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雯
文化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財富。土族民族能歌善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色彩的燦爛文化,具體來說有神話、“花兒”、歌謠、敘事故事、諺語等,浩瀚博大,是中華文苑百花園中一枝別有芳馨的奇葩。
一、古老傳奇的神話
在土族民族文化中,神話傳說是一種較古老的體裁。它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反映出先民對各種自然、社會現象的知識駁雜,表現他們與自然進行斗爭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神話以社會生活為描寫對象,從而藝術地折射出土族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這類神話以人類起源等題材為主,口耳相傳,世代不遷,層出無窮。
土族有關宇宙起源的神話比較豐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在民間傳承的神話;一種是在史詩《土族格薩爾》中演唱的神話。如:“盤古用了青石板,天地才出現,留下三顆種,才有人世間。”廣為流傳的《混沌周末歌》有這樣的描述:“周天一氣生混沌,無天無地并無人;混沌無極生石卵,初分一元它實圓。滾來流去八百年,有朝一日石卵成;內中分出盤古仙……盤古神人即出世,左手拿了開天鉆,右手拿了破地斧,朝上鉆來變成天,朝下劈來變成地。開天辟地兩半分,從此才有天和地……”《混沌周末歌》中的天地起源說似乎借用了漢文化“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但仍有自己的特色。
《幸木里斯》與《混沌周末歌》如出一轍,精妙臻熟,它是以神話了的神人之力創造天地,又以自然的生成原理只將日、月、地的生成順序作一梳理。“盤古才出世,觀天無天,觀地無地。天連水,水連天,陰陽作亂,不分四象。日月不明,星斗不亮。盤古開天,日月星辰,有了天地,留下男女。”“盤古人皇最是親,可它仍在半虛空;日月二輪東西轉,留下男女才有人。”盤古是從“石卵”中出生,是天地第一人,他出生后開始創造人類。他把石籽撇一把,撇到江中生蓮花;蓮花頂上生紅云,紅云結籽成靈珠;靈珠轉世一男相,有了男相沒女相;扎出草人三個來,每天江邊授人言;草人才能講人言,才有男女兩樣人……廣目而布,莫其汐甚。作為“人皇”的盤古是從“石卵”中生成,凡間的凡人卻是從盤古撒進水中的石料轉化而成,這一類型被稱為土族的“石生人類說”,同于漢文化“神創說”。博采眾長既有共性說,又有匠心獨具的個性說,形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意向,這對于研究民族歷史、宗教、民俗提供了豐富的口碑元素。
二、民族色彩的“花兒”
如果說青海是“花兒”富礦區,那么土族“花兒”則是富礦區中一枚炫燦多彩的瑰寶。“花兒”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來反映自己的遭遇、抒發思想感情、表現愛情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好莊稼三種三磨哩,山藥里點豌豆哩;好夫妻三說三笑哩,少年倆解憂愁哩。”“一對兒白馬進西海,輕風兒吹著個雨來;一聽見‘花兒把頭抬,精神兒不由得起來。”“羊肉下了面湯了,青油熗成蒜了;‘花兒會上我到了,去年盼到今年了。”
“花兒”叫“山歌”,又叫“少年”。土族稱“哈達過道”,顧名思義是人間最美好的象征,是詩意達到無與倫比的境界,從而它又代指婦女的美麗形象。傳統“花兒”大都是表現愛情生活的,演唱時男方稱女方為“好花兒”,別煥新彩,奔放流暢。土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唱“花兒”,都會唱“花兒”,而且在土族山村形成大大小小,不下十幾處群眾性的“花兒”會。規模較大者有:威遠鎮擂臺會(農歷二月初二)、五峰寺(農歷六月初五至初六)、丹麻(農歷六月十二至十三)、哈拉直溝毛荷堡(農歷三月二十八)、東和松番寺(農歷六月十四至十八)等,都是名副其實的土族“花兒”會,閃光耀目。每年到節日來臨之際,天剛微露晨曦,就會有成群結隊的土族男女,身穿盛裝從四面八方趕往“花兒”會場。像五峰寺“花兒”會是在長滿楊樹的青山上,丹麻“花兒”會是在開闊的大河灘和岸邊的小樹林里,而松番寺“花兒”會卻是在森林覆蓋的小山上進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環境幽美,置身其間令你心曠神怡,平時不怎么唱的人也會情不自禁地吼上幾聲。更何況許許多多專門遠道而來的唱家和“花兒”歌手呢!一旦對歌競賽開始,追風踏浪,漫山遍野歌聲此起彼伏,從早到晚,滿山滿灘的人,滿山滿灘的歌。
