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詠梅
摘要:農民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對農民的階級特性、農民的歷史地位、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系以及農民的歷史命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當代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農民階層分化明顯,流動性不斷增強,權利意識顯著提高,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未來,農民階級內部各階層將進一步分化發展,農民職業化發展將進一步明朗,農民組織化將進一步增強。
關鍵詞:農民理論;階級特性;階層分化;農民消亡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11-0076-05[HT]
馬克思恩格斯歷來十分重視農民問題,農民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農民作為中國社會的草根階層,他們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力軍,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轉型時期,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產業結構、農民職業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一特定背景下,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理論為指導,把握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新變化,分析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發展趨勢,事關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理論
農民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農民的階級特性,明確了農民的歷史地位、闡明了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系、預測了農民階級的歷史命運,為無產階級政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制定對待農民階級的政策夯實了理論基礎。
(一)農民的階級特性
馬克思恩格斯歷來重視農民問題,他們在革命實踐和理論構建中對農民的階級特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農民階級具有依附性、二重性、分層性等特性。
1.依附性。馬克思認為,小農人數眾多,從經濟上看似乎是一個階級,但他們分散在小塊土地上進行耕作,這樣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1]566小農經濟上的分散性導致他們在政治上不能形成一個階級。農民就像“一袋馬鈴薯”,根本無法形成全國性的聯系。正是因為農民經濟上的分散性導致他們在政治上處于弱勢地位,為了維護小塊土地的利益,他們只能依附于一定的當權階級(封建地主或資產階級),這使得農民具有典型的依附型人格特征,他們“從不會維護自身的利益,從不會采取一個獨立階級的立場”,[2]371農民甚至“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3]567“從上面賜給自己雨水和陽光。”
2.二重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民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經濟上的分散性導致他們政治上的落后性。農民本身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動的,他們力圖使歷史的車輪倒轉。但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農民一直延續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民遭受雙重剝削,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境況十分悲慘。當生活無以為繼時,農民就會起來反抗剝削和壓迫。農民作為未來的無產者,這樣的身份使農民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思想,這使農民具有了革命性。農民在革命以前從來不怎么關心政治,而一旦革命對“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有利,因此可以預料,一旦運動全面展開,他們就會一個跟著一個參加進來”。[4]358農民具有革命性,但農民的保守性使其在革命中動搖不定也是不可避免的。
3.分層性。馬克思恩格斯明確了農民在社會結構中的階級歸屬問題,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將農民劃歸到中等階級行列,認為農民與小工業家、小商人和手工業者一樣,都有自己的生產資料。隨著革命實踐和理論建構的深入,恩格斯對農民階級的構成進行了深入分析。恩格斯認為,農民階級并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整體,而是存在明顯的層次性,按照生產資料占有情況不同,可分為若干階層。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對農民階級的構成進行了分析,將農民分為四個階層:一是富裕農民,他們擁有大片農田,雇傭若干農業工人,介于封建地主與小農和農業工人之間。二是小自由農,但他們只是名義上的自由農階級,財產大都被抵押給放債的高利貸者。三是封建佃農,他們必須永遠向地主交租或服一定的勞役。四是農業工人,他們始終處于貧窮饑餓狀態,是雇主的奴隸。
(二)農民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民是最不能發揮革命首倡精神的階級,他們散居各地,很難取得共同協議,要舉行起義非常困難,因此無產階級革命不能將“希望寄托在農民暴動上面”。[2]但農民處于一切社會階層之下,剝削階級靠從農民身上吮血吸髓過活,農民痛恨這樣的生活。1848年歐洲革命改變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農民原來的看法,認為農民“在一瞬間扮演了革命劇中的活躍的主角”,[1]116而不再是合唱隊中毫無作為、唯命是從的角色了。恩格斯指出,農民到處都是人口、生產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社會主義運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階級的向背。只是農民“永遠不能勝利地從事獨立的運動。他們需要更集中、更開化、更活躍的城市居民的富有首創精神的推動”,[1]358而這個推動力量就是工人階級。因此,無產階級政黨應制定對待農民階級的正確政策,這是關系社會主義運動成敗的重要問題。
(三)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他們已經“感染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毒素”,[1]371而其他階級,尤其是農民,總是跟在他們后面。農民階級雖不能表現出任何有效的主動精神,但“畢竟是強大的和不可缺少的同盟者”,[3]如果農民的革命訴求能得到科學的引導,那么農民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就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無產階級革命如果得不到農民的支持,那么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必將成為“孤鴻哀鳴”。在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工人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的國家里,爭取農民階級這個同盟軍的支持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社會主義運動要擴大和鞏固在群眾中的影響,要特別重視在農民群眾中開展工作,應當“從城市走向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一股力量”,[4]只有建立工農聯盟革命才能取得勝利。endprint
