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慧蓉
[提要] 開發區在為各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急需轉型升級才能更好發展。產城融合成為當前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式。對常州武進區的成功經驗進行研究,發現產城融合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機制,主要是通過政策規劃推動、特色產業帶動、由“區”向“城”轉變和打造宜居生態環境,構建適合創新的社會氛圍,從而推動轉型升級。
關鍵詞:開發區;產城融合;轉型升級
基金項目:江蘇理工學院社科基金項目:“以產城融合推進常州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編號:KYY14529)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9日
開發區是一個“政策概念”,是指為促進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由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游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區域。我國的開發區已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21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4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1個保稅區和17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由于數量占比高,一般意義上所說的開發區更多地指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區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有力支撐和所在城市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
盡管各地各級開發區為區域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也帶來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內外部問題。為此,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后各級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等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作為蘇南首家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常州武進區的開發區產城融合促進轉型升級獲得了良好效果,也可以為眾多開發區提供借鑒。
一、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動因
(一)政策倒逼。近年來,國家一系列宏觀政策提高了開發區發展的門檻。土地政策限制更多,建設用地指標進一步削減,土地使用更加嚴格,土地成本持續上升。項目審批上首先要求必須取得土地使用權才能報批,審批時條件也更加嚴格。環保政策要求對節能減排實行“一票否決”。開發區如果不實現轉型升級,將無法達到上述政策要求。
(二)承接高層次產業轉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技術的更新換代,跨國公司向海外轉移先進技術的意愿更加強烈,開發區應充分利用機會,積極主動承接高層次、高技術性產業向區內轉移。
(三)失地農民和外來人口涌入。近年來,眾多開發區的快速增長和擴張離不開征地和拆遷,帶來的是大量農民的“失地即失業”問題。此外,開發區提供的大量工作崗位也吸引來大批的外來人口,需要開發區在提供就業的同時又能讓他們安居。解決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和外來人口的當地化,使他們在開發區內宜業又宜居的問題,也在迫使開發區實現轉型升級。
二、產城融合是當前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式
當前,我國開發區轉型升級有兩種基本方式:“區”向“城”轉變方式和內涵提升方式。內涵提升方式的核心是在開發區內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以及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所需的其他功能則由城市中心區域提供。“區”向“城”轉變方式的核心則是將原先只具備生產功能的開發區逐漸轉變成具有多種城市功能的綜合性園區。目前在我國“區”向“城”轉變方式是最為多見的開發區轉型升級模式。這是由于大多數開發區遠離城市中心區域,無法便利地利用城市提供的各種功能,必須依靠自身力量提供這些功能,走“產城融合”之路幾乎是對這些開發區轉型升級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大方向選擇。
三、產城融合對開發區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
產城融合對開發區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產城融合將顯著提升開發區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能力。目前,開發區雖然吸引了大量產業和人口,但生活在這個地區的還主要是征地拆遷的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而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都會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回到中心城區居住生活。很多開發區基礎設施環境還能令高素質人才滿意,但子女入學、餐飲、酒店、娛樂、教育培訓等配套生活設施和合作交流的環境就很令他們失望,每日在中心城區與開發區之間過長的通勤時間還限制了他們的創新活力。很明顯這種產城分離的現狀大大限制了開發區內人口結構的優化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因此,產城融合的實現會使開發區的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從而會有很多高素質人才愿意到開發區周邊生活,甚至在那里進行商務活動。
(二)產城融合將為開發區吸引到更高端產業入駐。在產城融合的過程中,隨著地方社會網絡結構和功能的優化,開發區內外人才之間、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將集聚到更多、更高端的產業入駐。同時,隨著開發區的吸引力增強,地價水平隨之上升,各種入駐條件相應提高,從而迫使能力較低的產業離開,更好地實現產業的優勝劣汰,從而實現開發區的轉型升級。
(三)產城融合有助于形成創新所需的信任合作氛圍。產城融合促使開發區的城市功能得到優化,有助于形成區內企業與員工對開發區的地方認同感,并為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信任合作奠定基礎。目前很多開發區社會矛盾復雜,缺乏創新所需要的信任合作氛圍,而正是這種氛圍在創新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會依托本地社會網絡滲透到企業家的決策行為和各種創新活動過程之中,滲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之中,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績效和區域的創新能力。因此,通過產城融合,提高生活設施水平和高素質人才引入工作,逐步構建開發區創新文化,對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產城融合與開發區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產城融合是開發區轉型升級的科學手段和基本方式,開發區轉型升級是產城融合的預期目標之一。
