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全民教育公平化,國家有序地建立資助政策。然而,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出現認定體系不健全、缺乏資助渠道、缺少有效監督與管理、缺乏“造血”功能、育人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高職院校應引入精細化管理理念,采取構建認定體系、拓展資助渠道、健全資助監督機制、培育貧困生自力更生能力、引導貧困生感恩等措施,促進貧困生資助工作良性運轉,確保全民教育公平。
關鍵詞:高職生;資助;精細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11-0036-04
一、教育公平和精細化管理的內涵
(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即不論性別、民族,我國公民都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可以細分為我國每個公民擁有的教育機會均等,所接受的教育資源均等。同時,須照顧社會弱勢群體,采取相應的資助措施,縮短相關差距,使之亦受到平等的教育。換言之,在高職貧困生資助領域,更需體現教育公平原則,確保貧困生不因家庭貧困失學,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享受平等的資助。
(二)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理念,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發展而來,追求完美與卓越,要求嚴格落實項目管理責任制,包括組織管理的所有單元與所有運行環節,包含所有的成員與所有過程。同時要求管理責任細化、具體、可操作,每位管理者都要做到盡忠職守,對工作進行檢查,及時修正。高職院校中實行精細化管理的意義體現在降低辦學成本,提高利用率及工作效率,提高執行力與正確率。在高職生資助領域可融入精細化管理理念,促進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順利開展,亦能更好地確保教育的公平[1]。
二、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現狀
黨和政府莊重承諾“讓每個孩子上得起學”,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受到重視,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狀況,使他們樹立學習的勇氣。然而,隨著多年的發展,國家資助政策的多元化、貧困生情況的復雜化、生源質量的變化等因素,影響了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發展,資助工作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體系不夠健全,無法確保教育公平
高職貧困資助工作建立在科學認定貧困生的基礎之上,由此可見貧困生認定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大力進行貧困生資助宣傳,貧困生基數變大,其中難免非貧困生混入。高職認定貧困生的程序一般為:個人申請——班級推選——院系審核(公示)——學校審核(公示)。院系審核學生申請材料時主要查看鄉鎮(街道)及以上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民政部門對于該表的蓋章審核不嚴,容易被“渾水摸魚”。
高職面向全國招生,各地貧困差距較大,有些西部、北部較富裕學生來到東部地區,顯得相對貧困,他們在當地無法開具貧困證明,因此就無法享受貧困資助。在平時亦會發現一些貧困學生礙于情面不申請認定貧困生,不享受資助。各高職院校班級眾多,認定貧困生工作時會出現工作方式簡單,不注意一線調研,各班級的學生所在地區不同,而貧困生指標僅作簡單的平均分配。在認定過程中人為因素較多,對貧困生的跟蹤管理不足[2]。
(二)貧困資助渠道缺乏,難以實現教育公平
目前,國家對高職生的資助政策力度較大,為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3 000元/生·年,國家勵志獎學金5 000元/生·年,國家獎學金8 000元/生·年,還有國家開發的銀行貼息貸款等資助。國家助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都有名額分配到各高職院校,無法做到每個貧困生都有機會獲得,無法充分體現教育公平。助學貸款不需要學生抵押或擔保,僅需學生簽訂相關協議,確保到期按時還款,但是對于銀行而言能力有限,與其盈利性目標相悖,亦有壞賬的風險,故名額也有限。有些高職院校自身會成立一些基金,用于學生突發狀況的救助,救助的力度與覆蓋面亦有限,對于龐大的貧困生隊伍來說杯水車薪。
(三)貧困資助政策缺少有效監督與管理,教育公平缺乏保障
貧困生認定與管理需要平時的過程管理,被認定的貧困生要做到尊紀守法,不鋪張浪費,不購買高檔用品。高職院校要進行過程的監督管理,使貧困生能夠按部就班地刻苦學習,快樂生活。如遇到家庭條件改善,有固定生活來源,可以脫貧時,應該將貧困生的名額讓出,留給更需要的學生,力求做到公平[3]。
(四)貧困資助缺乏“造血”功能,教育公平難以持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對于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主要靠國家的支持,國家主要是給予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與貸款的資助,學校會有基金的資助,可以歸納為 “輸血”。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生隊伍,不能僅僅依靠國家的投入,學校未設立相應的部門開發社會資源資助學生,社會的資助與貧困生的需求無法有序對接。而且,社會資金是一次性提供,沒有延續性,則無法惠及新增貧困生。
(五)貧困資助育人機制不健全,無法促進教育公平
目前,很多高職貧困生進校后會主動申請國家、學校的資助,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享受國家資助是天經地義之事,學生的感恩觀念淡薄。有些學生不會主動友愛他人、不會關心集體,對于班級、院系的工作亦不會主動承擔。
