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措
一、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博物館藏品是國家寶貴的科學文化財產,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基礎。沒有征集工作,博物館就失去了藏品的來源,就辦不好博物館。一個博物館如果停止或放松了收集工作,博物館的業務活動就得不到新的文物和標本的補充,就不可能迅速地發展和提高。所以,博物館必須把收集工作作為一項經常的重要的任務。
博物館是宣傳教育機構,宣傳教育方式,主要以藏品組織陳列展覽,對觀眾以形象化的直觀教育,這樣取得的教育效果是別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代的。必須加強征集工作,才能使陳列內容得到不斷的充實和豐富。
博物館是科學研究機構,博物館的科研活動,應當根據本館的藏品聯系地方的實際,所出成果更有意義。必須加強對本地區文物標本的征集工作,才能為科研提供更多的實物資料。
根據以上三點,博物館的各項業務活動都靠征集工作來創造條件,征集工作的好壞決定文物標本增加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博物館發展規模和速度。做好文物標本的征集工作對于文博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小型民族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小型民族博物館是指縣或縣以下的博物館,它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建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州、縣。目前,我國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含紀念館)2126余座,它們中1403座是縣市級的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的總數應占全國博物館的80%以上,是我國博物館工作的重要方面軍,也是本地區文物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的機構。它以實物為基礎,組織形象化的科學陳列,用直觀的形式向各族觀眾展示該地區歷史發展概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收藏與陳列就成為中小型民族博物館生存發展的首要因素。
就全國中小型民族博物館的現狀來看,其館藏文物數量少、品種單一、且零散。其中絕大多數文物屬于當地發掘出土的歷史考古文物。以海南州民族博物館為例:該館現有館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貴德山坪臺、貴南拉乙亥、共和曹多隆古城等地的考古發掘品占總數的75%以上,其余的25%為其他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4%左右。2001年該館利用這些文物在青海湖151基地新建了一座青海湖藏族民俗博物館,展出各類文物500余件,展覽分歷史陳列和藏族民俗陳列兩部分。從歷年觀眾參觀博物館的總體評價看,80%的觀眾認為:在陳列展覽方面缺乏新穎性,沿用老的地方文物史跡通展,觀賞性較差,沒有多層面地反映出當地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沒有地方特色,尤其是沒有民族特色。一座民俗博物館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就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品位和檔次要高,關鍵是要有自己的亮點。這樣的展覽才能吸引觀眾,才有說服力。要舉辦這樣一個成功的展覽,首先要有實物,要征集一批地方民族、民俗文物,從征集的文物中,通過精選,才能體現民俗博物館的特色。大多數中小型民族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匱乏的原因有五:一是受到經費的制約;二是受到業務素質的限制;三是認識的偏差,沒有認識到搶救民族、民俗文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存在收藏的誤區。一直以來,大多數中小型民族博物館在收藏方面存在一個較大的誤區,即收藏的幾乎是考古發掘品或傳世文物,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陶瓷、銅器、錢幣、玉器、字畫等古器物。利用這些文物舉辦的展覽對觀眾沒有吸引力,并使人感覺千館一面、索然無味。因此,中小型民族博物館在收藏方面應揚長避短。在收藏上不應簡單模仿國家級或省級博物館的文物藝術品收藏,而應把收藏的重點放在反映地域特色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風俗物產等方面的文物標本資料。但大多數中小型民族博物館往往忽視了這些有價值的文物資料。出現這樣的誤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博物館經營理念的陳舊。一直以來,許多博物館的管理者把博物館的功能定位為一個收藏和研究古董的機構,而不是通過文物藏品為媒介向觀眾進行知識普及、文化教育的機構。在這種保守觀念的束縛下,對收藏藏品的價值判斷標準就是這件文物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而不是歷史信息含量。在收藏中只重視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那些具有重要歷史信息的文物往往被忽視。四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與全國各類遺址一樣,海南地區的各類遺址大多分布于農村、鄉、鎮,從行政區域上講,州縣一級政府擔負著當地文物保護的職能,但當地博物館一般不具備考古發掘的資質和條件,當具備發掘資格的單位考古發掘結束時,只將部分零散的發掘品留給當地博物館,造成發掘單位將發掘品移交給具備收藏資格的當地博物館時發掘成果不全的后果,并出現州縣級博物館與上一級博物館“爭”藏品的問題。在全國有影響的海南州同德縣巴溝鄉宗日遺址,發掘出土的精品如雙人抬物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骨叉等都不在海南州博物館收藏之列。這也是中小型民族博物館展覽上不了檔次、難以形成系列或專題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館藏數量難以形成規模的原因。五是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迅猛沖擊,使許多民族、民俗文物正面臨著消失。