(四)農民的歷史命運
馬克思恩格斯將農民看作是一定歷史時期的階級,是一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消亡的階級。他們認為,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發展的產物,“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1]42農民階級也不例外。馬克思認為,“在農業領域內,就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5]而言,大工業起了最革命的作用。這里,馬克思把農民視為“消滅舊社會的堡壘”,并不是對農民的貶低,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描述。恩格斯也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認為如果將工場手工業看做是用燧發槍打農民,那么大工業則是用連發槍打農民。從較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法、德等國家的實際發展來看,這些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原有的小農經濟被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場主的企業化經營所取代,除了農場主階層和農業工人階層外,農民階級中的其他成員逐漸融入城市,轉變為市民或工業人口。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數量會不斷減少,在現代化過程中趨于消亡,未來的社會城鄉不再是對立、分離的,而是最終走向融合。
二、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新變化
農民是傳統國家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階級力量。中國農民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處于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中,農民階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階層分化明顯
改革開放前,農民階級是身份相同、職業單一、利益均等、思想高度同質化的階級。那時的農村,除了種田,幾乎沒有其他產業。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生產隊的農民率先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農民探索嘗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全新的生產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支持。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加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階級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國家的戶籍管理制度也出現了一定的松動,這些因素又進一步推動了農民的階層分化。當前,在農民階級中除了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傳統農民這個主體外,還包括農民工階層、農民企業家階層、農村知識分子階層、農村社會管理者階層等從傳統農民中分化出來的新階層。這些不同階層的農民在經濟來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二)流動性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前,農民只能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流動的自由。農民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只能通過考學、參軍、招工這幾種途徑來實現。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經濟格局的改變,加之戶籍制度的改革,使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原來由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構建起來的相對封閉的圈子被打破,農民不再固守田園,而是變成自由流動的勞動者,他們獲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農村個體、私營、合資、聯營等經濟成份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農民可以在不同地域之間流動,也可以在不同行業之間流動,他們能夠從事的生產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拓展。流動性的增強能使農民接觸到更多的社會信息,擴展自己的眼界,轉換自己的角色,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和變遷。
(三)權利意識顯著提高
馬克思曾對法國小農的依附性特征進行過深入的分析,中國農民受封建思想影響深遠,依附型人格特征更加明顯。即使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獲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但在人民公社體制下,行政命令是農村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民主微觀機制建設不完善等原因,農民的主人翁地位未能真正落到實處,農民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的平等意識有所增強,更重要的是村民自治的普遍推行,保障了農民充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人民民主權利不再是單純寫在憲法上的條款,而是成為能付諸實踐的切實權利。盡管還存在尚待完善和改進的方面,但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使農民的權威意識有所弱化,逐漸能用一種平等的意識客觀看待權威,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地盲從權威。農民權利意識的提高,增強了農民的主動性,農民不再是無所作為的代名詞,“那種認為農民只是歷史客體,是一種社會生存形態,是歷史變化的被動承受者,而與歷史變革的動力無緣的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6]
(四)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
