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軍
有著文壇“常青樹”之譽的王蒙,近來再出新作。這本《王蒙談文化自信》,薈萃了作者近十年來在媒體、高校、干部培訓與公共文化機構所發表的精彩論述,共分“綜論”“歷史的經驗與責任”“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四部分,集中體現了作者王蒙對家國、對社會高度的文化自信。
書中探討了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啟示,王蒙坦言自己不是傳統文化方面的專家,這本書只能提供一些學習心得。在他看來,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活的傳統,是與現代世界接軌的傳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對自己文化更新轉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適應全球大勢、進行最佳選擇與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謀求發展的能力。”
一開篇,王蒙就以頗為嚴峻的筆調,闡釋了他對文化的理解。他認為,文化的高低分野,不僅代表著公民的個人素質,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彰顯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但是,文化又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的整合體,“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對此,王蒙清醒地寫道:“但是不論有多么困難,我們必須面對這個時代課題。”
書中,王蒙充分汲取歷代先賢的經典思想和言論,普遍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予以了精細的解讀。比如他談孔子的“君子不器”,從君子不應當拘泥于小事和具體事,不要成為器具的奴隸說起,歸結到一個真正的君子是要有理想講道德上。并且,針對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缺憾,他也予以了一針見血的指正。比如,時代呼喚“工匠精神”,他由此建議,傳統文化則必須輔以科學的方法、精細的管理等理念,對這方面予以大力的關注。
此外,王蒙還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暢談了文化創新發展的問題。他認為,一方面要解決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另一方面則要做好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并取。近年來,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國際社會發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對此,王蒙冷靜地寫道:“不管有來自何種方向的聲音,越是在各種質疑聲中,在世界可能需要從古老中國的穩健思路與軌跡中獲得參照與補充的時候,我們越是不能對自己的成就和發展感到滿足。我們志在對民族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還有相當差距,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借鑒、汲取消化、為我所用的腳步不能停止;同時把中華文化繼承好弘揚好。”正是這種觀點,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看到了文化自信背后的宏大意義。基于此,他提出了對于中外大事大課題,我們要有自己的語言,要有中華命題和中華說法。比如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就生動地體現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民族智慧,也充分彰顯了中國的高度文化自信。
眾所周知,在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會伴隨著精華和糟粕、高尚與媚俗、豐富與簡陋等方面的沖擊,這種時候,更需要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社會的高速發展,在帶來豐碩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同樣需要清新向上的精神文明。此時,構建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營造生氣勃勃、富有創新活力,又能夠滿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態格局,就顯得尤為迫切。據此,王蒙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可以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載體”的論斷。在他看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既融會了古代中國的仁愛、親民、崇文、尚和觀念,也體現了先進的愛國、人權、民主、自由、法治觀念,如果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散發出中華文化特有的氣質,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事準則,那么,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
《王蒙談文化自信》合時代而歌,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獨奏,更是詮釋了我們這個新時代的一種高度文化自信。他的許多觀點,集中代表了國人內心的一種信念,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以文化自信托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能再現中華文化的輝煌,并最終助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