三、民族、民俗文物征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民族、民俗文物大多是近現代文物,主要是流傳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生產工具和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以及宗教信仰等實物資料。對民族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收藏、陳列,就是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物,博物館應是搶救民族民俗文物的龍頭。1999年國家民委、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搶救少數民族文物工作意見》中指出:許多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近現代民族建筑瀕臨毀壞,許多數年前、數十年前一些民族尚在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正在迅速消失而未能及時征集保存,許多具有藝術價值和鮮明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大量流失。而一些地方部門對近現代少數民族文物大量流失日趨嚴重的情況,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如果現在我們再不把這些反映少數民族歷史的文物征集、保護起來,若干年后,許多民族將失去自己歷史發展重要階段的事物見證,失去對子孫后代進行民族優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的寶貴材料。搶救和保護近現代少數民族文物已刻不容緩,歷史、形勢的緊迫性要求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物工作。海南州民族博物館是一個老館,但藏品少、底子薄,專業化程度低。為了用豐富多彩的各類文物,通過陳列,真正反映海南地區的概貌和地方特色,更好地發揮民族博物館的職能,充分體現民族博物館的實物性、直觀性的基本特點和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族觀眾看“物”的要求,所以必須要開展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南地區的寺院古建筑和宗教法器,以及許多流傳在民族地區的歷史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具、服飾、頭飾等遭到了人為的嚴重破壞。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各族人民互相團結、相互學習等社會變化加快。一些今天到處可見、隨手可行的實物資料,正在自行消失,如果不積極地收集保護,將會給歷史留下一段空白。如海南地區所轄五縣在解放前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藏族男女老少的服裝和頭飾到處可見,現在無論農牧區、城鎮,中年人衣著和漢族地區的穿著趨于一樣;過去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絕大多數被丟棄。因此,中小型民族博物館不失時機地組織力量,收集民族、民俗文物是體現地方博物館生命力的關鍵,也是對瀕臨消失的民族、民俗文物搶救、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手段。endprint
四、民族、民俗文物征集的基本要求、途徑和方法
(一)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和本館的實際,制定科學的計劃,揚長避短,并進行專題調查征集。海南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自治州,藏族占總人口的75%以上,其余為回族、漢族、土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征集時以征集藏族民俗文物為主,兼征其他民族的民俗文物,并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明確征集的方向和地區。農業區重點放在貴德縣,半農半牧區重點放在同德、興海、貴南三縣。征集中以搶救民族、民俗文物為目的,兼顧陳列的需要,做到以最小的代價,獲得較好的效果。可以用動員捐贈、以物易物等辦法進行征集。對于瀕臨消失的民族、民俗文物可以采取借展、收購等辦法來收藏、陳列。
(二)要持之以恒,重視信息,并經常組織一批業務能力強、政策水平高并且能吃苦耐勞的專業人員深入農牧區進行民族、民俗文物的收集工作。民族、民俗文物的收集工作是一項非常艱巨而復雜的工作,特別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婦女頭飾,是藏族人民祖祖輩輩經過不斷添置后積累下的唯一財富,除了一代一代地相傳外,決不會出售。從習俗上講,用過的服裝對外出售是一個很大的忌諱。人亡故后,把生前穿過的衣服,質地好的捐給寺院,差的焚毀,從不后傳。這就需要我們反復奔走,不厭其煩地做說服動員工作。
(三)根據近十年的基層文物征集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征集民族、民俗文物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族文物征集必須熟悉民族歷史。不熟悉歷史會丟掉西瓜,抓住芝麻。二是必須尊重民族習慣。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歷史所形成的風土人情,征集文物必須了解民族習慣、熟悉其民族風俗,以防在征集工作中無意傷害了民族感情,給征集工作造成人為障礙。三是要依靠少數民族群眾。有些民族在本民族內親如兄弟,親密無間,但對其他民族存有防備心理,如果沒有本民族人士在場做工作,要想深入開展征集工作則困難重重。
五、對民族、民俗文物保護與利用的一點想法
要保護好民族、民俗文物,就要從客觀上迅速建立一支熱愛、熱衷于這項事業的專業隊伍。盡可能地建立起更多更好的民族、民俗博物館,它是保護民族、民俗文物的基地和大本營。除此之外,國家應盡快有效地組織資金,向這方面適當傾斜,把僅僅搶救征集古代文物擴大到有重要文化價值的民間、民俗文物上,不能僅僅以一件文物本身的年代、價值為依據,而應增加一項,即歷史文化事象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