長期以來,“倫理本位”的社會、“差序格局”的形式,構建起一個以人倫關系為依托的鄉村精神家園,農民秉承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如今的農村已不再是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那種局限于內部交流與對話的文化模式被徹底改變。現代化擠壓、沖擊著農村文化。當前的農村文化商業氣息濃厚,充斥著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氣息,這些都在不斷地沖擊著農民原有的價值觀念,并帶來多樣化的價值觀念。鄉村文化價值體系已然解體,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明顯弱化,甚至遭到拋棄,而新的價值依托尚未找到,在價值選擇中就表現出盲目性。在多元價值體系中,不同階層的農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地域的農民價值觀念也有所差異,甚至是一個家庭內部成員的價值觀也可能是截然對立的。
三、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發展趨勢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超大的農民國度來說,農民階級將何去何從,這是亟需解答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民階級會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傳統的農民在現代化過程中趨于消亡。這里,農民的消亡指的是傳統農民的消失和現代農民的生成。農民消亡是由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向以發達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文明社會轉向的必然結果。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消亡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
(一)農民消亡的不同道路選擇
美國歷史學家摩爾認為,“小農的消滅”是英國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指出,伴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農業必然會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擠壓,農民注定是現代化的“棄兒”,“農民的終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農民階級的消亡是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基本上走的是農民破產涌入城市淪為工人這樣一條道路。如最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以暴力形式剝奪農民的土地,迫使農民遷入城市淪為產業后備軍。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大致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約為2%左右。西方發達國家農民階級的削減表現為單向的、一元性的特征,農民被剝奪了生產資料,他們一無所有,由農村遷入城市,由農民轉變為工人,農民的家庭成員也一起進城。這種轉變較為徹底,農民階級不是多元分化為若干個階層,而是一元化地轉化為無產階級,很少出現階層分化的問題。endprint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走的對內殘酷剝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中國是農業大國,時至今日,農民仍然占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在這樣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超大農民國度進行現代化建設,農民的削減也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具有自身的特點。在中國,農民消亡的根源不在于工業化,而是源于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限制農民自由流動和自主經營規則的逐漸松弛。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民不是破產,而是在比較機制中進行選擇,部分農民從傳統農民中分離出來,但這種分離還不徹底,表現為分離出來的這部分農民還保留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但輔業仍為農業生產,往往是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個人從傳統農民隊伍中分離出來,而他們的家人大多還在農村,有別于西方國家中那種全家轉化為城市居民的發展道路。這種多元分化在避免大的社會震蕩的同時,也使農民階級的分化具有不徹底、不穩定等特點。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民階級最終的命運是逐步走向消亡,而正是通過傳統小農的終結,農民才得以在變遷了的新世界中找到新的定位與社會角色。“農民的終結”雖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最終結果必然如此。當代中國農民數量龐大,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民仍然存在,且處于分化、轉化、發展當中,我國將仍然處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時代。
(二)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發展趨勢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民階級仍然存在,農民階級內部各階層將進一步分化發展,農民職業化發展將進一步明朗,農民組織化將進一步增強。
1.農民階級內部各階層進一步分化發展。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是所有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趨勢。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生產機械的應用、農業技術的改良、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等方面都使農業生產技術構成不斷提高,農業吸納的勞動力日益減少,農業勞動力的縮減是必然趨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農業勞動者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05%,1997年這一比重降為499%,首次降到了50%以下。2015年,農業勞動者21919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283%。[7]縱觀近40年的發展變化,基本保持著平均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速度雖然較快,但因農民人口眾多,縮減農業勞動力比重任務仍十分艱巨。改革開放后,相當數量的農民離開土地,他們通過自己創業、進城務工等多種形式,逐漸從傳統農民中分離出來。當然,這些分化出來的農民在不同程度上仍與農業、農村有著若干聯系,如他們戶口大多在原籍,仍享有農村土地的集體產權。這些分化出來的農民無論是勞動職業還是生活狀況,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他們在不同階層間流動,還沒有完全穩定在某一階層之中,未來變動較大的農民階層主要包括:一是傳統農民的比重將逐步下降。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農村中從事農林牧漁的傳統農民是中國社會最大的群體,也是最大的弱勢群體。改革開放后,傳統農民在整個農民階級中的比重不斷下降。