“花兒”會有舉行一天的,多數都是二至三天甚至五天。遠處來的歌手,或就近住在親戚朋友家,汽車、拖拉機的車廂里,或露宿在樹林小商販搭起的帳篷里,熱鬧非凡。在“花兒”會上,群眾最喜歡唱和唱得最多的令,是以反映愛情生活為主的民間歌曲。其為土族的曲調廣泛采擷,流派紛呈,有:“阿甲喲”(流行于民和)、“阿柔洛”“興加洛”“恰日落”“瑪森戈”“土族令”“好花兒令”“梁梁上浪來令”“楊柳姐令”“紅花姐令”“黃花姐令”“三節子令”“山花嫂令”“尕阿姐令”“綠綠山令”“清水令”等。土族“花兒”的格式一般以四句為一首,有時根據演唱需要加兩個半句或襯詞、襯句。襯詞、襯句是固定的,各種不同的曲調或令有其相應襯詞。演唱者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多用比興起句,引出實意,文辭幽雅,對仗工整,用喻恰當,文群典故,銜接渾然自如,形象思維豐富,給人以美感。大量的歌詞謳歌男女情愛、傾訴思戀愛慕的衷曲。“花兒”的曲調優美流暢,富于變化,每樂句結束時多用下滑音,其音色之優美、旋律之動聽,余音裊裊,其中妙旨,給人以回味無窮又悠長憂傷的感覺,情切切,意綿綿,富有感染力,如沐春風,相交融合,贏得了廣大土族人民的喜愛,傳唱不絕。
土族“花兒”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已成為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歷久彌新。長時間地保持原生態的狀態,世代沿襲,成為地域民族文化的風景線。
三、魅力無窮的歌謠
土族民族歌謠是時代的記憶和文化的坐標,也是中華文化燦爛的組成部分,名噪于世。它以吟唱的形式抒發思想情感,土族諺語說:“飯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
土族傳統歌謠內容豐富,題材廣闊,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意識。早期的土族歌謠,一般多用土語演唱,而后逐漸演變為用土語、藏語、漢語等數種語言演唱,也有用一句土語相間一句藏語或漢語混合演唱的。這是土族傳統歌謠的主要特色之一。它的發展和演變,在某種意思上顯示了土族人民擇善而從,善于汲取兄弟民族的文化營養,尤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勞動中,以自己的藝術天賦和創作才能,創作了數以萬計,具有自己民族形式和曲調,又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歌謠。根據我們現在所搜集到的,就有抒情、敘事、情歌、思鄉、哭嫁、祭祀、禮儀、宴歌、賽歌、贊歌、童謠等幾十種,其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它是一部民風淳樸、真實生動的民族歷史畫卷。endprint
按照土族的傳統習俗,土族歌謠依照歌詞內容可分為贊歌(宴席曲)、問答歌、舞蹈歌、婚禮歌等,其中有一部分歌詞帶有宗教、神話色彩。大多節奏緩慢,柔和優美,回文反復,雍容典雅。贊歌多在宴席上演唱,曲調婉轉柔美,感情深沉樸實,給人以情長意深、綿延無盡的意境。贊歌的辭藻華麗,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比喻生動,形象優美,用各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贊頌人們的智慧才能、勤勞富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德格瑪》是一首在互助土族聚居區記載端詳、廣為流傳的古老贊歌。歌詞委婉生動地敘述了一個三歲幼童(土族祖先)為了尋求生活的樂土,上云天,擒青龍,給它架上金犁耕地遭到失敗;又攀石山,捉野牛,套銀犁犁地也沒有成功;他毫不氣餒,再下平灘牽黃牛,終于將“又肥又壯的黃牛馴服了”,“架起鐵犁把荒開”。犁了南灘犁北灘,撒下珍珠般的青稞種子,秋后喜獲豐收,從此安居樂業。這首帶有神話色彩的歌謠,聲情并茂,形象地反映了土族先民從游牧轉向農耕的艱辛歷程,謳歌了土族人民勇于開拓、堅毅不屈的進取精神。
土族婚禮隆重而熱鬧,整個迎親過程都在歌舞中進行。據對土族歌謠頗有研究的已故學者蔡西林記述,主要有:《接納信妥偌》(即接受迎親人拿來的禮物歌),《唐德格瑪》(土族的贊歌),《納信斯果》《敬面條》(均為宴席上嘲弄迎親人的喜歌),《依姐》(新娘改變發式和上馬啟程時唱的歌),《拉隆羅》(姑娘們唱的喜歌),《西買其瓦日哇》(謝媒歌)等。