有些學生獲得資助后,認為衣食無憂,部分學生不思進取沉迷于網絡游戲,未能把精力用于學習的正途?;蚴侨粘i_支沒有規劃,未能理性消費,學期沒有結束,生活費用就所剩無幾。有些學生甚至會觸犯學校的紀律,被學校處分,造成惡劣影響,對于此類學生需要學校給予特別關注,加以教育,引導他們走上正道[4]。
三、高職院校采取精細化管理策略改進貧困生資助體工作,體現教育公平
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消除上述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體現全民教育的公平化,采取精細化管理方法與手段,確保高職生資助工作良性循環,高職生能安心學習,主要有以下五個措施。endprint
(一)構建高職貧困生精細化認定體系,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前提
高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貧困生的認定,亟須構建精細化認定體系,嚴控把關。杜絕申請人一張表、民政部門一個章、教師一句話的簡單模式,僅注重書面材料是否齊全,未有實際情況的了解調查。應由政府牽頭精細化構建貧困生認定體系,嚴格規定政府民政部門、高職院校審批的詳細要求與辦事流程。如學生填寫《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需要村(居)委會鑒別經濟狀況與家庭情況,要求村(居)委會務必實地調查、實事求是,切記蓋“人情章”。此項工作作為村(居)委會的常規工作,每年要接受鄉鎮部門的檢查,檢查情況作為績效考核與評先的依據。鄉鎮街道部門亦不能僅蓋章,對于各村鑒別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要抽查,符合情況方可蓋章,發現弄虛作假,就及時糾正,并進行處分,體現人人平等。
高職院校要建立貧困生認定跟蹤機制,設法與貧困生家庭所在地取得聯系,獲得第一手資料。班主任通過電話、信件進行貧困生詳細信息調查,核實情況,作為班主任工作之一,亦可更好地與學生加強溝通,做好教育工作。安排同一生源地學生到貧困生家庭進行居住情況拍照、鄰居訪談收集父母工作信息及家庭收入情況,作為學生暑假社會實踐項目之一,亦可提高學生的調查與研究能力。學院教師結合培訓、招生、頂崗實習巡查、社會實踐等常規工作,就近進行學生家訪抽查,核實學生家庭情況,是否符合貧困生基本標準以及適合貧困的級別。以此作為貧困生認定的基本數據信息,動態管理貧困生庫,如此構建精細化貧困生認定體系,方可確保公平[5]。
(二)精細化拓展多種資助渠道,是確保教育公平的基礎
面對龐大的貧困生隊伍,要解決“僧多粥少”現象,則需想方設法提高“粥”的數量。高職院校數十年來培養了眾多人才,有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可成立校友辦及時聯系畢業生,鼓勵經濟實力雄厚的畢業生設立助學獎學金或者企業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各院系亦可利用班級QQ群或者微信號加強與已畢業學生聯系,在資助、就業、實習、培訓等領域都可以進行長期的溝通與合作。
高職院校的院系都會有創收或學生專項經費,需要合理建立學生資助專項經費,對于家庭突發性變故導致經濟困難的,院系可及時對學生進行資助,以便安撫學生。同時,院系亦可吸收社會資金,建立臨時救助基金,或搞慰問活動,使貧困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溫暖,對社會充滿感激,對未來充滿希望,對學習充滿激情。
(三)精細化健全資助政策監督機制,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保障
要確保貧困生資助政策正常運轉,充分體現教育公平原則,則需在各個環節引入監督機制。對于貧困生的認定,獎學金、助學金的評定,資助基金的使用,助學貸款名額的分配等都要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國家層面立法或者制定條例指導村(居)委會、鄉鎮街道民政部門審核高校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嚴格把控、實事求是,分批實地調查,不搞人情關系、不弄虛作假。同時公布監督電話、郵箱、信箱,對于違反辦事原則的,要給予行政處分,確保公平公正審核。
高職院校亦需出臺貧困生認定、資助管理辦法,具體指導班主任、院校、學工處等相關部門進行貧困生認定、獎、助、補、勤、減、免、貸等工作。高職院校借助新媒體對這些事項的宣傳與通報,讓每位學生知曉,并進行監督。每項工作開展時,要及時進行公示,并公開監督電話、郵箱等信息,同時禁止教師、學生違規操作上述工作,違者要及時進行處理,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6]。
(四)精細化培育貧困生自力更生能力,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
高職貧困生每年都會有新的面孔出現,需要新資助即“輸血”,此非長久之計,需要培養貧困生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造血”。在校期間,學??蔀樗麄兲峁┣诠ぶ鷮W崗位,使學生有一些收入。對于專業技術掌握較好的貧困生,可以優先進入教師的科研項目,既可學習專業技能,又可獲得一定的報酬。學校創業中心可針對性地為貧困生進行創業方面的輔導與規劃,使他們提早學到創業知識,增強自身創業能力,亦可利用空余時間進行微創業。
教師、校友應主動聯系貧困生,關注他們的成長,關心他們的學生與生活,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在就業時,可以優先推薦學生就業,幫忙他們找到理想的工作。對于已畢業學生如助學貸款未還清,要保持聯系,關心成長,幫助他們早日還清貸款。如此可使學生自我能力得到提高,早日脫貧,更能實現教育公平[7]。