四、常州武進區產城融合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實踐
武進區一直致力于產城融合發展,在產與城相融、人與城共進等方面具備深厚的基礎,探索出一條以開發區產城融合促進轉型升級之路。2013年4月,國家發改委《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明確提出:“在常州推動建設武進西太湖科技城,重點發展先進碳材料、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務服務,成為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2016年11月,武進區成功獲批為58個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之一。endprint
(一)武進開發區概況。目前,武進主要有三家高級別、大體量開發區,分別是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常州經濟開發區和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江蘇武進經濟開發區),其中前者是國家級開發區,后兩者是省級開發區。武進高新區內有一家武進綜合保稅區。此外,武進還擁有若干市區鄉鎮各級政府設立的工業園區,主要有遙觀經濟開發區、禮嘉工業區、馬杭產業園區、牛塘工業園、橫山橋工業區等等。
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1996年3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2012年8月升級為國家高新區,規劃控制面積182平方公里,下轄19個社區、14個行政村。截至2016年底,園區已成功引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多家企業,擁有世界500強投資的項目20個、主板上市及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具吸引力和創新活力的開發區之一。
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江蘇武進經濟開發區)成立于2006年,規劃面積90平方公里,實際面積48.35平方公里,2015年獲批省級高新區,已成功創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省級濕地公園和省級水利風景區。
常州經濟開發區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總面積181.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23.49萬人,常住人口約39.51萬人,共有3個鎮、3個街道,下轄60個行政村、21個社區。目前,開發區內入駐企業9,282家,其中外商企業203家。
(二)武進開發區產城融合促進轉型升級的機制
1、政策規劃推動。在我國,政府是產業集群和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開發區”本身就是一個政策名詞,開發區的發展思路由政府規劃和定位,開發區面積、位置由政府劃定,區內產業由政府安排主導,具體設計規劃由政府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由政府出臺,甚至政府還要負責招商引資,等等。因此,武進開發區的產城融合轉型升級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推動。本文僅舉一例。常州市出于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等目的,于2015年進行了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將原戚墅堰區并進武進區,將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要求常州經開區要力爭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建成全市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產城融合樣板區。
2、特色產業帶動。武進各大開發區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又集聚一大批技術創新企業和人才,促進了開發區產業的轉型升級。武進高新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區基本形成先進碳材料、健康產業、智慧經濟、生態文化旅游四大特色產業和“中以國際合作”一大國際合作(“4+1”)的發展格局。常州經開區形成了“3+3+3”的產業格局,即軌道交通、智能電網、新型材料、綠色家居、綠色能源、綠色電機,以及科技服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武進高新區則定位于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及環保、醫療器械及康復器材和現代服務業。
3、由“區”向“城”蛻變。武進各大開發區按照城鄉一體化和產城融合要求,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注意構筑內外通達、區域一體、開放高效的城鄉綜合交通網絡。常州大市范圍內于2017年7月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城鄉全面并軌,武進區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得以提高到市區標準。有些開發區附近本已擁有一批名校,陸續又有優質學校興建,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建立武進分院,國內知名地產商紛紛入駐開發住宅小區等等,開發區居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入學、就醫、居住、養老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和改善,切實感受到了開發區由“區”向“城”的蛻變。由此,形成了企業員工對開發區的地方認同感,構建起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社會網絡,為轉型升級積累了必要的社會資本。
4、打造宜居生態環境。武進高新區和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均成功創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瀕臨碧波萬頃的西太湖,擁有14平方公里黃金水岸線和超過40%的綠化覆蓋率,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主展區位于其內,是常州空氣質量最高、水質最佳、生態最優、景觀最美的區域,被稱為“城市后花園”。園區已成功創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正在成為環境口碑好、文化氛圍濃郁、頗受市民和游客青睞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五、結語
產城融合將使開發區在功能上由“區”向“城”轉變,使開發區宜業又宜居,從而優化開發區社會網絡結構,加大對創新型人才和企業的吸引,為開發區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環境氛圍。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建江.烏海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及潛力測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孔翔,楊帆.“產城融合”發展與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基于對江蘇昆山的實地調研[J].經濟問題探索,2013.5.
[3]常軒,馬浩劍,虞圣強.重大改革,釋放紅利[N].常州日報,2015.5.31.
[4]舒泉清,馬浩劍.常州經濟開發區成立[N].常州日報,2016.7.14.endprint