民和土族婚禮歌包括故事、異事、戲謔、雜志、人事、謬誤、象數、權智等,千姿百態,花樣翻新。一是迎娶吉日在新郎家唱的喜歌(稱為“道拉”),主要有《混沌周末歌》《觀天地》《繡蓮花》《五行問答》《五座寶山》《十二吉星》《十二屬相》《五方配色》等。二是娶親之夜在新娘家唱的喜歌,主要有《什么動身什么沒動身》《拜五方》《五座財門》《五裝成》等。三是婦女們唱的喜歌,有《莫日苦調空尼斯果》(即嘲弄男方迎親人的喜歌),《切饅頭》《八央九月》(八央,富裕的意思,內容為歡歌豐收、富裕的九月),《五色鳥》(由土族阿姑扮演五色鳥,內容為催促喜客啟程的喜歌),《卡日卡吉蓋》(土語譯為黑色的喜鵲),《思不吾拉》(譯為像塔一樣的大山),《木吉鳥》(土族姑娘把自己比喻成美麗的木吉鳥,此歌以鳥喻人,贊頌新娘的美麗靈巧),《阿娜的模樣》(民和土族稱媽媽為“阿娜”,是頌母之歌),《上馬曲》等。四為迎親和送親過程中的喜歌。主要有《上當起拉》(新娘改變發型的喜歌),《進門歌》等。五為宴席喜歌。有《八洞神仙》《福祿壽》《青枝蓮花》《米谷酒》《七好比》(此歌歌頌父母、兒女、兄嫂、親朋),《敬娘》《謝宴》《點紅》《出門詞》等。婚禮歌集中地表現了土族人民熱忱好客,詼諧風趣,又體現了土族人民口耳相傳、傳唱不絕、生生不息的精深文化。
四、至大無外的敘詩
以敘述史詩為主的詩歌,在土族民族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似乎變成了一個符號、一個傳說,又似乎飄忽在人們的眼前,魅力無窮,噴薄而出。其代表作品有《拉仁布與吉門索》《祁家延西》《登登瑪秀》《太平歌》等,其中尤以《拉仁布與吉門索》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堪稱土族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表現戀愛自由,追求婚姻為主,這是土族民間敘事詩的基本主題之一。許多作品贊美了青年男女間真摯的愛情,謳歌他們不畏強暴,爭取婚姻自主的堅強意志。這類作品有一個顯著特點,即男女青年生死相戀,結局卻大都以身殉情,以悲壯的愛情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無疑使作品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
據《青海掠影》“土族民間文學”記述:《拉仁布與吉門索》長達300多行,生動細膩地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熱情美麗的姑娘吉門索,愛上了給她放羊的長工拉仁布。他倆在共同放牧的勞動生活中,建立了純潔的愛情,并在山上結為夫妻。吉門索的哥嫂知道這件事后,將放牧歸來的拉仁布活活刺死。當村里的人按土族習俗火化拉仁布時,三天三夜都沒燒著。吉門索聽到消息,掙扎著爬到火葬現場,將耳環、手鐲、衣衫等一件件投入火中,可尸體仍舊燒不著。吉門索忽然醒悟,她悲憤欲絕地唱道:“你不著來我知道,盼著我和你一塊燒,五尺身子舍給你,一塊燒到天荒和地老。”唱罷,憤然縱身跳入火中,熊熊大火立即燃燒起來,尸體瞬間化為灰燼。狠心的哥哥把他倆的骨灰分埋在一河兩岸,三年后兩岸各長出一棵合歡樹,隔河連理連枝,狠心的哥哥又把樹砍倒,劈成木柴放進灶里焚燒。火點燃后,只見升騰的煙霧化為一道七彩霓虹,從煙囪里飛出一對美麗的“翔尼娃”(土語,即鴛鴦),撲向黑心腸的哥哥,啄瞎了他的雙眼,雙雙比翼飛翔在當年放牧的山林上,唱著追求自由、幸福的歌。
這是一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型作品,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思想性和藝術欣賞價值都較高,顯示了土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表達了他們對黑暗的封建社會的強烈控訴和對自由美好的新生活的向往,是土族民間文學的瑰寶。《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人民家喻戶曉、世代傳唱的詩篇。1983年,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工團將它改編成五場歌劇演出,受到土族和高原各族人民的歡迎,詩人白漁還以它為素材,進行了再創作,寫出題為《烈火中的愛情》長篇抒情詩。
《太平歌》以下界、出征、告捷、凱旋敘事;《祁家延西》基調沉郁悲壯,以濃重的筆墨謳歌年高德劭的土族首領,不顧年邁體衰,重負難荷,毅然率領子弟抗擊入侵之敵,驍勇剽悍,視死如歸,英勇獻身,表現了土族人民的家國情懷,深明大義,維護國家統一的大無畏精神;《登登瑪秀》敘述了一位土族阿姑的不幸遭遇,借鳥喻人,委婉凄惻。此外還有《布條有》《合日耗斯別的俊納哥》(意為羊糞蛋般身材的蜂蜜哥傳)等。感染力強,富有土族民族地方特色,獲得土族人民喜愛,傳唱不絕。
