化優勢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創造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也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基于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之上的文化構建。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性,無疑是我們黨又一重大理論創新,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內涵和鮮活元素。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文化興盛的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發展繁榮,只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打牢人民群眾的共同思想基礎,構筑起人民群眾的精神高地,匯聚起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篇章的強大力量。在實現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的偉大征程中,要充實文化自信的內容,打牢文化自信的基礎,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推進文化發展繁榮。
一、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其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豪感。當前,面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日益頻繁的新形勢,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從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就是站在時代的新高度,深入詮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當下生產生活,推動文化交流互鑒,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就是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就是充分發掘和運用好傳統文化資源,促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本元素的產品開發和服務貿易,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相結合,激發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接的追求與成果,是中國道路的價值追求和價值標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升人民的文化意識、文化素質,樹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必須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功夫,要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和研究闡釋,堅持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抓好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法規教育、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勤儉教育,深入開展文明青海建設工作,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精心組織學雷鋒志愿服務、扶貧幫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等活動,在全社會普遍表彰善行義舉。要著力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通過教育、踐行、制度、執行、監督、評價等機制的良性運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三、堅持文化自信,必須強力推進文化事業發展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不僅體現了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凸顯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本質。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政府為主導,堅持把文化建設重心放在基層和農牧區,促進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化建設,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形成省、州(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努力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空間,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文化供給的能力和水平。要推進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努力創作生產出更多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水平,著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四、堅持文化自信,必須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大力發展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走規模化集約化的路子,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加快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跨界融合,通過新的聯接、新的重組、新的融合,激活青海沉睡的文化基因,讓青海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轉化成項目、轉化為產業、轉化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釋放文化市場活力,擴大文化消費市場,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努力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作者系青海省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