(五)精細化引導貧困生感恩,是維持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應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不能認為國家、社會、學校的資助是天經地義,那是黨和人民給予莘莘學子的人文關懷,使適齡青年接收公平的教育。學校應經常組織相關感恩主題活動、講座,渲染感恩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關心班級、院系等集體,擁有集體榮譽感,友愛同學,對同學有愛心;使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對于辦理貧困生貸款的要按照協議約定按期還款。
高職院校應引導貧困生珍惜讀書學習的機會,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立志好好學習,爭做國家工匠型人才。樹立關心集體、友愛同學、回報社會的感恩典型,使學生沐浴在良好的感恩氛圍之中,促使他們萌生回報社會的想法,感恩黨和人民的關懷。在校學習期間務必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能違紀違法,不給學校、國家添加額外麻煩,同時應積極主動地為班集體、學校服務,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使龐大的貧困生全體素質保持良好,如此能更好地持續國家資助政策,確保教育能公平、健康發展[8]。
高職貧困生資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學校都非常關注貧困生的成長成才。要保證全部公民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客觀上讓大家都能讀書,不能因為貧窮而失學。要精細化管理高職生資助工作,爭取使應該被認定為貧困生的學生都可進入貧困生庫,備注合適的貧困等級。結合獎學金、減免學費等措施盡最大可能給予貧困生資助,使學生的受益面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燕青.精細化管理視角下學生資助工作管理機制的構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165-166.endprint
[2]趙黎光.淺析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精細化管理與服務[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24-128.
[3]黃良斌.高校貧困生認定標準與認定模型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3):11-12.
[4]柯東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精細化管理的構建和實現[J].大學教育,2014(10):172-174.
[5]成潤.教育公平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問題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6]陳益飛.高職社團培育與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競爭力探討[J].職教通訊,2016(20):28-30.
[7]鄭艷萍.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實施中的若干問題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142-144.
[8]劉平,曹鐘安.關于高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困境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1(35):11-12.
Meticulous Management of Subsidization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Yi-fei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060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quity of education among all people, the state has established an aid policy in an orderly wa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dentification system, lack of funding channels, lack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lack of hematopoietic function and unsound education mechanism. Through analysi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taken, for exa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meticulous management concept, the adoption of identif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xpansion of funding channels, improvement of finance supervision mechanism,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self-reliance of poor students, guidance of students with sense of gratitude, etc. which can make the subsidization for poor students go well and ensure universal education fair.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bsidization; meticulous manage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