土族人民創作了具有獨特形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傳奇式的敘詩,不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且是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的作品,生動地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社會思想,勞動人民征服自然和社會丑惡勢力,創建幸福樂園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土族人民熱愛和平,贊美英雄,追求安居樂業和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品格。endprint
五、歷久彌新的故事諺語
土族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想象豐富,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故事,日漸深化,雄渾雅健。內容涉及民族淵源、社會生活、生產活動等各個方面,有的揭露和抨擊統治階級的殘暴,歌頌土族人民英勇頑強和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有的贊揚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揭露和鞭撻封建禮教的虛偽性、反動性;有的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淳樸,嘲諷貴族老財的愚蠢和貪婪;有的贊揚“卑微者”憨厚、善良的美德,無情地揭露和辛辣地抨擊、嘲笑“高貴者”的慳吝、狠毒、狡詐和無恥;也有人民自我教育的作品。這些故事內容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
土族的民間傳說故事十分豐富,問鼎之作,僅互助縣在民間故事集成普查中就能收集到五百余則。《牛達的傳說》(牛達,土語,意為婦女的帽子或頭飾),別有情趣地記述了土族婦女各種頭飾的來歷,以及她們不畏強暴、智除王蟒(妖魔)的經過,情節曲折,撲朔迷離。此外,像《老牛故事》《龍王山》《旦蘭索》《神箭》《騾子故事》《太陽月亮故事》《黑馬張三歌》《蟒古斯》《花牛犢》等都屬于這一類題材。《山雀叫了的時候》《青蛙女婿》《孔雀》《代代瑪依》《阿丹尋妻》等表現了青年男女為擺脫封建買賣婚姻的桎梏,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外,還有一些地方風物傳說,如《佑寧寺賽馬》《北山妖魔洞》《貪婪的鳥王》《鳳凰與麻雀》《紅毛狐貍和黃眼狼》《想吃太陽的鳩》《兔兒和羊羔》《饑寒歌》《張家阿姑》等都是以物喻理,淺顯明白,且含蓄幽默,富有哲理性。
另外,土族諺語的內容十分豐富、廣泛,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寓意深刻,哲理性強,是土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所獲得經驗的結晶。其語言通俗流暢,變化手法靈活,一個深刻的哲理用一句十分生動形象的比喻,就會揭示出來,而且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既易記憶,又易傳播。一條諺語如同一首好的哲理詩,意境深遠,優美雋永,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印象,充分體現出土族人民歌頌、贊美、訓誡、勉勵、貶斥的價值觀和是非觀。例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山場大了難免要出怪物。”“兄弟本是一娘養,秉性不一各心腸”“千羊里領頭的只有一個,萬人里帶頭的只有一個”“正打羊皮反打骨,兩面都是一個音”“牦牛再多織不了一個帳房,乖巧嘴再好,也頂不過眾人口”“見了鮮花誰不摘,見了美人誰不愛”“生我的土地是黃金,養我的泉水是甘露”“無知者靠拳頭,無能者逞酒瘋”“家雞兒棒打不散,野雞兒再喂不戀”“舊鞋換上新鞋穿著好看,舊衣裳換上新領子看著順眼”,妙趣橫生,回味無窮。
這些諺語都是直接來自土族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是他們對自己親身經驗的高度概括,這種概括不是用簡單的說教式的語言,而是以十分貼切形象的比喻、生動活潑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它給予我們的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鮮明生動的形象和耐人回味的哲理。
土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深蘊,內容豐實。為之代代相傳,世世相襲,其鮮活的文本獨具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