1978年,傳統農民占農民人口的比重幾乎為百分之百,2010年,全國就業總人口715億,農林牧漁就業人口346億,其中農民326億,約占總就業人口的456%。[8]未來,傳統農民仍是農村社會的主要群體,但其在總就業人口中比重逐漸減小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二是農民工的比重將會顯著提高。農民工階層的發展演化是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重要變量。農民工在從事行業、經濟收入等方面與傳統農民存在較大差異,但他們在社會地位、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與城市工人階級還有較大差距,導致他們還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因此,農民工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工人,而是由農民向工人過渡階段的勞動者。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171萬,比上年增長15%。從發展趨勢看,農民工的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農民工最終會從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已經不可能再重返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了。三是失地農民的比重也會有所提高。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將土地視為投資,大搞“圈地運動”,以各種形式征用農民的土地,造成大量失地農民,這些農民處于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尷尬境地。今后一段時期內,失地農民的數量還會增加。當代中國農民內部各階層的發展變化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制度變革方面也要跟上步伐,為不同階層農民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農民職業化發展將進一步明朗。孟德拉斯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農民都有一種遺憾,覺得“我要是有一項職業,將比當農民好多了”。[9]農民似乎具有非職業性特征,“在農村,人們生來就是農民,并且一直是農民。他們不是變為農民的:如果人們是農民,就沒有職業。”[9]任何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農民職業化發展都是必然趨勢。農民職業化是農民從身份標識向特定職業的轉變,這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職業農民與出身無關,與地位無關,而是完全從職業角度具備相應的農業生產知識、生產技能、職業素質等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民。這不是一種被動的身份,而是自主的職業選擇;這不再是迫于生計的無奈之舉,而是能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的職業追求。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為農民職業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的職業農民隊伍正在形成。因為當農民不再是一種無奈的身份,而是收入有保障、職業有尊嚴的職業選擇時,進入到農業隊伍中的從業者從開始就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知識、技能甚至經驗。近年來,為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農民隊伍建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全面造就新型職業農民。政府應通過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等方式推動農民職業化發展,使傳統農民通過經驗積累轉化為職業農民,使城鄉青年和創業人員通過職業培訓轉化為職業農民。
3.農民組織化將進一步增強。時至今日,農民仍然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要想發揮農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體的作用,必須將農民組織起來。只有將所有力量都組織起來,“人數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10]農民天生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只有改變農民“馬鈴薯”式的生存狀態,才能有效維護農民利益,切實推進社會變革。而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途徑就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客觀上導致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降低。當前,農村組織呈碎片化狀態,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目前,我國大陸尚沒有統一的農民組織,這是與實際需要極不相適應的。在國外,即使是在農業人口比例非常低的西方發達國家,農民組織的建設都是相當完備的。這些農民組織是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向農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加強農民教育等,這方面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針對農民組織化需求的不斷凸顯,應大力發展農民組織,包括農民政治組織、農民經濟組織和農民文化組織。其中,農民經濟組織需求最旺盛,在實踐中發展也最快。農民經濟組織是基于農業生產、經營的需要,為了共同的經濟利益而結合起來的組織,主要包括鄉鎮村辦企業、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如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在農民組織化問題上,政府也在采取積極措施:在法律上確立農民組織的合法地位,并對其組織原則、活動方式作出法律規范;積極引導和幫助建立一批比較規范的農民組織,作出示范;在資金、稅收等政策上對農民組織給予優惠和扶持。
[JY][XCL.tif]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JP]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8.
[6][美]巴林頓·摩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M].拓夫,張東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68.
[7]國家統計局網[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8]國家統計局網[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9][法]H.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M].李培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95.
[10][ZK(]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3.
[H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